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文章字数:1434
爷爷去世七年了,他白发朱颜、目炯有神、背曲腰躬的容貌没有沿着年轮的轨迹在我脑海里消退,反而近几年越发清晰、强烈。
我住在商州,离家乡丹凤县武关镇有近两个小时车程,明明装了固定电话的爷爷来商州时从没有事先打个招呼,他总是用幽默的语调说:“来我孙子家,还要预约!”然后我们相视而笑。他更不会去按门铃,总是很大声地敲门,门开后,就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接着抱他的重孙女——我的女儿。
爷爷得知他的大重孙女出生后很是欣慰,一阵猝不及防的敲门声后,他进门还没有坐定,就要看大重孙女,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给娃起了名字,惠娟!”我有些“眩晕”,感叹他的擅自做主,但这名字多少有些土,就借故说:“非常好,但起名字,我还要和媳妇商量。”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得知我爷爷给她起名的事情,特别是“惠娟”,就有些羞于见人,这又成了我们一家茶余饭后的笑点。
爷爷喜欢舞文弄墨,暮年完善编撰了《武关·段姓宗谱》,再后来《先人族谱》完善和印制的事就交由我父亲完成。武关段姓是于1388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过来的,爷爷是正字辈,是迁移至武关的三十多代段姓后人,是《武关·段姓宗谱》有记载的第十一代段姓后人。段姓祖训“爱国守法、敬宗守族;严以律己,诗书启后……”到爷爷这代,他在村上当村干部三十多年,当村支书近二十年,他熟悉和热爱武关的山、水、人,总是乐于调解邻里琐事,见证婚丧嫁娶,久而久之,有了威望,甚至我小时候回家偶尔去赶集,只要报是他的孙子,大家都会高看一眼。我32岁那年的秋季,爷爷再来我家,已是白发苍颜、鹤骨霜髯,我很是惆怅。那一年,父亲一直陪着爷爷,问他的愿望,爷爷说:“我要去西安,要回武关!”那时,我们全家已是泪眼婆娑。那一年,我们带着爷爷去了西安,走遍了武关的山山水水。那一年冬天,苍天不遂人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爷爷还是走了……
转眼儿子四岁了,一天我下班,看见他躺在父亲的怀里,拿着父亲的剃须刀给父亲剃胡子,他笨拙的手拿着硕大剃须刀沿着父亲的脸庞像除草一样地剃着,父亲没有躲避,而是一味容忍和宠溺着,那个场景温馨,令人动容。我的脑海里翻出了旧时的影像,我大约六岁时,也躺在爷爷怀里,给爷爷拔胡子,爷爷的胡子坚挺、扎人,爷爷不停用下巴靠近我,在我的脸上磨蹭,我用力拔着爷爷一根根花白的胡须,爷爷没有喊疼、没有喊停。这就是四代人的相濡以沫、十四代人的薪火相传、三十多代人的生生不息。
人们调侃说,打弟弟趁早。这句话对我女儿并不适宜,相差八岁,按理说,调皮捣乱的儿子在他姐姐面前,免不了皮肉之苦,但是没有,他们姐弟互相溺爱着,大的把好吃的、好玩的带回家和弟弟分享,小的一直用心观察、看姐姐是否开心。当然大多时候,弟弟还是有意无意地打扰了他的姐姐,解决办法是我陪着大的,小的多是交给父亲。
人常说,隔辈亲。父亲兴趣广泛,喜文字、书法、二胡等,这些兴趣多少转嫁到儿子身上。祖孙师徒关系建立后,儿子有模有样地开启学徒生涯,两岁时开始识文认字,三岁开始横撇竖捺书写和杀鸡一样拉二胡,四岁开始朗诵古诗,这一切是儿子兴趣使然,更离不开父亲的应势辅导。他们建立了亲情外的友谊,早上醒来儿子第一声喊爷爷送他上学,放学回家嚷着爷爷带他去玩,反正是张嘴不离爷爷,让我和妻子这对做父母的非常汗颜。
父亲传承着爷爷的博学和优点,现在又传承给自己的孙子,他经常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刚正不阿行事、言传身教传承;我也经常对儿女们说,对前辈要敬仰,要行正道、走正路、入正途,继承先辈的意志。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传一代,世世传承。
我住在商州,离家乡丹凤县武关镇有近两个小时车程,明明装了固定电话的爷爷来商州时从没有事先打个招呼,他总是用幽默的语调说:“来我孙子家,还要预约!”然后我们相视而笑。他更不会去按门铃,总是很大声地敲门,门开后,就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接着抱他的重孙女——我的女儿。
爷爷得知他的大重孙女出生后很是欣慰,一阵猝不及防的敲门声后,他进门还没有坐定,就要看大重孙女,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给娃起了名字,惠娟!”我有些“眩晕”,感叹他的擅自做主,但这名字多少有些土,就借故说:“非常好,但起名字,我还要和媳妇商量。”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得知我爷爷给她起名的事情,特别是“惠娟”,就有些羞于见人,这又成了我们一家茶余饭后的笑点。
爷爷喜欢舞文弄墨,暮年完善编撰了《武关·段姓宗谱》,再后来《先人族谱》完善和印制的事就交由我父亲完成。武关段姓是于1388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过来的,爷爷是正字辈,是迁移至武关的三十多代段姓后人,是《武关·段姓宗谱》有记载的第十一代段姓后人。段姓祖训“爱国守法、敬宗守族;严以律己,诗书启后……”到爷爷这代,他在村上当村干部三十多年,当村支书近二十年,他熟悉和热爱武关的山、水、人,总是乐于调解邻里琐事,见证婚丧嫁娶,久而久之,有了威望,甚至我小时候回家偶尔去赶集,只要报是他的孙子,大家都会高看一眼。我32岁那年的秋季,爷爷再来我家,已是白发苍颜、鹤骨霜髯,我很是惆怅。那一年,父亲一直陪着爷爷,问他的愿望,爷爷说:“我要去西安,要回武关!”那时,我们全家已是泪眼婆娑。那一年,我们带着爷爷去了西安,走遍了武关的山山水水。那一年冬天,苍天不遂人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爷爷还是走了……
转眼儿子四岁了,一天我下班,看见他躺在父亲的怀里,拿着父亲的剃须刀给父亲剃胡子,他笨拙的手拿着硕大剃须刀沿着父亲的脸庞像除草一样地剃着,父亲没有躲避,而是一味容忍和宠溺着,那个场景温馨,令人动容。我的脑海里翻出了旧时的影像,我大约六岁时,也躺在爷爷怀里,给爷爷拔胡子,爷爷的胡子坚挺、扎人,爷爷不停用下巴靠近我,在我的脸上磨蹭,我用力拔着爷爷一根根花白的胡须,爷爷没有喊疼、没有喊停。这就是四代人的相濡以沫、十四代人的薪火相传、三十多代人的生生不息。
人们调侃说,打弟弟趁早。这句话对我女儿并不适宜,相差八岁,按理说,调皮捣乱的儿子在他姐姐面前,免不了皮肉之苦,但是没有,他们姐弟互相溺爱着,大的把好吃的、好玩的带回家和弟弟分享,小的一直用心观察、看姐姐是否开心。当然大多时候,弟弟还是有意无意地打扰了他的姐姐,解决办法是我陪着大的,小的多是交给父亲。
人常说,隔辈亲。父亲兴趣广泛,喜文字、书法、二胡等,这些兴趣多少转嫁到儿子身上。祖孙师徒关系建立后,儿子有模有样地开启学徒生涯,两岁时开始识文认字,三岁开始横撇竖捺书写和杀鸡一样拉二胡,四岁开始朗诵古诗,这一切是儿子兴趣使然,更离不开父亲的应势辅导。他们建立了亲情外的友谊,早上醒来儿子第一声喊爷爷送他上学,放学回家嚷着爷爷带他去玩,反正是张嘴不离爷爷,让我和妻子这对做父母的非常汗颜。
父亲传承着爷爷的博学和优点,现在又传承给自己的孙子,他经常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刚正不阿行事、言传身教传承;我也经常对儿女们说,对前辈要敬仰,要行正道、走正路、入正途,继承先辈的意志。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传一代,世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