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冲锋在抗疫一线的“侦察兵”
——探访商洛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
文章字数:1817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党率航
  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那么,面对商州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的庞大基数,检验人员如何保证检测的精度和速度?
  4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商州区沙河子镇的商洛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探访特殊的“疫”线守护全过程。
  上午8时许,这里已然一番忙碌景象。装载核酸检测采样管的转运车不断进出,商州城区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采集的标本被陆续送到这里。
  经过扫码、测温、查验核酸证明、信息登记后,记者进入基地。远远看到实验室外设置的转交区人员忙碌,5名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对各个社区送来的采样管及时核查登记接收,完整、安全、无污染地把标本通过专用通道送入实验室,现场井然有序。
  基地检测负责人刘晓良介绍:“基地占地450平方米,工作区域严格按照国家P2+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区布局。检测人员穿戴三级防护后,进入实验室工作。每天两班人轮换,每班6到7小时,下午1点交接,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征得同意后,记者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穿戴好三级防护,经风淋通道360度消杀后进入实验室内,近距离探访检测工作。
  沿着员工通道,我们首先来到试剂准备区,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的汪阔正在配置检测试剂。
  “早上不到7点就来到这里了,最近大家都铆足了劲,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4月8日凌晨,汪阔就来到这里,一直奋战在核酸检测的第一线。
  随后,记者来到标本处理区。10名检测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用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为检测提供“加速度”。
  “这个区域是实验室最忙、风险最高的地方。我们有专人给接收的标本进行编号等前置处理,让每支标本都有专属的‘身份证’。”市中心医院核酸检测科的徐忠意介绍道,“可别小看了这一步骤,‘身份证’可以保证标本信息无误,能快速精准实现标本的溯源和复核。”
  编好号的标本被送到旁边生物安全柜前的5名检测人员手中,他们主要负责加样。
  只见来自山阳县人民医院的李宁小心翼翼地拧开标本螺旋盖,迅速用加样枪吸取样本并加入配好的试剂中,再把盖子拧紧准确放回样本盒。
  这样的动作,他们每天要重复上万次。
  “每盒装有96个试管,每个试管对应一份样本,需要工作人员十分细心,整个环节不能出错、不能遗漏,确保检测过程有速度、有质量。”徐忠意说。
  加样完成后,即可放入机器进行提取等环节,随后通过专用传递窗送往扩增分析区。
  在扩增分析区内,有10多部扩增仪同步工作,分析数据产生的结果实时反馈在大屏幕上。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的林小平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分布核酸检测结果的数据曲线,逐一记录分析结果。
  “这份标本的曲线低于阈值,因此这份标本为阴性。”林小平介绍道,“根据曲线可以评估检测质量,判读实验结果,核对样本信息后,将检测结果数据上传至大数据平台。”至此,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终于出炉。
  据了解,商州城区前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约70%的采样标本都是在这里完成检测的,平均每轮检测7800管左右,按照每管20人的采样标本计算,相当于每天都有15万份核酸检测报告出自该基地。
  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记者经过严格消杀程序后,走出实验室。实验室外,仍有车辆不断将核酸检测采样管运到这里进行检测。
  区卫健局工作人员唐向勇负责运送商中路片区的采样管,车子刚停稳,他赶紧下车打开后备箱,拎起两个装满标本的采样盒就朝转交区走去。
  “今天早上已经来这里第三次了,我负责商中路社区15个采样点50多个采样台的试管运送工作,单次运送900多管,即采即送,一刻也不敢耽误,这可是大事。”唐向勇说。
  在检测基地里,区卫健局职工刘旭英忙个不停,负责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管转运与该基地的对接工作。她说:“疫情容不得半点马虎,区卫健局组织机关及下属单位50多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每个人都严格按照标准完成整个送样。”
  刘晓良介绍,基地建立了5支应急检测队,组成人员来自市级和各县区医疗机构。本轮疫情发生后,紧急抽调2支队伍参与检测工作,分别来自市中心医院和山阳、洛南、镇安、柞水4个县,共有24名检测人员,由区卫健局负责从生活区到工作区点对点接送。
  “检测人员进去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要精神高度集中工作6小时,每次换班出来后大家都疲惫不堪、衣服湿透,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建玲全程负责基地总协调工作,她深情地说,“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怨言,都在尽心尽力地工作。”
  “基地检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市中心医院的支持,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第一时间出结果,让整个检测过程既有速度、又有质量,为抗击疫情赢得更多宝贵时间。”刘晓良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