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系列报道之二
文章字数:1573
  本报记者 刘 媛
  今年上半年,我市行政审批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聚焦“一都四区”建设目标,以全面完成2022年军令状重点任务为抓手,扎实开展“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在行政审批方面做“减法”,在优化服务方面做“加法”,以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助力“营商环境最优区”建设。
  容缺受理制度核心在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其宗旨就是让群众少跑路或者“最多跑一次”。市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容缺受理”,组织26个部门梳理出“容缺受理”事项139项,开辟“容缺受理”绿色通道,为环亚源产业园、锌业公司技改等项目及时办理节能审查、项目备案等建设手续,今年以来共受理“容缺”审批11项。同时,围绕“高质量项目建设年”,聚焦“3+N”产业集群、“两九一争先”、“两拆一提升”、“两边一补齐”等重点工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项目建设涉及的用地、规划、市场准入等许可事项,进一步精简优化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强部门联动,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工作举措,在为新建项目提速度的同时,为莲湖公园东侧棚户区改造项目、市疾控监测应急综合楼项目等“半拉子”工程的相关手续办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针对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组织联合踏勘、评审会商50多次,上半年共受理相关审批72项。
  改革创新是提升工作质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从“满街跑”“满楼跑”向“一趟不用跑”转变,让企业和百姓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得到企业和群众认可。以政务服务集成快办为着力点,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市政务大厅开设9个服务专区,精准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掌上好办”,12345热线归并整合国家政务服务热线15条,“双号并行”热线55条,受理工单19万多件,总办结率达99.9%。上半年共受理群众诉求10.61万件,全市1.4万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096项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全市网上可办率达93.37%,各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同时,全面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今年新修订完善办事指南234类,健全制度61项;市级264项行政许可事项顺利实施集中审批,全市集中审批事项已达2133项。推进200项高频事项“全省通办”,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创新举措。目前,全市共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765项,办件量近11万件,总结探索的相关改革案例被评选为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全省十大优秀案例等。
  在精简创新审批模式方面,我市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积极推进集中审批,市级层面分批次梳理划转了264项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集中办理更加便民高效的审批事项,市县两级累计划转事项2133项,划转率位居全省前列。对划转承接事项审批流程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优化再造,累计制定标准化办事指南294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50多项。目前,市县两级审批局累计办件9.3万多件,压缩时限70%以上,实现了“划得准、接得住、办得好”的预期目标。
  我市还围绕市场主体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优化涉企事项办理流程,积极推动企业登记规范化和开办注销便利化,实行全市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将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审批时限由法定的15个工作日调整为即办事项,当天办结。探索推进商事集成注册、“一业一证”、“证照联办”等改革,积极推动全方位、多渠道的企业开办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3.18万户,今年新增市场主体6327户,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持续激发。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建设,推进更多高频事项“全省通办”“跨省通办”,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扎实做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有效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不断巩固拓展改革成果,全方位保障重点项目审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