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特色产业 小康成色更足
文章字数:3661
村民在葡萄地里打芽子
彭丹江在摘桃子
今年桃子喜获丰收
三月桃花红,七月蜜桃香。夏日炎炎,正值桃子成熟上市时节,记者走进丹凤县商镇北坪村的桃林,鲜红硕大的桃子挂满枝头,在阳光和绿叶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圆润,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桃香扑面而来。
7月13日,在北坪村种植户彭丹江的桃园里,一个个白里透红的桃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让人馋涎欲滴。彭丹江和妻子周逢芝穿梭在桃园中,仔细地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最近下了几场雨,有些果子都被打落了,要好好经管呢!我种了500多棵桃树,目前已经卖了5000多斤了,下一茬就快成熟了,又要忙起来啦!”彭丹江高兴地说。
近年来,北坪村依托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推广为支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持续稳定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北坪村发展水果种植面积600多亩,以优质鲜桃和巨峰葡萄为主,兼有樱桃、李梅、杏等,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致富路子,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富了村民
记者从商镇街道驱车行驶5分钟,便来到北坪村。连片的桃林映入眼帘,硕大的桃子挂在林间,昔日的荒山变果岭,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来尝尝我们的沙红桃,果核小、口感脆甜,在市场上知名度很高。一说是商镇龙王沟的桃,根本不愁卖。”北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朋高兴地说。
“这个品种的桃马上下市了,还有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京白桃就成熟了。两个品种的桃子成熟周期刚好岔开,村民也能忙得过来。”刘朋说,北坪村桃林主要有沙红、京白两个品种,品相和口感各有特色,在不同时间段陆续成熟。这些桃子不仅在本地水果市场畅销,还销往商州、商南等周边县区。
从三月桃花遍地,到夏收瓜果飘香,北坪村充满着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刘朋感慨万千:“靠着卖水果就能实现大幅增收,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据介绍,北坪村呈南北走向分布,2014年与原北坪村、龙王村合并而成,目前下辖8个村民小组、692户群众。北坪村有的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外销很难,加之初级农产品效益并不高,大量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而距国道近的村民也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门前屋后种一些庄稼和蔬菜,一些土地曾一度被闲置,北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村民就是在村里看不到发展的希望才纷纷外出的。”刘朋一句话道出了前几年的心酸。
贫困凋敝的村庄一度让人灰心丧气,而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发展产业。只有建起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形成‘造血功能’,群众才能持续增收。”刘朋说,2018年,包扶单位市发改委入驻后,积极与村“两委”协作,共同寻找北坪村的蝶变之法。
在走访调研中,包扶干部发现北坪村种植了不少葡萄、桃树等,只是由于疏于管理,长期以来都未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不少村民几乎放弃了这项产业。而北坪村坡地较多、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发展水果种植。
找准了方向后,市发改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升全村基础设施,对全村的果树进行嫁接、更换品种、补苗补栽,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以鲜桃、葡萄、樱桃等水杂果为主导的种植业。为提高种植技能,市发改委和村上邀请农业种植专家手把手指导村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村民修枝、施肥、管护、育苗等技能。此外,还为群众免费提供化肥等农资和工具,邀请本村能人大户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不断解决村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能人带动
增收渠道越走越宽
北坪村村民靠着种植水果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水果种植为他们带来了“第一桶金”。
果农彭庄存一共种了4亩多地的桃树,眼看着枝头上个头大、品相好的桃子即将成熟,彭庄存脸上挂满笑容。他说:“今年科管做得好,你看这桃结得多么繁,甜度非常好,也能卖上价,加入合作社后一起发展,省心又高效。”
彭庄群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北坪村龙王沟龙江水果专业合作社,是由果农彭丹江发起成立的。彭丹江是北坪村第一个种桃的人,今年是他种桃的第31个年头。
彭丹江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他不断尝试引种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将当初2亩多地的桃林扩展到今天的葡萄、樱桃、鲜桃共12亩的水杂果园,这些水杂果错峰成熟,采摘期可以从6月初持续到10月底,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彭丹江一直在山西务工,工作辛苦还赚不到钱。务工期间,他到亲戚家做客,得知这位亲戚种植了成片的桃树,收入特别好时,也萌生了种桃的想法。“那会儿看人家卖一天桃赚几十块钱,我打工一天才挣5块钱,老家那么多地呢,为何不回去试试。”彭丹江说。
彭丹江跟着亲戚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收拾好行囊回到家乡,开始发展水果产业。1991年,他种了2亩多地的桃子,1993年桃子成熟上市销售,就收入了1000元,这一下子增强了他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靠着勤劳务实和不断学习,彭丹江的种桃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收入大幅翻番,还成了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千元户”之一。
种植技术愈发得心应手,彭丹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适时增加了葡萄、李梅等水果。看到彭丹江的成功,一直观望的一些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讨教种植技巧,也想发展桃子种植产业。
“如果在家门口能把钱挣了,谁愿意外出打工呢?单打独斗有啥意思,大家一起发展,形成规模化种植,既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还能把我们的水果品牌打出去,更好地拓宽市场。”彭丹江说。
面对积极学习的乡亲,彭丹江总是热心帮忙指导,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2015年,彭丹江成立了北坪村龙王沟龙江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共同发展水果种植,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销售、管理等全方位服务,让社员没有后顾之忧。如今,经过7年多时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0多户,越来越多的社员靠着种植水果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果农们的生活忙忙碌碌,但是他们在闲暇之余也会自发地在田间地头开展水果种植技术讨论,逐渐地,以葡萄、桃子等水果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土专家”也越来越多,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破解困境
迈上“互联网+”快车道
说起这几年种桃子的经历,果农彭三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又给我们免费教技术,还送我们化肥等农资,路修到田间地头,摘下来就能骑摩托车运走,现在种桃比以前的条件好太多了!”
近几年,北坪村在发展水果产业上下了不少功夫,昔日的土路现在已成了水泥路,村民告别了往日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拉着架子车运送水果的日子,从果园摘果到外出销售全程都省时省力。
村民很满意,可村干部却高兴不起来。
“一到水果丰收季,每天早上四点多,你能看到不少骑着摩托车在国道上行驶的果农。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道风景线,但是在我们看来心里格外难受。”村党支部书记刘朋说,这几年,村里的水果有了名气,也不愁销量,村民一筐筐地将这些桃子、葡萄卖出去,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是摆摊售卖、等客商上门批发等传统的销售方式过于落后,果农终归处于被动,而骑摩托车运送水果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何让村里的水果实现“不出村”销售,北坪村一直在努力探索。
2021年10月,北坪村申请了农产品绿色认证,并注册了品牌“龙果沟”,将全村的水果推向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增加电商培训等内容,教果农玩转智能手机,引导他们将销售路径变成了“线上+线下”。
“这是我的抖音账号,现在已经快4000个粉丝了。现在刚学会玩这个,经常发一些关于园子里水果的视频,询问的人不少呢!但是,我又不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只能算了。”彭丹江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抖音账号。
今年57岁的彭丹江也紧跟时代步伐,学着玩起抖音这种“新潮”事物,他通过智能手机学习种植、养殖等新技术,也依托“新潮”事物宣传包装自己的水果。
一周前,还有客商通过抖音向彭丹江订购桃子,无奈物流渠道暂时没有畅通,加上产量达不到要求,他只能忍痛放弃这个订单。有这种苦恼的村民不在少数,周边县区也有在网上联系购买的,但是村民都因不会发快递、不会网上操作等因素制约放弃了不少订单。
“老彭的苦恼正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从5月到10月,我们村的各类水果应季成熟,如果能把电商销路打通,那么果农要省下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促进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我们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优秀村集体经济的电商发展模式,正在探索适合本村电商发展路子,竭力实现果园内装箱、快递公司上门取件、不用出村直接发货的‘一条龙’服务,将新鲜水果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刘朋说。
“我们要打造连片产业,将全镇水杂果资源汇聚起来,通过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影响力,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产量。”商镇副镇长李书政说,要依托便利的网上销售渠道,主动打起朋友圈、抖音等网络平台销售的“先手牌”,再对接联系物流快递企业,对村民进行培训,通过“网上订购、快递送果”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走多元化销售模式。
一颗颗水果折射出一位位普通果农在过去数十年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精神,而北坪村水果产业即将开启“互联网+”新模式,通过网络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好果子”将走出一条电商先行的“新路子”,为北坪村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
彭丹江在摘桃子
今年桃子喜获丰收
三月桃花红,七月蜜桃香。夏日炎炎,正值桃子成熟上市时节,记者走进丹凤县商镇北坪村的桃林,鲜红硕大的桃子挂满枝头,在阳光和绿叶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圆润,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桃香扑面而来。
7月13日,在北坪村种植户彭丹江的桃园里,一个个白里透红的桃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让人馋涎欲滴。彭丹江和妻子周逢芝穿梭在桃园中,仔细地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最近下了几场雨,有些果子都被打落了,要好好经管呢!我种了500多棵桃树,目前已经卖了5000多斤了,下一茬就快成熟了,又要忙起来啦!”彭丹江高兴地说。
近年来,北坪村依托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推广为支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持续稳定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北坪村发展水果种植面积600多亩,以优质鲜桃和巨峰葡萄为主,兼有樱桃、李梅、杏等,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致富路子,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富了村民
记者从商镇街道驱车行驶5分钟,便来到北坪村。连片的桃林映入眼帘,硕大的桃子挂在林间,昔日的荒山变果岭,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来尝尝我们的沙红桃,果核小、口感脆甜,在市场上知名度很高。一说是商镇龙王沟的桃,根本不愁卖。”北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朋高兴地说。
“这个品种的桃马上下市了,还有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京白桃就成熟了。两个品种的桃子成熟周期刚好岔开,村民也能忙得过来。”刘朋说,北坪村桃林主要有沙红、京白两个品种,品相和口感各有特色,在不同时间段陆续成熟。这些桃子不仅在本地水果市场畅销,还销往商州、商南等周边县区。
从三月桃花遍地,到夏收瓜果飘香,北坪村充满着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刘朋感慨万千:“靠着卖水果就能实现大幅增收,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据介绍,北坪村呈南北走向分布,2014年与原北坪村、龙王村合并而成,目前下辖8个村民小组、692户群众。北坪村有的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外销很难,加之初级农产品效益并不高,大量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而距国道近的村民也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门前屋后种一些庄稼和蔬菜,一些土地曾一度被闲置,北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村民就是在村里看不到发展的希望才纷纷外出的。”刘朋一句话道出了前几年的心酸。
贫困凋敝的村庄一度让人灰心丧气,而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要想摆脱贫困,必须发展产业。只有建起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形成‘造血功能’,群众才能持续增收。”刘朋说,2018年,包扶单位市发改委入驻后,积极与村“两委”协作,共同寻找北坪村的蝶变之法。
在走访调研中,包扶干部发现北坪村种植了不少葡萄、桃树等,只是由于疏于管理,长期以来都未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不少村民几乎放弃了这项产业。而北坪村坡地较多、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发展水果种植。
找准了方向后,市发改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升全村基础设施,对全村的果树进行嫁接、更换品种、补苗补栽,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以鲜桃、葡萄、樱桃等水杂果为主导的种植业。为提高种植技能,市发改委和村上邀请农业种植专家手把手指导村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村民修枝、施肥、管护、育苗等技能。此外,还为群众免费提供化肥等农资和工具,邀请本村能人大户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不断解决村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能人带动
增收渠道越走越宽
北坪村村民靠着种植水果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水果种植为他们带来了“第一桶金”。
果农彭庄存一共种了4亩多地的桃树,眼看着枝头上个头大、品相好的桃子即将成熟,彭庄存脸上挂满笑容。他说:“今年科管做得好,你看这桃结得多么繁,甜度非常好,也能卖上价,加入合作社后一起发展,省心又高效。”
彭庄群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北坪村龙王沟龙江水果专业合作社,是由果农彭丹江发起成立的。彭丹江是北坪村第一个种桃的人,今年是他种桃的第31个年头。
彭丹江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他不断尝试引种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将当初2亩多地的桃林扩展到今天的葡萄、樱桃、鲜桃共12亩的水杂果园,这些水杂果错峰成熟,采摘期可以从6月初持续到10月底,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彭丹江一直在山西务工,工作辛苦还赚不到钱。务工期间,他到亲戚家做客,得知这位亲戚种植了成片的桃树,收入特别好时,也萌生了种桃的想法。“那会儿看人家卖一天桃赚几十块钱,我打工一天才挣5块钱,老家那么多地呢,为何不回去试试。”彭丹江说。
彭丹江跟着亲戚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收拾好行囊回到家乡,开始发展水果产业。1991年,他种了2亩多地的桃子,1993年桃子成熟上市销售,就收入了1000元,这一下子增强了他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靠着勤劳务实和不断学习,彭丹江的种桃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收入大幅翻番,还成了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千元户”之一。
种植技术愈发得心应手,彭丹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并适时增加了葡萄、李梅等水果。看到彭丹江的成功,一直观望的一些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讨教种植技巧,也想发展桃子种植产业。
“如果在家门口能把钱挣了,谁愿意外出打工呢?单打独斗有啥意思,大家一起发展,形成规模化种植,既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还能把我们的水果品牌打出去,更好地拓宽市场。”彭丹江说。
面对积极学习的乡亲,彭丹江总是热心帮忙指导,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2015年,彭丹江成立了北坪村龙王沟龙江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共同发展水果种植,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销售、管理等全方位服务,让社员没有后顾之忧。如今,经过7年多时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0多户,越来越多的社员靠着种植水果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果农们的生活忙忙碌碌,但是他们在闲暇之余也会自发地在田间地头开展水果种植技术讨论,逐渐地,以葡萄、桃子等水果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土专家”也越来越多,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破解困境
迈上“互联网+”快车道
说起这几年种桃子的经历,果农彭三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又给我们免费教技术,还送我们化肥等农资,路修到田间地头,摘下来就能骑摩托车运走,现在种桃比以前的条件好太多了!”
近几年,北坪村在发展水果产业上下了不少功夫,昔日的土路现在已成了水泥路,村民告别了往日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拉着架子车运送水果的日子,从果园摘果到外出销售全程都省时省力。
村民很满意,可村干部却高兴不起来。
“一到水果丰收季,每天早上四点多,你能看到不少骑着摩托车在国道上行驶的果农。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道风景线,但是在我们看来心里格外难受。”村党支部书记刘朋说,这几年,村里的水果有了名气,也不愁销量,村民一筐筐地将这些桃子、葡萄卖出去,收入也逐年增加,但是摆摊售卖、等客商上门批发等传统的销售方式过于落后,果农终归处于被动,而骑摩托车运送水果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何让村里的水果实现“不出村”销售,北坪村一直在努力探索。
2021年10月,北坪村申请了农产品绿色认证,并注册了品牌“龙果沟”,将全村的水果推向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增加电商培训等内容,教果农玩转智能手机,引导他们将销售路径变成了“线上+线下”。
“这是我的抖音账号,现在已经快4000个粉丝了。现在刚学会玩这个,经常发一些关于园子里水果的视频,询问的人不少呢!但是,我又不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只能算了。”彭丹江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抖音账号。
今年57岁的彭丹江也紧跟时代步伐,学着玩起抖音这种“新潮”事物,他通过智能手机学习种植、养殖等新技术,也依托“新潮”事物宣传包装自己的水果。
一周前,还有客商通过抖音向彭丹江订购桃子,无奈物流渠道暂时没有畅通,加上产量达不到要求,他只能忍痛放弃这个订单。有这种苦恼的村民不在少数,周边县区也有在网上联系购买的,但是村民都因不会发快递、不会网上操作等因素制约放弃了不少订单。
“老彭的苦恼正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从5月到10月,我们村的各类水果应季成熟,如果能把电商销路打通,那么果农要省下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促进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我们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优秀村集体经济的电商发展模式,正在探索适合本村电商发展路子,竭力实现果园内装箱、快递公司上门取件、不用出村直接发货的‘一条龙’服务,将新鲜水果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刘朋说。
“我们要打造连片产业,将全镇水杂果资源汇聚起来,通过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影响力,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产量。”商镇副镇长李书政说,要依托便利的网上销售渠道,主动打起朋友圈、抖音等网络平台销售的“先手牌”,再对接联系物流快递企业,对村民进行培训,通过“网上订购、快递送果”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走多元化销售模式。
一颗颗水果折射出一位位普通果农在过去数十年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精神,而北坪村水果产业即将开启“互联网+”新模式,通过网络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好果子”将走出一条电商先行的“新路子”,为北坪村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