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大学生 理性消费是主流 超前消费需引导
文章字数:2659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消费行为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当下大学生消费积极性越来越高,“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等现象日趋普遍。为了解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市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表现,商洛调查队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商洛大学生疫情期间消费支出有所减少,消费观念较理性但缺乏合理规划,超前消费需引导。
消费需求多元化
超九成大学生每月消费低于2000元,其中,每月消费在1000元及以下的占43.44%,每月消费在1001—2000元的占48.83%,每月消费在2001—3000元的占5.8%,每月消费在3001元及以上的占1.93%。
家庭支持仍是商洛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73.91%的学生反映其生活费全部来自家庭,22.22%的学生生活费部分来自家庭,3.86%的学生生活费全部靠自己赚取。对于自己赚取生活费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55.56%的学生通过兼职实习赚取生活费补贴,29.63%的学生表示通过勤工俭学赚取,35.19%的学生则通过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增加收入,16.67%的学生通过投资理财赚取额外收入,9.56%的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赚取收入。
就餐费用占比最大,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商洛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于伙食零食的比重最大,达到94.69%。笔者走访了解到,大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就餐的话,日均饮食费用在20—30元,加上洗护用品等生活必要支出后,1000元的消费基本包含绝大多数学生每月必要开支。但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校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温饱消费,对饮食、衣着、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消费也趋于多元化。除了每月就餐费用,大学生每月生活开销还用于以下几方面,按照开销占比依次为:生活用品、购置衣物、交通通信、日常交际、学习培训、娱乐旅游。
“谨慎超支”是商洛大学生主流消费观。当被问及每月生活费是否会超支时,15.4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每月都有”;57.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偶尔,情况较少”;26.57%受访大学生表示“基本不会”。由此可见,商洛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谨慎态度,尽量避免让自己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152名存在生活费超出预算情况的大学生中,65.79%的大学生选择“节衣缩食,撑到月底向家里要”;18.42%的大学生选择“预支下月生活费,反正还有钱,走一步算一步”;21.05%的大学生选择“向朋友借,等下月有钱再还”;3.95%的大学生选择“到花呗等网络借贷平台借贷”;15.79%的大学生选择“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每月的预支额度多集中在500元以下的占比58.55%,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500—1000元区间的占23.68%,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1000—1500元区间的占11.84%,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1500—2000元区间的占3.95%,每月的预支额度大于2000元的占1.97%。
大学生对消费现状较满意,对超前消费态度宽容。调研结果显示,87.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表示一般或满意,其中27.5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比较满意,14.9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非常满意,仅有8.2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不满意,3.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非常不满意。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被访大学生普遍持相对宽容态度,46.38%的人认为要看其家庭情况,在家庭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超前消费;43.48%认为可以超前消费,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7.25%认为无所谓,仅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坚决反对超前消费。
缺乏合理规划
商洛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费支出有所减少。调研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消费支出与非疫情期间相比有所减少的学生占34.78%;疫情期间消费支出与非疫情期间基本不变的占46.86%。变化区间处于100元以下的占40%,处于100—500元的占43.64%。减少的原因是,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像平时一样”的占59.42%;心理状态为“消费欲望减退,增加储蓄,防范风险”的居于第二位,占比24.15%;心理状态为“短期消费增加,购买之前没买的物品”的占11.11%;心理状态为“报复性消费,享受当下”的仅占5.31%。
消费观念较理性但缺乏合理规划。调研结果显示,80.1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理性消费(注重产品本身质量),15.46%认为自己感性消费(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能给心灵带来满足感),4.35%认为自己感觉消费(注重物品品牌和样式)。在购买商品时,对受访者影响最大的前四个因素分别为,价格(85.99%)、质量(77.29%)、实用性(68.12%)、舒适度(58.94%),提高商品性价比、降价促销等方式仍然是有效刺激大学生消费的方式。但大学生对自身消费规划评价不高,当被问及是否有消费规划时,13.5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从不计划,想花就花”,57.49%表示“偶尔计划,视情况而定”,22.71%表示“经常做计划,能省就省”,仅有6.28%的大学生表示“一直坚持做计划,每一笔钱都有它的必要理由”。被访学生中,仅有19.81%的学生能坚持长期记账。
大学生线上消费表现更积极,但对网络“种草”较为“冷淡”。受疫情影响,207名大学生线上消费平均比重占56.59%,比线下消费平均比重高出13.18个百分点。不过他们对网络“种草”表现较为“冷淡”,面对小红书APP上的“种草”帖或抖音App上的“种草”视频,47.34%的大学生选择“理性消费,不会影响购买决策”,19.81%的大学生选择“有时没有购买需求,但因为浏览相关信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购买决策”,13.53%的大学生选择“有购买需求,浏览笔记使购买决策变得清晰”,仅6.28%的大学生选择“本来没有购买需求,但冲动消费增加经济负担”。
引导理性消费
注重学校教育。院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教育力度,将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演讲比赛等,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生活费全部来自家庭,院校应重视、支持、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或兼职实习,通过大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参与体验,促使其深入感受到挣钱不易,从而增强节约意识。
家长适当引导。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从不做消费计划。家长作为主要经济供给者,要以身作则,坚持科学的消费理念和理性的消费行为。家长要避免一次给孩子太多生活费用,合理适度给予生活费,提醒大学生金钱来之不易。加强对孩子消费方面的正确指导,并适当关注学生日常花销动向,对孩子消费需求和行为有全面的了解,合理控制孩子的费用支出,帮助其制定科学的消费规划,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加强自我管理。大学生应当关注当前需求,将自身精力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正视消费欲望,在能力范围内适度节约。对自己的可支配生活费合理规划,杜绝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过度超前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参加学校实训活动,把握动手实践、人际交往的机会,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个人修养,将生活费花到更有意义的学习培训方面。
消费需求多元化
超九成大学生每月消费低于2000元,其中,每月消费在1000元及以下的占43.44%,每月消费在1001—2000元的占48.83%,每月消费在2001—3000元的占5.8%,每月消费在3001元及以上的占1.93%。
家庭支持仍是商洛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73.91%的学生反映其生活费全部来自家庭,22.22%的学生生活费部分来自家庭,3.86%的学生生活费全部靠自己赚取。对于自己赚取生活费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55.56%的学生通过兼职实习赚取生活费补贴,29.63%的学生表示通过勤工俭学赚取,35.19%的学生则通过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增加收入,16.67%的学生通过投资理财赚取额外收入,9.56%的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赚取收入。
就餐费用占比最大,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商洛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于伙食零食的比重最大,达到94.69%。笔者走访了解到,大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就餐的话,日均饮食费用在20—30元,加上洗护用品等生活必要支出后,1000元的消费基本包含绝大多数学生每月必要开支。但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校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温饱消费,对饮食、衣着、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消费也趋于多元化。除了每月就餐费用,大学生每月生活开销还用于以下几方面,按照开销占比依次为:生活用品、购置衣物、交通通信、日常交际、学习培训、娱乐旅游。
“谨慎超支”是商洛大学生主流消费观。当被问及每月生活费是否会超支时,15.4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每月都有”;57.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偶尔,情况较少”;26.57%受访大学生表示“基本不会”。由此可见,商洛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谨慎态度,尽量避免让自己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152名存在生活费超出预算情况的大学生中,65.79%的大学生选择“节衣缩食,撑到月底向家里要”;18.42%的大学生选择“预支下月生活费,反正还有钱,走一步算一步”;21.05%的大学生选择“向朋友借,等下月有钱再还”;3.95%的大学生选择“到花呗等网络借贷平台借贷”;15.79%的大学生选择“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每月的预支额度多集中在500元以下的占比58.55%,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500—1000元区间的占23.68%,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1000—1500元区间的占11.84%,每月的预支额度处于1500—2000元区间的占3.95%,每月的预支额度大于2000元的占1.97%。
大学生对消费现状较满意,对超前消费态度宽容。调研结果显示,87.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表示一般或满意,其中27.5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比较满意,14.9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非常满意,仅有8.2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不满意,3.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现状非常不满意。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被访大学生普遍持相对宽容态度,46.38%的人认为要看其家庭情况,在家庭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超前消费;43.48%认为可以超前消费,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7.25%认为无所谓,仅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坚决反对超前消费。
缺乏合理规划
商洛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费支出有所减少。调研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消费支出与非疫情期间相比有所减少的学生占34.78%;疫情期间消费支出与非疫情期间基本不变的占46.86%。变化区间处于100元以下的占40%,处于100—500元的占43.64%。减少的原因是,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像平时一样”的占59.42%;心理状态为“消费欲望减退,增加储蓄,防范风险”的居于第二位,占比24.15%;心理状态为“短期消费增加,购买之前没买的物品”的占11.11%;心理状态为“报复性消费,享受当下”的仅占5.31%。
消费观念较理性但缺乏合理规划。调研结果显示,80.1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理性消费(注重产品本身质量),15.46%认为自己感性消费(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能给心灵带来满足感),4.35%认为自己感觉消费(注重物品品牌和样式)。在购买商品时,对受访者影响最大的前四个因素分别为,价格(85.99%)、质量(77.29%)、实用性(68.12%)、舒适度(58.94%),提高商品性价比、降价促销等方式仍然是有效刺激大学生消费的方式。但大学生对自身消费规划评价不高,当被问及是否有消费规划时,13.5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从不计划,想花就花”,57.49%表示“偶尔计划,视情况而定”,22.71%表示“经常做计划,能省就省”,仅有6.28%的大学生表示“一直坚持做计划,每一笔钱都有它的必要理由”。被访学生中,仅有19.81%的学生能坚持长期记账。
大学生线上消费表现更积极,但对网络“种草”较为“冷淡”。受疫情影响,207名大学生线上消费平均比重占56.59%,比线下消费平均比重高出13.18个百分点。不过他们对网络“种草”表现较为“冷淡”,面对小红书APP上的“种草”帖或抖音App上的“种草”视频,47.34%的大学生选择“理性消费,不会影响购买决策”,19.81%的大学生选择“有时没有购买需求,但因为浏览相关信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购买决策”,13.53%的大学生选择“有购买需求,浏览笔记使购买决策变得清晰”,仅6.28%的大学生选择“本来没有购买需求,但冲动消费增加经济负担”。
引导理性消费
注重学校教育。院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教育力度,将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演讲比赛等,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生活费全部来自家庭,院校应重视、支持、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或兼职实习,通过大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参与体验,促使其深入感受到挣钱不易,从而增强节约意识。
家长适当引导。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从不做消费计划。家长作为主要经济供给者,要以身作则,坚持科学的消费理念和理性的消费行为。家长要避免一次给孩子太多生活费用,合理适度给予生活费,提醒大学生金钱来之不易。加强对孩子消费方面的正确指导,并适当关注学生日常花销动向,对孩子消费需求和行为有全面的了解,合理控制孩子的费用支出,帮助其制定科学的消费规划,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加强自我管理。大学生应当关注当前需求,将自身精力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正视消费欲望,在能力范围内适度节约。对自己的可支配生活费合理规划,杜绝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过度超前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参加学校实训活动,把握动手实践、人际交往的机会,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个人修养,将生活费花到更有意义的学习培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