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爱打底 慈心育人
本报记者 王 倩
文章字数:1726
  “我从心底里爱我的学生,也感谢他们,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小幸福。”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尽了张宁对特教事业的热爱。盛夏的早晨,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见到张宁时,她身着白色短袖,面容恬静,声音温柔,说到学生的点点滴滴,张宁总是满脸笑容,说到动情处会红了眼眶。
  14年前,30岁的张宁调入市特殊教育学校,从普教到特教,张宁坦言,她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主要是自己对特教行业不熟悉,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就想快速融入孩子们。”张宁说,那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自己不会手语,只能通过在黑板上写字和学生交流,非常不方便。但是让她感动的是,孩子们都很包容她,面对艰难交流的情况能够理解她,不起哄、不取笑。“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身体上的残疾或心智上的障碍,但是他们有一颗美好纯净的心,他们从内心里是尊重和敬爱老师的。”
  学生的理解关心让张宁非常感动,也让她下定决心要用心用爱照顾和教育好这些孩子。她利用一切方式自学手语,自己上网看视频资料学、跟着班上学生学、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渐渐地,张宁和学生的交流越来越顺畅,学生也喜欢上了她的课程,她用自己的方式拉近了和学生的关系,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初到学校,她担任八年级听障班的班主任,平时除了教学工作,她还要操心孩子们的生活。面对吃住在校的学生,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他们洗脸、梳头、洗衣服,照看他们吃饭,晚上把学生安顿睡下后才离开学校。遇到值班,她会带上自己年幼的女儿一起睡在集体宿舍,时刻将孩子们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关爱落实在行动上,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一次,学生小增(化名)的脚趾发炎,张宁背着小增在医院楼上楼下做检查,医生说小增的脚趾需要动手术,张宁了解小增比较胆小,她就把小增揽在怀里,一手遮挡住小增的眼睛,一边轻声安慰,等到手术做完,取完药把小增送回学校已是深夜。还有一年放寒假时,恰逢大雪天气,小文(化名)的父母由于大雪封路无法从丹凤赶到学校接孩子,经过和家长的沟通,张宁把小文接到自己家住了几天,悉心照顾起居,小文的父母接到孩子时,拉着张宁的手连连道谢。
  张宁的暖心举动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深深种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感觉到踏实和温暖。张宁说,2010年,她接手了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班上的10多个孩子年龄差异大、智力发育不一,其中小心(化名)刚离开家住校,对学校环境很不适应,而且脾气古怪,不愿和人交流,张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主要对新环境没有信任感,不能放松情绪,我就多和她亲近,一遍一遍地往宿舍跑,手把手地教她一些生活常识。”张宁讲到,经过她的贴心照顾和耐心陪伴,小心慢慢地开朗起来,生活习惯也变好了,对她很信赖。“每节课下课后,她都要到办公室来看我一眼,家里人给她送来的牛奶和零食,娃每次都要和我分享,看到娃的变化,我又感动又激动。”说到这,张宁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她用手背轻轻擦了擦眼睛,说:“我好像天生眼窝子浅,想到学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就眼酸。”
  在生活中,张宁用爱温暖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张宁也是用一颗慈心来育人。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她从兴趣爱好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有书画、舞蹈、手工等兴趣小组,她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活动;排练节目时,她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让他们扮演合适的角色。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自我、获得乐趣、变得越发自信。
  正是由于张宁的倾心付出,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她也得到了学生的关心和拥护。她生病时,总能收到孩子们关切的问候;过生日时,孩子们会把自己的手工作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过年过节时,孩子们会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语,他们用自己纯真的情感表达对张宁的喜爱,很多学生毕业后,还和她保持经常联系。
  在特教岗位上,张宁坚守了14年。经过多年探索和创新提炼,她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她先后获得市级“优秀班主任”“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教学能手”等称号。面对荣誉,张宁很淡然,她说:“在特教学校这么多年,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自己,我常常被这些孩子感动,他们是那么纯真,对我这么信赖,我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会始终秉持用爱用情用心育人的理念,继续为特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