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林 遐 想
文章字数:2268
谷雨后,春意盎然。
一日,我同几个文友一起,来到商南县城北部曹营村小西沟。一到这里,我的目光便被奇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且不说那漫山的红杜鹃是多么娇艳,也不说那奇峰幽谷是多么诱人,单是那莽莽苍苍的竹林就足以让人震撼。在一间间屋舍、一段段溪流旁边,尽是一片又一片规模宏伟的竹林。沿着竹林间的小径走进去,溪水静静地流淌着,一阵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隐士的古琴弹奏声,更像一群浣纱少女的嬉笑声。面对着这幽深而秀丽的竹林,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我首先想到了“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名贤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个人都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出色的才华,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不拘礼法,生活放达。他们时常在竹林的溪水旁饮酒作诗,放浪形骸,好不快活!
在“竹林七贤”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要数阮籍和嵇康了。
阮籍不爱说话,却经常用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在朝为官,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就给嵇喜来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嵇康比阮籍小十三岁,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终生敬佩阮籍,后世往往把他们并称,但嵇康在人生主张和身体力行方面往往表现得比阮籍更彻底更坚决。
嵇康精于笛,妙于琴,还擅长音律,尤其是对琴及琴曲的爱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迷人的传说。他从容赴死之前所奏的琴曲《广陵散》,也成了绝唱。
七贤经常在竹林中聚会,七贤因竹林而得以展现他们各自的风采,竹林也因七贤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也许就是从魏晋时代起,竹子、竹林和文人、文化有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文人爱竹,成为一种永恒的时尚。
小西沟气候温润,在山涧、坡梁和溪流旁边,随处都有成片的竹林。春夏之交,满目青翠,徜徉在幽深的竹林中,仿佛来到世外桃源。而对着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不觉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烦恼,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首吟竹佳作,初读时甚至觉得平淡无奇,但如果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味道便出来了,你就会被诗中所营造的那种清幽的氛围和奇美的夜景深深地感染。
王维隐居的地方是远离闹市的终南山,那里有一大片竹林,幽静的夜晚,月光透过云层,如水一般倾泻而下,照亮了诗人周边的这片竹林。此时,诗人边弹琴边发出长长的啸声,那琴声时而悠扬、时而婉转,和着诗人的啸声,萦绕在竹林之中。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悠扬的琴声,纵然你有太多的不愉快,也应该被这样的声色交融的夜色所抚平,所陶醉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诗句的表面看,就是诗人隐居在深山林中,不被人所知晓,但幸好还有一轮明月,陪伴着孤独的他。但如果把这两句诗结合起王维当时的处境来说,其寓意则非常深远。
在我看来,晚年的王维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被朝廷重用,归隐深山幽谷,时刻等待着朝廷的任命通知,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才发出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种不被赏识和重用的无奈的呐喊。不过还好,孤独的他总算还有一轮明月陪伴着,这也意在表达黑暗之中,总有亮光,也预示着诗人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终将被朝廷重用的决心。
奏响古琴,感受着皎洁的月光,在平淡中坚守,在失意中等待和奋起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果然此后不久,王维时来运转,进入了唐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失意时和低谷期。这个时候,我们应像王维一样,一方面要洁身自好、笃志坚守;另一方面则要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命运之神就会“明月来相照”。
小西沟的竹子形态各异,有的粗大挺拔,可造房屋;有的细柔疏朗,可入画作。看到眼前那一片片,一根根形态各异的竹子,我又想起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
郑板桥爱竹,画竹更是一绝,他画竹师法自然,笔下之竹极富生活气息,不论根竹、新篁、丛竹、枝竹,还是风竹、雨竹、雪竹,皆各具特色,十分得体。他有一首著名的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诗中隐藏着诗人高尚意趣。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耕读世家,经过发奋努力,他终于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进士及第,等候授职。无奈家世卑微,朝中无人,六年后郑板桥才被委任为范县知县。范县贫困闭塞,他深知百姓艰难,走马上任后,便以公自约,以廉自律,爱民如子。当地民间冤案难以平反,隐情难以明示,行贿受贿现象层出不穷。郑板桥为此痛心疾首,他反复思量后,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询问桑麻农事,他躬身市集,探寻民间疾苦……
由于他的革除弊政,范县出现了“讼简刑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样一来,廉政立身、勤政务实的郑板桥就为范县树立了清明之风。
走在根根直立向上的竹林中,想象着郑板桥的一言一行,不禁被他高尚的情操所感动。我想他做官的志向和原则,一定和他爱竹深有关联吧。竹有节,他正是从竹子根根向上的顽强意志和空心有节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勉励自己成为一个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好官。
竹,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着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毕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而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更是文化人的人格追求。所以,在古代文人的口头禅中便有“硬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
来小西沟赏竹吧。
一日,我同几个文友一起,来到商南县城北部曹营村小西沟。一到这里,我的目光便被奇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且不说那漫山的红杜鹃是多么娇艳,也不说那奇峰幽谷是多么诱人,单是那莽莽苍苍的竹林就足以让人震撼。在一间间屋舍、一段段溪流旁边,尽是一片又一片规模宏伟的竹林。沿着竹林间的小径走进去,溪水静静地流淌着,一阵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隐士的古琴弹奏声,更像一群浣纱少女的嬉笑声。面对着这幽深而秀丽的竹林,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我首先想到了“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名贤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个人都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出色的才华,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不拘礼法,生活放达。他们时常在竹林的溪水旁饮酒作诗,放浪形骸,好不快活!
在“竹林七贤”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要数阮籍和嵇康了。
阮籍不爱说话,却经常用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在朝为官,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就给嵇喜来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嵇康比阮籍小十三岁,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终生敬佩阮籍,后世往往把他们并称,但嵇康在人生主张和身体力行方面往往表现得比阮籍更彻底更坚决。
嵇康精于笛,妙于琴,还擅长音律,尤其是对琴及琴曲的爱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迷人的传说。他从容赴死之前所奏的琴曲《广陵散》,也成了绝唱。
七贤经常在竹林中聚会,七贤因竹林而得以展现他们各自的风采,竹林也因七贤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也许就是从魏晋时代起,竹子、竹林和文人、文化有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文人爱竹,成为一种永恒的时尚。
小西沟气候温润,在山涧、坡梁和溪流旁边,随处都有成片的竹林。春夏之交,满目青翠,徜徉在幽深的竹林中,仿佛来到世外桃源。而对着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不觉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烦恼,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首吟竹佳作,初读时甚至觉得平淡无奇,但如果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味道便出来了,你就会被诗中所营造的那种清幽的氛围和奇美的夜景深深地感染。
王维隐居的地方是远离闹市的终南山,那里有一大片竹林,幽静的夜晚,月光透过云层,如水一般倾泻而下,照亮了诗人周边的这片竹林。此时,诗人边弹琴边发出长长的啸声,那琴声时而悠扬、时而婉转,和着诗人的啸声,萦绕在竹林之中。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悠扬的琴声,纵然你有太多的不愉快,也应该被这样的声色交融的夜色所抚平,所陶醉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诗句的表面看,就是诗人隐居在深山林中,不被人所知晓,但幸好还有一轮明月,陪伴着孤独的他。但如果把这两句诗结合起王维当时的处境来说,其寓意则非常深远。
在我看来,晚年的王维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被朝廷重用,归隐深山幽谷,时刻等待着朝廷的任命通知,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才发出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种不被赏识和重用的无奈的呐喊。不过还好,孤独的他总算还有一轮明月陪伴着,这也意在表达黑暗之中,总有亮光,也预示着诗人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终将被朝廷重用的决心。
奏响古琴,感受着皎洁的月光,在平淡中坚守,在失意中等待和奋起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果然此后不久,王维时来运转,进入了唐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失意时和低谷期。这个时候,我们应像王维一样,一方面要洁身自好、笃志坚守;另一方面则要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命运之神就会“明月来相照”。
小西沟的竹子形态各异,有的粗大挺拔,可造房屋;有的细柔疏朗,可入画作。看到眼前那一片片,一根根形态各异的竹子,我又想起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
郑板桥爱竹,画竹更是一绝,他画竹师法自然,笔下之竹极富生活气息,不论根竹、新篁、丛竹、枝竹,还是风竹、雨竹、雪竹,皆各具特色,十分得体。他有一首著名的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诗中隐藏着诗人高尚意趣。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耕读世家,经过发奋努力,他终于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进士及第,等候授职。无奈家世卑微,朝中无人,六年后郑板桥才被委任为范县知县。范县贫困闭塞,他深知百姓艰难,走马上任后,便以公自约,以廉自律,爱民如子。当地民间冤案难以平反,隐情难以明示,行贿受贿现象层出不穷。郑板桥为此痛心疾首,他反复思量后,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询问桑麻农事,他躬身市集,探寻民间疾苦……
由于他的革除弊政,范县出现了“讼简刑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样一来,廉政立身、勤政务实的郑板桥就为范县树立了清明之风。
走在根根直立向上的竹林中,想象着郑板桥的一言一行,不禁被他高尚的情操所感动。我想他做官的志向和原则,一定和他爱竹深有关联吧。竹有节,他正是从竹子根根向上的顽强意志和空心有节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勉励自己成为一个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的好官。
竹,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着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毕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而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更是文化人的人格追求。所以,在古代文人的口头禅中便有“硬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
来小西沟赏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