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南茶北种:金钥匙打开致富锁
——探访山阳万亩高端茶园联农带农新模式
文章字数:1813
  本报通讯员 张培 张宏
  6月的山阳,绿色的世界,这是大自然赋予秦岭最美的季节。踏上山阳县户家塬镇户家塬社区茶园核心区的观景台,清香的空气随风扑鼻而来,产业振兴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这边是户家塬社区新栽的高端茶苗,对面是党家塬村1000亩猕猴桃基地。”6月16日,走在宽阔的产业路上,户家塬镇党委书记段宏文指着改造提升的标准化茶园说,“3年后进入丰产期,群众每亩茶园收入将达到1万元。”
  据了解,山阳县建设万亩高端茶园,是全县大力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中,积极探索出“联农带农”的一种新模式。
  “三百四千”强推进 产业转型效益高
  今年以来,山阳县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中,坚持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办落实,科学确定目标任务,紧盯短板弱项,大胆探索实践,坚持领导示范、干部苦干的工作作风,南茶北移惠农项目在“三百四千”工程推进中立竿见影。
  为了强力推进“三百四千”工程,实现产业转型群众增收,山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农业农村、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负责人加大招商引资,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调动镇村人力资源投入茶园改造建设。目前,户家塬镇13个村一期5000亩茶叶改造提升全部成完。
  “我县以实施‘三百四千’工程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为抓手,通过全力落实包联帮扶措施,全县呈现出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改善,资金项目大聚集,创新创业大突破,民生福祉大提升,乡村振兴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山阳县委副书记关汉杰说。
  据了解,此前山阳县点种传统的“天竺翠峰”品种,其品质不高,效益偏低。为了提升优化茶叶品质,该县引进福建武夷山高端品种推广种植,探索出企业投资、农户经营的新模式。
  茶叶改良,风险转移,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旱涝保丰收”。户家塬社区党支部书记户良斌说:“把低效益品种改良成高端茶园,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都说政府给咱老百姓建设了一个‘绿色银行’。”
 土地劳力两不闲 双份收入有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农村新兴产业和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改写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现代农业逼迫“一亩地三头牛”退出历史舞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让从事传统农业的人们开始审视现实、思考未来。
  同样的薄地,产生不同的效益。在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军看来,茶叶是一个补链、延链、强链的长效产业,企业能发展壮大、群众能得到丰厚的收益,经营主体引领、群众参与发展产业的作用得到无限放大。
  户家塬社区50岁的贠合进以前在外务工,对土地不怎么重视,他认为打一天工就能买一袋面。因此,他将自己的边坡地无偿让亲戚耕种,只要看住地界就心满意足。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年这些边坡地被企业流转种茶,他不但得到了“真金白银”,还能在茶园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我家1.7亩多边坡地,每亩流转金600元,拿回了1050元地租。”贠合进高兴得不停憨笑,“我们两口子和儿媳妇3个人在茶园栽苗子,短短一两个月,光务工收入就6000多块钱呢,家门口挣钱这好事情做梦都没有想到。”
  土地劳力两不闲,双份收入有保障。“通过‘企业+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将全镇13个村4091户10957人镶嵌在茶叶种植产业链上,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户家塬镇镇长郑焕林说。
  企业收获绿叶子 群众赚取红票子
  南茶北种,探索的不仅是产业更新换代,更为重要的是,“改茶归农”联农带农机制上的创新。
  据介绍,在经营模式上,按照“公平、有偿、自愿”的原则,经村委会搭建农户与企业协商平台,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实现农户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实现控股经营。
  “茶园三年后进入丰产期,我们将基地管理权交给农户,农户采摘鲜叶,企业建设茶叶加工厂,按市场价保底收购,企业从鲜叶加工、包装、销售、品牌中获得收益。”陕西秦岭清雅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大兴说。
  在规划上,聘请专家实际走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在山地韦家垭、黄龙等村种植黄金冠,在平地户家塬、西沟等村(社区)种植金牡丹、安吉白、龙井。同时规划建设茶园观光带以及高端茶种植、加工、茶文化展示区,修建栈道、观景平台、观光茶楼,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农旅融合致富之路。
  据汤大兴介绍,1万亩茶叶年产值1亿元,群众每亩鲜茶叶收益1万元,公司年利润2000万元。届时,山阳高端茶叶将返销福建、上海等市场,一定是茶叶市场最优的产品。
  企业收获绿叶子,群众赚取红票子。“项目完全达产见效后,可带动全镇1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年增收15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段宏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