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明实践润心田
——洛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1835
  本报通讯员 赵晓翔
  文明实践,凝心铸魂。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亮丽的外表,而在于洋溢的内在精神,蕴含的文明程度。
  春日时节,走进位于秦岭深处的洛南,映入眼帘的是遍布城乡的“红马甲”,他们奔走在全县各个领域、遍布在各个角落,用文艺形式宣讲理论政策,用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生活,用真情服务对接群众需求,通过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发挥了文明实践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良好作用。
  刚刚过去的2021年,洛南县精神文明建设百花齐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姹紫嫣红,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不断擘画着文明洛南的壮美画卷。洛南县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建立“三项机制”、组建“三支队伍”、突出“三个重点”,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全线展开、全域覆盖、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创新“三项机制”:强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
  “每天茶余饭后我都会来文化广场和邻居们健身聊天,感觉心情很放松。”景村镇御史村村支书郭夏锋高兴地说,御史村因势利导、盘活资源,在这里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建设了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四为书院,这里已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乐园。在洛南,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共有200多个。
  洛南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中,建立一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三项机制”,统筹各类资源,盘活各种资产,利用移民搬迁安置点、文化站(所)、旅游景区等场地,不断强化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坚持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一盘棋”谋划,创新推行“3355866”运行模式,组建三级组织体系、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和五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五大实践平台和八大实践基地,采取六种实践形式,开展六项实践内容,搭建“1+16+247+N”组织架构,建设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文明实践所、247个文明实践站、N个文明实践点,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良好格局。
  组建“三支队伍”:强化文明实践组织建设
  “返乡第一时间向居住地报备!”“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在古城镇中联村,由村干部、片长、留守妇女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排查返乡人员,用“志愿红”守好群众“健康绿”。
  洛南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建设中,有效汇聚各方力量,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专业志愿服务队、社会志愿服务队“三支志愿队伍”,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县级志愿服务总队,组建1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16个镇办志愿服务大队和247个村(社区)志愿服务分队,组建50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依托洛南县志愿联合会,吸纳先进典型、民间艺人、“百姓名嘴”及“五老”人员加入社会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参与文明实践过程、享受文明实践成果。
  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许多赞歌唱不完,越唱心里越喜欢,如今赶上好时代,日子过得比蜜甜……”在三要镇永坪村的道德讲堂内,村支书韩军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歌唱农村美好新生活。
  洛南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理论传播、文化惠民、主流价值培育“三个重点”,精心设计和实施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社会的温暖就在身边。创新开展“党史宣讲到村头·实事办到家门口”文明实践活动,获得省级创新竞赛二等奖,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通过“群众会”“院落会”等形式,发动“新乡贤”“土专家”等带动作用,将政策、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县共组建各类小分队380余支,开展理论宣讲1500余场次、文化惠民巡演200余场次,受益群众12.3万人次。
  “面对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胡念军迎难而上,自己的房屋被洪水夷为平地,却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在石门镇刘家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正在讲述抗洪英雄胡念军的感人事迹。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洛南县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深化“五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紧贴群众需求,结合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疫情防控一线志愿红”“爱我商洛·心系洛南”等文明实践活动。全年开展志愿活动1万余场次,为群众办实事2万余件,评选推荐各类先进典型130人。
  如今,在洛南,一场场鲜活生动的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激发了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力,让文明乡风“吹起来”,村民生活“美起来,群众心田“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