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之美
文章字数:2484
第一次来鹤城的时候,转了三趟火车,最后一趟火车要穿过十几个隧道。从火车车窗看出去,两侧遍布着的都是绵延着的青山。鹤城并不是我的故乡,我来鹤城寻梦。
我在外游历的时间有十年了,总感觉会有一个安静的小镇在等待着我去追寻儿时就确立下来的梦想。一趟一趟地换乘之后,我终于踏上了鹤城的土地。一座建在山麓下的火车小站,相比于我对小站来往乘客稀疏程度的诧异,更令我惊异的是这儿空气的清新。两脉青山之间,蜿蜒曲折突兀出来一条宽阔的马路。我感觉那甘甜的空气就是顺着那两脉青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被那迎面拂过的微风送入我的口鼻之中。我贪婪地呼吸着我来这儿时,大自然馈赠给我的第一份礼物。
周遭宁静的山野告诉我,我来到了一个和我之前所有去处都不相同的地方。火车站四周静悄悄的,没有集市,没有商业街,没有共享单车。但我并不失望,因为我看到了这儿独有的东西。满目青山在火车站前两三公里处,像一个宽大的绿色屏风似的向东西两侧无限延展开去。青山脚下是一条与山脉的走向完全切合的河流,纤细狭长的河岸两侧分布着各色低低矮矮的房屋。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安静得倘若地上掉下一根银针,都能听到那清脆的响声。没有高楼大厦屹立在自己身前的压迫感,没有市井吵吵嚷嚷的喧嚣,也没有各类商业符号对人的物化。有的只是清风拂面,万籁俱寂。我放缓那逼迫着自己,去寻找让自己心静下来的精神故乡的焦躁,把目光投向我身躯两侧的青山。那青绿如碧玉的山脉是使我那躁动的内心,安静下来的最好去处。在清碧如玉的山峦跟前,我内心油然而生洗练我这些年来积淀的荒凉与忧郁的意识。
人来到某一个地方总要去寻找,这样的寻找便是和那土地结下的缘分。几千年前,一个改写了历史的政治家来过这儿,现如今这儿也与他的姓氏同名。避秦安汉的“商山四皓”也是在这里归隐。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走过这条闻名遐迩的商於古道。我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儿的吗?我无法比肩于他们,但我能用我粗陋的文字,把这儿的绿水青山的宁静之美,向山的那边传播开去。
司机师傅指着眼前的公路给我诉说着他与这条道路的过往。顺着他指过去的地方,我才看到山谷之中,半山腰上,甚至是山顶都有人居住在那儿。这时候,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来一个英文单词:“appreciate”,这个词除过“审美的”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基本意思——“感激”。我在欣赏山路两侧独特的地域风景,但很明显我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欣赏风景时的态度。而当我来到这儿时,我在欣赏自然神奇俊美的地域风景时,意识到了那个应该比欣赏的态度更为重要的一个认识维度——感激的态度。因为人们或生活在两山之间狭长的山谷中间,或生活在半山腰上一处地势稍微平坦些的山坡上。大自然用她仅有的一点儿平坦的土地,不遗余力地滋养着人类。
我之前生活的城市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上,成片的高楼大厦让人几乎忘记了泥土的样貌。我们欣赏的无不是人制造出来的东西,我只会煞有介事地去欣赏。这一座写字楼盖得不够有艺术气质,商业化的味道过于浓重;那一座图书馆盖得太过严肃,缺乏书香气息。我习惯了在人营造的环境里,欣赏人化的一切。我觉得是人在养活人,或者是我们自己在养活自己。我的审美观念里只有寻根问底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惊叹,早已把对自然的感激态度泛化成了空洞的概念。没有设身处地接触自然的时候,必然会相信眼前都市珠光宝气的繁华就是人世极致的美的表现。但当我驻足山间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我过去看到的所有高耸入云的楼宇,鳞次栉比的商铺,四通八达的交通,它们全都是建在自然宽厚博大的胸膛之上。这现代化的一切都是因为自然的存在,才能够日复一日地平稳运行。
我在鹤城租了一个小房子,街上有附近的村民推着自行车,拉着板车售卖自己种的蔬菜。他们的地基本都是在山坡上开垦出来,等到蔬菜成熟的季节,他们再用板车、自行车、扁担运到山脚下的市区出售。有家住城市郊区的村民在做饭时,会来回拉动那木制的风箱,给那烧柴火的灶台里鼓风,吧嗒吧嗒响个不停。由于地形的限制,在山间采用原始耕作方式生活的农民们,距离城市中心城区并不远。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空间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街上跑动着的高级轿车与在街道两旁缓慢移动的板车并驾齐驱。街上引领都市潮流的时尚一族与衣着素朴的庄稼人逛的是同一家商铺。前卫的生活理念在给居住在山野之间的农人们的意识造成强烈冲击的同时,农民原生态的生活观念反过来也给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的意识造成了冲击。以一个过客的眼光审视这样的两种生活方式,人们都在这“两山夹一河”的狭长空间里安静地生活着。在这样的时刻,我看到了那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平等生活的场景——无论你富有或是贫穷,你都生活在这片狭长的地理空间之内。你的各种消费需求,眼界意识都会被横陈在你眼前的青山所限制。来鹤城之后,你可能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以她神奇的魅力,把不同的地域空间完美地分隔开来的地域格局。这样的分隔对于生活在这绵延着的绿水青山之间的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地域空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在启示着人对于自然环境所应该保持的一种平等的观念。无论我们的经济社会如何发展,自然环境的痕迹都会平等地烙印在她养育过的每一个人身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会平等地施加于每一个必然要以自然环境赖以为生的人。人或者众多的人站在屹立着的群山万壑跟前的时候,同样很渺小。人必须去敬畏养育了自己的那方山水,因为青山绿水之间依旧遍布着众多我们不能改变的因素。
我在鹤城住了很久,在被这儿美丽的山山水水静默无声地滋养着的时候,萌生出了要敬畏并感激自然的意识。能有这样的意识流变,是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时,打开窗户,看到的是几乎没有被雕琢过的群山峻岭。外出散步时走过的是流淌在山脚下的涓涓清流。走过街道时能看到淳朴厚道的农民。想极目远眺时,巍峨的大山阻挡了你的视野。你想来去自由的时候,绵延的山峦还是会提醒你,慢慢走,欣赏啊!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人的滋养与限制的力量,这样的滋养与限制在美丽的鹤城里并不矛盾,因为在鹤城,滋养与限制对应着的就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激与敬畏。在这种感激与敬畏的肯定性态度的引领下,鹤城的绿水青山的本质之美得以悠然地展现。
我在外游历的时间有十年了,总感觉会有一个安静的小镇在等待着我去追寻儿时就确立下来的梦想。一趟一趟地换乘之后,我终于踏上了鹤城的土地。一座建在山麓下的火车小站,相比于我对小站来往乘客稀疏程度的诧异,更令我惊异的是这儿空气的清新。两脉青山之间,蜿蜒曲折突兀出来一条宽阔的马路。我感觉那甘甜的空气就是顺着那两脉青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被那迎面拂过的微风送入我的口鼻之中。我贪婪地呼吸着我来这儿时,大自然馈赠给我的第一份礼物。
周遭宁静的山野告诉我,我来到了一个和我之前所有去处都不相同的地方。火车站四周静悄悄的,没有集市,没有商业街,没有共享单车。但我并不失望,因为我看到了这儿独有的东西。满目青山在火车站前两三公里处,像一个宽大的绿色屏风似的向东西两侧无限延展开去。青山脚下是一条与山脉的走向完全切合的河流,纤细狭长的河岸两侧分布着各色低低矮矮的房屋。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安静得倘若地上掉下一根银针,都能听到那清脆的响声。没有高楼大厦屹立在自己身前的压迫感,没有市井吵吵嚷嚷的喧嚣,也没有各类商业符号对人的物化。有的只是清风拂面,万籁俱寂。我放缓那逼迫着自己,去寻找让自己心静下来的精神故乡的焦躁,把目光投向我身躯两侧的青山。那青绿如碧玉的山脉是使我那躁动的内心,安静下来的最好去处。在清碧如玉的山峦跟前,我内心油然而生洗练我这些年来积淀的荒凉与忧郁的意识。
人来到某一个地方总要去寻找,这样的寻找便是和那土地结下的缘分。几千年前,一个改写了历史的政治家来过这儿,现如今这儿也与他的姓氏同名。避秦安汉的“商山四皓”也是在这里归隐。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走过这条闻名遐迩的商於古道。我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儿的吗?我无法比肩于他们,但我能用我粗陋的文字,把这儿的绿水青山的宁静之美,向山的那边传播开去。
司机师傅指着眼前的公路给我诉说着他与这条道路的过往。顺着他指过去的地方,我才看到山谷之中,半山腰上,甚至是山顶都有人居住在那儿。这时候,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来一个英文单词:“appreciate”,这个词除过“审美的”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基本意思——“感激”。我在欣赏山路两侧独特的地域风景,但很明显我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欣赏风景时的态度。而当我来到这儿时,我在欣赏自然神奇俊美的地域风景时,意识到了那个应该比欣赏的态度更为重要的一个认识维度——感激的态度。因为人们或生活在两山之间狭长的山谷中间,或生活在半山腰上一处地势稍微平坦些的山坡上。大自然用她仅有的一点儿平坦的土地,不遗余力地滋养着人类。
我之前生活的城市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上,成片的高楼大厦让人几乎忘记了泥土的样貌。我们欣赏的无不是人制造出来的东西,我只会煞有介事地去欣赏。这一座写字楼盖得不够有艺术气质,商业化的味道过于浓重;那一座图书馆盖得太过严肃,缺乏书香气息。我习惯了在人营造的环境里,欣赏人化的一切。我觉得是人在养活人,或者是我们自己在养活自己。我的审美观念里只有寻根问底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惊叹,早已把对自然的感激态度泛化成了空洞的概念。没有设身处地接触自然的时候,必然会相信眼前都市珠光宝气的繁华就是人世极致的美的表现。但当我驻足山间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我过去看到的所有高耸入云的楼宇,鳞次栉比的商铺,四通八达的交通,它们全都是建在自然宽厚博大的胸膛之上。这现代化的一切都是因为自然的存在,才能够日复一日地平稳运行。
我在鹤城租了一个小房子,街上有附近的村民推着自行车,拉着板车售卖自己种的蔬菜。他们的地基本都是在山坡上开垦出来,等到蔬菜成熟的季节,他们再用板车、自行车、扁担运到山脚下的市区出售。有家住城市郊区的村民在做饭时,会来回拉动那木制的风箱,给那烧柴火的灶台里鼓风,吧嗒吧嗒响个不停。由于地形的限制,在山间采用原始耕作方式生活的农民们,距离城市中心城区并不远。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空间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街上跑动着的高级轿车与在街道两旁缓慢移动的板车并驾齐驱。街上引领都市潮流的时尚一族与衣着素朴的庄稼人逛的是同一家商铺。前卫的生活理念在给居住在山野之间的农人们的意识造成强烈冲击的同时,农民原生态的生活观念反过来也给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的意识造成了冲击。以一个过客的眼光审视这样的两种生活方式,人们都在这“两山夹一河”的狭长空间里安静地生活着。在这样的时刻,我看到了那种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平等生活的场景——无论你富有或是贫穷,你都生活在这片狭长的地理空间之内。你的各种消费需求,眼界意识都会被横陈在你眼前的青山所限制。来鹤城之后,你可能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以她神奇的魅力,把不同的地域空间完美地分隔开来的地域格局。这样的分隔对于生活在这绵延着的绿水青山之间的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地域空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在启示着人对于自然环境所应该保持的一种平等的观念。无论我们的经济社会如何发展,自然环境的痕迹都会平等地烙印在她养育过的每一个人身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会平等地施加于每一个必然要以自然环境赖以为生的人。人或者众多的人站在屹立着的群山万壑跟前的时候,同样很渺小。人必须去敬畏养育了自己的那方山水,因为青山绿水之间依旧遍布着众多我们不能改变的因素。
我在鹤城住了很久,在被这儿美丽的山山水水静默无声地滋养着的时候,萌生出了要敬畏并感激自然的意识。能有这样的意识流变,是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时,打开窗户,看到的是几乎没有被雕琢过的群山峻岭。外出散步时走过的是流淌在山脚下的涓涓清流。走过街道时能看到淳朴厚道的农民。想极目远眺时,巍峨的大山阻挡了你的视野。你想来去自由的时候,绵延的山峦还是会提醒你,慢慢走,欣赏啊!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人的滋养与限制的力量,这样的滋养与限制在美丽的鹤城里并不矛盾,因为在鹤城,滋养与限制对应着的就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激与敬畏。在这种感激与敬畏的肯定性态度的引领下,鹤城的绿水青山的本质之美得以悠然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