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振兴如何“兴”
本报记者 王 倩
文章字数:2656


  春末夏初,三兴村的天与地格外醉人。远眺,蓝天白云下是山上层层叠叠的绿,与坡塬上一行行泛着银色的地膜交相辉映;近看,田地里的大棚鳞次栉比,旁边一株株五味子、豆角正在拔节生长。将视线远近切换,一幅乡村振兴图尽收眼底。
  “三兴要兴,主要靠产业。”三兴村党支部书记马建良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道明了三兴村近几年的发展重点。
  三兴村位于洛南县麻坪镇东北处,由三个村合并而成,人口多、村域面积大、耕地较充足,勤恳的三兴人很久前就在土里“掘金”,从种粮、种药材、种烤烟到种大棚蔬菜和瓜果,三兴人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坚持,三兴人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以烤烟为主导,以中药材、设施大棚、订单农业为主线,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大道。
  传统产业筑根基
  立夏前几天,马玉平忙得不可开交,他和家人、雇来的18名乡亲忙碌了一周,才移栽完40多亩地的烤烟苗。
  “这一周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进家门,看着烟苗子全都栽到地里了,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每年从这个时候起,烟农就闲不下来了,随后还有防虫、揭地膜、打叶、掐顶花等工序。”马玉平说。
  马玉平介绍,收获的烟叶经过烘烤后,按照等级分好,烟草局的人上门收购,不用出门就卖了,他每年靠烤烟这一项能收入十七八万元。“收入高了,人的腰板都能挺直了,觉得辛苦都值了!”马玉平笑着说。
  马玉平是三兴村的烤烟种植大户,也是较早一批种植烤烟的村民。他介绍,当地坡塬地多、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很适合种植烟叶。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和村里的几户人开始种植烤烟。那时,由于不懂技术、不善管理,烟叶质量不高、收效甚微,没种几年便放弃了。后来,村上鼓励村民发展烤烟,并有专业技术员上门指导,他便再次当起烟农。
  有了政策、技术支持,马玉平的烟叶品质提上来了,“钱袋”也越来越鼓了。看到了效益,三兴村务烟的人多了起来,烟田愈加壮观,村里、沟垴、山峁都是整齐划一的地膜烤烟,从高处俯瞰,十分壮观。
  “烤烟产业现在很稳定,统一收购,没有销售难题。种植时间长了,烟农掌握了种植技巧和烘烤方法,烟叶质量好,烟农户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马建良说,“目前,全村有56户烟农种植烤烟1700多亩,年产值约600万元,烤烟成了村民稳定增收的有效渠道。”
  近两年,村上在巩固烤烟面积、提升品质的同时,还在持续推进中药材发展。马建良介绍,三兴村也有苦参、苍术等种植传统,为了进一步扩大中药材发展规模,村上依托能人带动,从育苗到技术指导为村民提供支持,目前全村发展苍术、猪苓、北五味子近500亩。
  错峰上市提效益
  随着气温攀升,三兴村蔬菜种植基地里也热闹起来。大棚内莲花白长势喜人,采收的、装车的村民来回穿梭其中,不时传来互相打趣的欢声笑语。
  “这几天,一边采收莲花白就一边卖了,工人不停地在棚里挑选采收,都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周刚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看中三兴村地理条件优越和产业发展氛围浓厚的周刚,从洛南县城关街办尖角村专程来到这里建棚发展产业。
  周刚说:“三兴村的优势在于土地集中连片,而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瓜果生长,更重要的是,村上有大棚产业的基础,在规模化、高品质化发展上有浓厚的氛围。”
  在村上的协调帮助下,周刚流转了80多亩地,建起40个温室大棚发展大棚西红柿。
  今年,他利用莲花白生长周期短这一特点,在种植西红柿之前种了一茬莲花白。“这样打时间差,既能合理利用土地,还能抢占西红柿市场的空白期。”周刚说。
  和周刚不同的是,李会军生在三兴,长在三兴,多年前他就想为这一方百姓谋发展增实惠。2017年,李会军看到设施大棚很有发展前景,就流转土地建了27个大棚,种起哈密瓜和甜瓜。同年,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村上陆续有人做起大棚蔬菜,大棚产业应运而生。
  从甜瓜、西红柿到莲花白,三兴村的种植品类逐渐增多,大棚种植管理和运营日趋成熟,棚内滴管、水肥和控温控湿也逐步实现智能化。
  大市场环境下,如何走上特色产业路子?怎样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三兴村的种植户又尝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改变种植品种,统一种子和管理,走高品质路线。
  今年初,李会军联合周刚和村上其他种植户,把大棚整合起来,与咸阳市泾阳县一家水果西红柿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专门种植水果西红柿。
  “水果西红柿是沙瓤、甜度高,市场价格是普通西红柿的一倍,效益更好。”李会军说,“为了保障品质,我们从泾阳统一购买种子,实施集中管理,果子成熟后那边保底收购。目前,全村整合了100亩地发展了90个大棚,种子已从泾阳发回,预计6月初移栽,8月下旬上市。”
  “相比传统种植,大棚种植受天气变化影响小,而且能错峰上市,从而提升种植效益。”市教育局驻三兴村第一书记张力说,“大棚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村上计划将大棚产业吸纳进村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发展,由集体经济统一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然后再为种植户进行项目补贴,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订单农业不愁销
  自从豆角苗慢慢露出土后,马宝善每天都要去地里转一转。他在自家的三亩地里,一会儿弯腰,一会儿蹲下,仔仔细细地查看豆角出苗情况。
  “政府给咱把挣钱的门路找好了,种子、地膜都给送到家门口,就是希望咱老百姓有个营生,能挣下钱。咱不仔细,咋对得起政府!”马宝善说。
  “马叔这人心细,也重视产业,脱贫后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产业,这次对村上推广的无蔓豆角更是积极得很,早早就来报名,把自家的闲置地都收拾出来了。”村党支部副书记蔺鹏介绍,像马宝善一样积极发展豆角产业的,全村有80多户。
  近几年,三兴村始终以让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尝试做大做强涉农产业,虽然连续两年受到水灾影响,但是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没有减弱。去年,作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张力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一心扑在道路和农田修复上,全力巩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为今年的春耕生产奠定了坚持基础。
  “今年,我们根据灾后村里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发展订单农业的工作思路。”张力说,“开春以来,村上积极响应镇上号召,依托德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大力推广无蔓豆角种植。”
  “无蔓豆角种植条件要求低、好管理、产量大,主要是村民参与度高,保底收购,不用愁销路,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张力说,“订单公司为种植户统一配送豆角种子和地膜,并开展免费技术指导,政府按照种植面积提供补贴资金。收获时,公司以协议价2.2元每公斤收购,确保村民种得好、销得出。”
  目前,全村共种植无蔓豆角294亩,预计平均亩产值约2000元。“随后,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豆角的种植面积,让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用兴旺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马建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