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五三”机制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
文章字数:1308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探索建立“五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秦岭山水乡村”,聚力打造“四大名城”。
坚持“三规融合”,让蓝图靓起来。承接全市“一都四区”发展目标,商南县提出了打造生态茶城、产业新城、旅游名城、康养慢城战略定位,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示范、社会治理创新、清廉商南建设“五大工程”,为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城乡统筹、多规合一要求,将10个镇办分别纳入丹江、滔河等6大流域,整体规划打造,实现了城乡建设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地域特色、群众意愿、人文历史等因素,将全县120个乡村划分为康养、旅游、宜居3个类别,分类规划建设,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施“三大行动”,让乡村美起来。开展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两边一补齐”,实施项目262个、总投资18.6亿元,全县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100%,城乡自建房安全隐患、饮用窖水基本“清零”,实现物流快递“镇镇到”、居民用电“户户通”、光纤网络“全覆盖”。开展人居环境提质行动,扎实开展“两拆一提升”,按照“六清、六治、六无”要求,以农户庭院为“点”、沿路沿河为“线”、镇村区域为“面”,实施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擦亮了乡村颜值。开展基层治理提效行动,建成“人盯人+八抓八防”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群众通过手机终端就能反映“急难愁盼”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创新设立乡村“道德银行”,引导群众“存美德、得实惠、促发展”,积极培育文明新风。
践行“三化路径”,让产业兴起来。商南县坚持将茶产业作为全县“首位产业”,推动规模、品质、品牌“三提升”,茶叶面积达25万亩,建成试马北茶小镇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坚持“链条化”谋划、“链主式”引领、“链长制”推进,培育茶、猕猴桃等产业链13条,发展茶叶等链主企业20家。聚焦全市“双50”目标,持续推动茶产业向旅游、康养、深加工“三延伸”,加快创建茶海公园、北茶小镇4A级景区,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1.2万户群众通过“一地五金”,实现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健全“三个体系”,让服务优起来。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开展“党旗引领振兴路”党建主题活动,大力实施“三百四千”工程,选派415名干部驻村兴农,党建领航乡村建设更加有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大力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面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积极推行上门送医、代办服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丰富精神文明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涌现出吕小红等中国好人3人、陕西好人18人,凝聚起乡村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强化“三项举措”,让保障强起来。切实落实党委、政府主导推、部门主责主动抓、社会参与用情帮、群众主体自觉干“四个责任”,每月定期调度,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提档加速。不断拓宽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服务“四条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全力保障乡村建设。强化督查暗访、观摩点评、考核奖惩、约谈问责“四个办法”,每月现场观摩,形成比学赶超推进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坚持“三规融合”,让蓝图靓起来。承接全市“一都四区”发展目标,商南县提出了打造生态茶城、产业新城、旅游名城、康养慢城战略定位,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示范、社会治理创新、清廉商南建设“五大工程”,为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城乡统筹、多规合一要求,将10个镇办分别纳入丹江、滔河等6大流域,整体规划打造,实现了城乡建设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地域特色、群众意愿、人文历史等因素,将全县120个乡村划分为康养、旅游、宜居3个类别,分类规划建设,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施“三大行动”,让乡村美起来。开展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两边一补齐”,实施项目262个、总投资18.6亿元,全县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100%,城乡自建房安全隐患、饮用窖水基本“清零”,实现物流快递“镇镇到”、居民用电“户户通”、光纤网络“全覆盖”。开展人居环境提质行动,扎实开展“两拆一提升”,按照“六清、六治、六无”要求,以农户庭院为“点”、沿路沿河为“线”、镇村区域为“面”,实施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擦亮了乡村颜值。开展基层治理提效行动,建成“人盯人+八抓八防”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群众通过手机终端就能反映“急难愁盼”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创新设立乡村“道德银行”,引导群众“存美德、得实惠、促发展”,积极培育文明新风。
践行“三化路径”,让产业兴起来。商南县坚持将茶产业作为全县“首位产业”,推动规模、品质、品牌“三提升”,茶叶面积达25万亩,建成试马北茶小镇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坚持“链条化”谋划、“链主式”引领、“链长制”推进,培育茶、猕猴桃等产业链13条,发展茶叶等链主企业20家。聚焦全市“双50”目标,持续推动茶产业向旅游、康养、深加工“三延伸”,加快创建茶海公园、北茶小镇4A级景区,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带动1.2万户群众通过“一地五金”,实现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健全“三个体系”,让服务优起来。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开展“党旗引领振兴路”党建主题活动,大力实施“三百四千”工程,选派415名干部驻村兴农,党建领航乡村建设更加有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大力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面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积极推行上门送医、代办服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丰富精神文明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涌现出吕小红等中国好人3人、陕西好人18人,凝聚起乡村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强化“三项举措”,让保障强起来。切实落实党委、政府主导推、部门主责主动抓、社会参与用情帮、群众主体自觉干“四个责任”,每月定期调度,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提档加速。不断拓宽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服务“四条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全力保障乡村建设。强化督查暗访、观摩点评、考核奖惩、约谈问责“四个办法”,每月现场观摩,形成比学赶超推进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