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美援朝老兵谢吉安
文章字数:3357
从山顶看到的旬河村
谢吉安近照。胸前佩戴的两枚纪念章,一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谢吉安全家福
近日,央视电视剧频道重播的战争题材史诗巨制《跨过鸭绿江》,正在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听说镇安县青铜关镇旬河村三组小寨沟有一位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叫谢吉安,我们立即满怀敬意前去采访。
从青铜关镇的东坪出发,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往上,来到一个叫小五台的山顶,又一路向下到达沟底,这儿就是旬河村(原龙胜村)。然后,我们再沿着一条小溪盘山而上,小路越走越细,远远看见半山腰有一个红色的屋顶,那就是谢吉安老人住的地方。
听说我们前来采访,老人精神矍铄地迎出门来,只是耳朵有些背,我们要大声说话他才能听见,有时候还要靠80多岁的老伴附耳大声提示,他才能抓住几个字眼。但是,当他谈起70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经历时,记忆是那样清晰,激情是那样饱满,叙述也有条不紊。我们仿佛听到了久远的隆隆炮火声,依稀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飒爽英姿……
三八线拉锯战
谢吉安是1950年10月随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他清楚记得,自己被编入118师350团2营4连2排2班。
进入朝鲜,沿途都能看到被美国飞机炸得着了火的房子,老乡们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四处躲藏。战士们都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为朝鲜老乡报仇。
刚到朝鲜时,朝鲜老乡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干啥的,语言也不通,有些冷漠和抵触。有一次,谢吉安班上的一个战士借朝鲜老乡的灶火做饭,老乡却用水把火浇灭了。也许老乡怕烧火被敌人发现,但因双方无法沟通,让我们的战士很难理解。当然,这只是很短一个时期,志愿军与朝鲜老乡的鱼水之情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由于我军对“联合国军”的情况还不熟悉,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上级命令白天休息晚上行军。1950年10月底,谢吉安所属部队打了第一个歼灭战。当时,我军正夜间行军,巧遇敌人连部开会,便一鼓作气围歼敌军,敌军死伤过半,残敌狼狈逃窜。此后,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无数次,把敌人打到三八线,又从三八线打到西海岸。按上级命令在海边防御半月后,我军又退回三八线,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行了多次拉锯战。
谢吉安回忆说,我们的装备和敌人相比,处于劣势。就拿服装来说吧,我们的鞋还是胶鞋,在零下十几度,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把拉链一拉,抗寒耐冷。这种差异,同时也激发出我军将士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豪情。
高台山战役
谢吉安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仗,是高台山战役。
他沉思良久,感叹地说:“这次战斗很苦,很惨,持续半月,死伤巨大。”攻打高台山时,最大的问题是没粮吃没水喝。战斗开始前,我军在朝鲜老乡家里做饭,战斗一打响,大部分房子被炸毁了,老百姓也躲难去了,战士们就只能挨饿。敌人掌握制空权,敌机非常猖狂,见人就扔炸弹,我们的后方运输特别困难。
谢吉安回忆说,当时吃不上饭,战士饿了,就抓把雪吃。后来部队首长觉得战士老是挨饿也不是办法,没有力气打仗了,就想办法筹粮。有一次,谢吉安带着两个战友在一个山沟里面找到了一户老百姓的房子,主人已经跑了,他们在屋里翻出了一袋稻谷和一袋土豆。当时,毛主席强调要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战士身上没有钱,怎么办?后来,他们把土豆背走,给朝鲜老乡留下了一条毯子和一条缴获的美军鸭绒被作为补偿。有了土豆怎么吃呢?白天不能冒烟,晚上不能见火,敌人的飞机随时会轰炸。没有办法,他又带着3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这袋土豆背到那户老百姓家里煮熟。送到前线阵地以后,土豆全都冻硬了,没法吃。可是,战士们饿啊!他们只能夹在胳膊窝暖,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说到这里,谢吉安用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再到后来,大家开始吃树叶了。山上有种树,叶子能吃,有豌豆味儿,战士们饿得发慌,只有吃它,树叶很快就被吃光了。再这样熬下去,肯定不是事情。首长召集班以上共产党员开会,商量突围,必须冲出去,否则死路一条。首长要求连排以上干部冲在前面,班长在后面压阵。每个战士只有一二十发子弹,把子弹和手榴弹集中在前面的战士身上,后面的战士只带5发。营长率领党员干部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成功,保存了兵力。
出生入死,淡泊名利
谢吉安在朝鲜战斗、生活了三年,回忆起那段岁月,他深感自己“命大”。一次战斗间隙休整,他亲眼看到身边的两名战友被敌人的流弹炸死,还有两次流弹落在自己旁边,没想到都是哑炮,他才幸免于难。
由于眼睛好、技术过硬,一梭子几十发子弹极具杀伤力,谢吉安没有打过空枪,总是枪响人倒。而他所在班的班长技术更加过硬,一个班只配一挺冲锋枪,那是班长的专利,他很羡慕班长拿着冲锋枪的样子,很牛气。
谢吉安在朝鲜冒死救过两条人命。有一次,敌人的炮弹落在我军粮食仓库里,而仓库里当时有几百万斤粮食,那可是大家的救命粮啊!他二话没说,用水浇透全身,冲进去救粮灭火。这时,他听到两个小孩在墙角啼哭,就赶紧把他们从火海中抱了出来。孩子的母亲连连向他叩头,长跪不起。“你小子还真行!”连长拍着他的脑袋赞扬道。
谢吉安说,老兵喜欢打仗,新兵喜欢训练。在战场上打红眼时,大家根本不怕死,从战场上抢回或伤或亡的战友,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还说,电影里战士边喊“冲啊”边冲锋,其实是不对的,攻打山头时,千万要记住,冲击的时候不要喊口号。端着刺刀喊着口号,就等于给敌人竖了靶子。有一次,我军和美国兵打“交手战”,拼刺刀,美国兵个子高、麻秆腰,我们技术高、手脚麻利。他一气刺死了3个敌人,浑身都是血,成了“血人”。战斗结束后,连长长时间抱着他,没说一句话,只拍拍他的肩膀,似乎在说:“好样的!好样的!”
营部让战士上报立功战绩。谢吉安想,多少战友都牺牲了,在战场上杀敌是应当的,不能邀功,所以他一次也没有上报。有人说他傻,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谢吉安一生看淡名利,就连抗美援朝的几枚纪念奖章,早年也被儿女们当作玩具玩丢了。
返乡归田,不忘本色
1953年,谢吉安按照上级指示随部队回国,在河北搞建设,主要是盖房子,每连都有技术工人指导。不长时间,部队盖起了一街两行的新房,非常气派。他看着这些一流的建筑,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这里面有自己的汗水。
谢吉安说,因为自己技术过硬,连长让他每天早上带领新兵训练,越野跑是他的强项。
在河北待了三年之后,有一天,教导员告诉他们:“任务完成了,你们可以回家啦。”战友们都舍不得离开部队,不愿回家。于是,各连开会,给战士做思想工作。首长说,在地方也要开展工作,也需要建功立业,战士在哪里都能发光,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除了营级以上干部,全部复员。1956年农历三月初六,谢吉安从河北回到老家镇安县龙胜乡。
当时,他家里的条件很差,连房子都没有。本队的姑娘李宗莲暗暗喜欢上了这位勤劳勇敢的复员兵,可他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她就耐心做工作,说服了父母。1957年谢吉安“倒插门”住进了李家,1959年与李宗莲结婚。直到现在,李宗莲还常常调侃他:“我们家养活了你两年,你吃住在李家,挣的工分却归谢家。”谢吉安很爱听这样的唠叨话。
谢吉安在龙胜乡当了两年民兵连连长、一年武装干事后,因文化水平有限,自愿回家务农。无论在乡上还是在生产队里,白天,他不是和大家一起练兵、打靶射击,就是栽红苕、种苞谷;晚上,组织研究练兵计划、生产计划,宣传党的政策。在完成公粮上缴任务中,他多次获得乡上的表彰。社员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有觉悟肯奉献的好同志。
更多的时光,他在享受新生活带来的幸福,平平安安过自己的小日子。夫妇二人育有五女一儿,都很勤劳善良,日子也越过越殷实。
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的儿子谢书喜留我们吃饭,我们盛情难却,只好落座。席间,老人拉我们到上席就座,在推让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老人的手劲儿特别大,把我们按在座椅上动弹不得。我由此联想到老人年轻时一定臂力过人,如果拼刺刀,一两个敌人绝不是他的对手。
席间,老伴不小心把菜夹掉了,准备扔给狗吃。老人正色说:“我吃,想想那时的生活多苦,要是有这些菜吃,多少人就可以活命呀!”说着捡起来,在嘴边一吹,吃掉了。
老人反复对我们说:“自己没有做啥,政府每年给我一万四千多元抚恤金,啥时不死念记到啥时。”“国家政策这么好,农民吃住样样照顾,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我们可要珍惜呀,年轻人可要感恩啊!”
谢吉安近照。胸前佩戴的两枚纪念章,一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谢吉安全家福
近日,央视电视剧频道重播的战争题材史诗巨制《跨过鸭绿江》,正在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听说镇安县青铜关镇旬河村三组小寨沟有一位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叫谢吉安,我们立即满怀敬意前去采访。
从青铜关镇的东坪出发,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往上,来到一个叫小五台的山顶,又一路向下到达沟底,这儿就是旬河村(原龙胜村)。然后,我们再沿着一条小溪盘山而上,小路越走越细,远远看见半山腰有一个红色的屋顶,那就是谢吉安老人住的地方。
听说我们前来采访,老人精神矍铄地迎出门来,只是耳朵有些背,我们要大声说话他才能听见,有时候还要靠80多岁的老伴附耳大声提示,他才能抓住几个字眼。但是,当他谈起70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经历时,记忆是那样清晰,激情是那样饱满,叙述也有条不紊。我们仿佛听到了久远的隆隆炮火声,依稀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飒爽英姿……
三八线拉锯战
谢吉安是1950年10月随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他清楚记得,自己被编入118师350团2营4连2排2班。
进入朝鲜,沿途都能看到被美国飞机炸得着了火的房子,老乡们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四处躲藏。战士们都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为朝鲜老乡报仇。
刚到朝鲜时,朝鲜老乡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干啥的,语言也不通,有些冷漠和抵触。有一次,谢吉安班上的一个战士借朝鲜老乡的灶火做饭,老乡却用水把火浇灭了。也许老乡怕烧火被敌人发现,但因双方无法沟通,让我们的战士很难理解。当然,这只是很短一个时期,志愿军与朝鲜老乡的鱼水之情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由于我军对“联合国军”的情况还不熟悉,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上级命令白天休息晚上行军。1950年10月底,谢吉安所属部队打了第一个歼灭战。当时,我军正夜间行军,巧遇敌人连部开会,便一鼓作气围歼敌军,敌军死伤过半,残敌狼狈逃窜。此后,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无数次,把敌人打到三八线,又从三八线打到西海岸。按上级命令在海边防御半月后,我军又退回三八线,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行了多次拉锯战。
谢吉安回忆说,我们的装备和敌人相比,处于劣势。就拿服装来说吧,我们的鞋还是胶鞋,在零下十几度,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把拉链一拉,抗寒耐冷。这种差异,同时也激发出我军将士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豪情。
高台山战役
谢吉安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大仗,是高台山战役。
他沉思良久,感叹地说:“这次战斗很苦,很惨,持续半月,死伤巨大。”攻打高台山时,最大的问题是没粮吃没水喝。战斗开始前,我军在朝鲜老乡家里做饭,战斗一打响,大部分房子被炸毁了,老百姓也躲难去了,战士们就只能挨饿。敌人掌握制空权,敌机非常猖狂,见人就扔炸弹,我们的后方运输特别困难。
谢吉安回忆说,当时吃不上饭,战士饿了,就抓把雪吃。后来部队首长觉得战士老是挨饿也不是办法,没有力气打仗了,就想办法筹粮。有一次,谢吉安带着两个战友在一个山沟里面找到了一户老百姓的房子,主人已经跑了,他们在屋里翻出了一袋稻谷和一袋土豆。当时,毛主席强调要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战士身上没有钱,怎么办?后来,他们把土豆背走,给朝鲜老乡留下了一条毯子和一条缴获的美军鸭绒被作为补偿。有了土豆怎么吃呢?白天不能冒烟,晚上不能见火,敌人的飞机随时会轰炸。没有办法,他又带着3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把这袋土豆背到那户老百姓家里煮熟。送到前线阵地以后,土豆全都冻硬了,没法吃。可是,战士们饿啊!他们只能夹在胳膊窝暖,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说到这里,谢吉安用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再到后来,大家开始吃树叶了。山上有种树,叶子能吃,有豌豆味儿,战士们饿得发慌,只有吃它,树叶很快就被吃光了。再这样熬下去,肯定不是事情。首长召集班以上共产党员开会,商量突围,必须冲出去,否则死路一条。首长要求连排以上干部冲在前面,班长在后面压阵。每个战士只有一二十发子弹,把子弹和手榴弹集中在前面的战士身上,后面的战士只带5发。营长率领党员干部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成功,保存了兵力。
出生入死,淡泊名利
谢吉安在朝鲜战斗、生活了三年,回忆起那段岁月,他深感自己“命大”。一次战斗间隙休整,他亲眼看到身边的两名战友被敌人的流弹炸死,还有两次流弹落在自己旁边,没想到都是哑炮,他才幸免于难。
由于眼睛好、技术过硬,一梭子几十发子弹极具杀伤力,谢吉安没有打过空枪,总是枪响人倒。而他所在班的班长技术更加过硬,一个班只配一挺冲锋枪,那是班长的专利,他很羡慕班长拿着冲锋枪的样子,很牛气。
谢吉安在朝鲜冒死救过两条人命。有一次,敌人的炮弹落在我军粮食仓库里,而仓库里当时有几百万斤粮食,那可是大家的救命粮啊!他二话没说,用水浇透全身,冲进去救粮灭火。这时,他听到两个小孩在墙角啼哭,就赶紧把他们从火海中抱了出来。孩子的母亲连连向他叩头,长跪不起。“你小子还真行!”连长拍着他的脑袋赞扬道。
谢吉安说,老兵喜欢打仗,新兵喜欢训练。在战场上打红眼时,大家根本不怕死,从战场上抢回或伤或亡的战友,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还说,电影里战士边喊“冲啊”边冲锋,其实是不对的,攻打山头时,千万要记住,冲击的时候不要喊口号。端着刺刀喊着口号,就等于给敌人竖了靶子。有一次,我军和美国兵打“交手战”,拼刺刀,美国兵个子高、麻秆腰,我们技术高、手脚麻利。他一气刺死了3个敌人,浑身都是血,成了“血人”。战斗结束后,连长长时间抱着他,没说一句话,只拍拍他的肩膀,似乎在说:“好样的!好样的!”
营部让战士上报立功战绩。谢吉安想,多少战友都牺牲了,在战场上杀敌是应当的,不能邀功,所以他一次也没有上报。有人说他傻,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谢吉安一生看淡名利,就连抗美援朝的几枚纪念奖章,早年也被儿女们当作玩具玩丢了。
返乡归田,不忘本色
1953年,谢吉安按照上级指示随部队回国,在河北搞建设,主要是盖房子,每连都有技术工人指导。不长时间,部队盖起了一街两行的新房,非常气派。他看着这些一流的建筑,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这里面有自己的汗水。
谢吉安说,因为自己技术过硬,连长让他每天早上带领新兵训练,越野跑是他的强项。
在河北待了三年之后,有一天,教导员告诉他们:“任务完成了,你们可以回家啦。”战友们都舍不得离开部队,不愿回家。于是,各连开会,给战士做思想工作。首长说,在地方也要开展工作,也需要建功立业,战士在哪里都能发光,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除了营级以上干部,全部复员。1956年农历三月初六,谢吉安从河北回到老家镇安县龙胜乡。
当时,他家里的条件很差,连房子都没有。本队的姑娘李宗莲暗暗喜欢上了这位勤劳勇敢的复员兵,可他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她就耐心做工作,说服了父母。1957年谢吉安“倒插门”住进了李家,1959年与李宗莲结婚。直到现在,李宗莲还常常调侃他:“我们家养活了你两年,你吃住在李家,挣的工分却归谢家。”谢吉安很爱听这样的唠叨话。
谢吉安在龙胜乡当了两年民兵连连长、一年武装干事后,因文化水平有限,自愿回家务农。无论在乡上还是在生产队里,白天,他不是和大家一起练兵、打靶射击,就是栽红苕、种苞谷;晚上,组织研究练兵计划、生产计划,宣传党的政策。在完成公粮上缴任务中,他多次获得乡上的表彰。社员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有觉悟肯奉献的好同志。
更多的时光,他在享受新生活带来的幸福,平平安安过自己的小日子。夫妇二人育有五女一儿,都很勤劳善良,日子也越过越殷实。
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的儿子谢书喜留我们吃饭,我们盛情难却,只好落座。席间,老人拉我们到上席就座,在推让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老人的手劲儿特别大,把我们按在座椅上动弹不得。我由此联想到老人年轻时一定臂力过人,如果拼刺刀,一两个敌人绝不是他的对手。
席间,老伴不小心把菜夹掉了,准备扔给狗吃。老人正色说:“我吃,想想那时的生活多苦,要是有这些菜吃,多少人就可以活命呀!”说着捡起来,在嘴边一吹,吃掉了。
老人反复对我们说:“自己没有做啥,政府每年给我一万四千多元抚恤金,啥时不死念记到啥时。”“国家政策这么好,农民吃住样样照顾,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我们可要珍惜呀,年轻人可要感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