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五心”工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章字数:1568
  本报讯 (通讯员 陈风军)近年来,镇安县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实施了筑同心、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惠民心“五心工程”,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涵,助推乡村振兴。
  围绕建强文化阵地筑同心,镇安县在镇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村复兴少年宫、村史记忆馆、志愿服务点等思想文化教育活动阵地,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吸纳“五老”“新乡贤”等群体力量,组建理论宣讲服务队156支,开展“栗乡之声进基层”等理论宣讲活动130多场次。创作编排舞蹈《在收获的田野上》《茶山飘香》,器乐合奏《幸福栗乡》等一系列文艺精品,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展演,宣传最美人物,赞颂最美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
  镇安县致力于开展文化行动聚民心,以“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片区为单位,在156个村(社区)醒目位置设置乡风文明“荣誉墙”,每季度公布一期“善行义举榜”。设立“家比家”荣誉墙3854处,每月开展奉献之星、孝敬之星、发展之星等五星评定活动,每季度开展“镇安好人”“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每年开展“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评选。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十星文明户”4500户,成功创建“五美庭院”2000户、国家级文明村1个、县级以上文明村99个,形成了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深化实施“厚德陕西、善行商洛、礼仪镇安”主题实践活动,修订村规民约650多条,营造了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的浓厚氛围。
  围绕配套文化设施暖人心,镇安县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镇办综合文化站15个、村文化中心154个、县图书馆分馆5个、县文化馆分馆6个;建立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乡村大喇叭等,让群众学有场地、乐有去处、玩有定所;建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镇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目前,在全县乡村建成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154个,配备图书、报刊30多万册(份),乐器1500多件。实施乡村群众文化社团建设提升工程,组建业余文体团队150支,积极组织参加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说变化、谢党恩、促振兴”小戏小品巡演181场次。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电影广场154个,配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9套,组建9支放映队,每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镇安县注重抓好文化服务强信心,以村为单位,吸纳退休干部、教师等,组建乡贤“智囊团”154个1886人,在村、社区配备义务宣传员156名,提出产业发展、疫情防控、公益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5000多条。以村为单位,摸排梳理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建立人才“小分队”770支,推广改良农业技术、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聘请专家教授15名,派驻引领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标准建设和村级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训高素质专业农民280人。组织县镇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文化“三下乡”培训活动,带动3547户农户创业致富。
  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惠民心,镇安县围绕建设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依托6个旅游景区、1个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旅游开发公司、乡村旅游咨询点,提升建设乡村客栈、乡村农家乐等。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市级非遗扶贫工坊2家,非遗传承基地4家,培育开发一批文旅商品,建成一批农特产品店。围绕“来安去安·小城镇安”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精品酒店、民宿、塔云山“树屋”等。围绕打造“一村一品”,创建了达仁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镇安大板栗、象园雾芽、云盖寺挂面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木耳、核桃等8个产品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围绕唱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坚持挖掘、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列入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