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山深处的长寿村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4574
尹治有老人

周金莲老人和儿媳、孙媳

周莲花和儿子张学治

李出驼老人和儿媳张海芹

  听闻丹凤县土门镇有个“长寿村”,记者近日慕名前往探访。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土门镇八十河村。该村处于一条小山沟里,人们沿河而居,白墙红瓦的屋舍隐在绿荫深处。山坡上的板栗树、桦栎树、核桃树撑起了绿色巨伞,山风徐来,吹去身上的暑热,令人神清气爽。八十河河水清澈见底,有小孩在河边戏水,不时传来稚嫩的笑声。
  八十河人居住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着简朴的日子,虽说也有清苦,却自有平凡人的快乐。我们先后探访了该村4位已经90多岁的长寿老人。
  周金莲 吃苦换来甜蜜生活
  在八十河村樊家组一个普通的农家院,我们见到了正在核桃树下乘凉的长寿老人周金莲。周金莲生于1930年11月,今年92岁,背有点驼,但脸上气色很好,听力还行,说话声大,性格开朗,爱说笑。儿媳王社绒给我们介绍,老人家是他们家的“开心果”,从不挑食,有啥吃啥,岁数这么大了,还经常帮助家里干些家务活。
  周金莲老人告诉我们,她的娘家在八十河村东坡组。她小时候胃口好身体好,长得比一般女孩高,力气也大。有一次,父亲带着她到村里挖涝池,挖好了涝池,她穿着一件烂红袄就嫁到了樊家组。丈夫有气管炎,身体不好,在生产队劳动挣不来工分,家里分的粮食就少,老不够吃。她就找到生产队队长,说老汉(丈夫)干不了的活她干。队长以为她是在说气话,她说:“我是说真的。”队长就说:“抬石头,你敢抬不?”周金莲说:“抬石头有啥哩?我能抬。”队长看着身材高大的周金莲,答应了。从那以后,队里冬季搞农田基建,周金莲成了抬石头队伍里唯一一名女劳力,她和3个男劳力抬四五百斤重的石头,锻炼得比男人劲还大。她一个工日可挣两个人的工分,家里分的粮食增加了,一家人勉强够吃了。天长日久,她的肩上、手上都磨出了茧子。
  除了抬石头,大炼钢铁时她还背过矿石,最多一次背了75公斤,被父亲骂了一回。她知道父亲是心疼女儿,丈夫也心疼她,都劝她少背些,但她心气高,争强好胜,一直干的是男人干的力气活,挣的是男人的工分。
  周金莲老人说,她最难忘的是到龙驹寨交公粮。那时候没有公路,她穿的是草鞋,用背笼一次背50多公斤粮食,一路翻山、过河,从土门走一天到马炉的百丈沟,歇一晚上。第二天从马炉背到县城,交了粮,再背50公斤盐回来。来回两天,从早到黑衣裳都是湿的,那种苦,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她还沿着交公粮的山路,背着50多公斤龙须草到县城去卖,一次挣3块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了挣钱,已经60多岁的周金莲跟着儿媳到秦岭拾矿石、背矿石。后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但令老人家遗憾的是,她的丈夫于2008年去世了。
  周金莲夫妇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负责照看父亲到终老,二儿子给她养老,女儿嫁在当地。现在老人还经常走路去女儿家串门,不用人陪同。
  周金莲笑着说:“你看,现在国家多好,把路修得平平的,买东西再也不用背笼背了。”
  现在,周金莲一家住在4间两层楼房里,另外还有3间平房。全家现有7口人,二儿子樊长安和儿媳王社绒、孙子和孙媳妇、曾孙子和曾孙女四世同堂,和和睦睦。镇干部小刘问老人有啥长寿秘诀,老人笑着说:“没有啥,我是苦日子里过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咱心好,遇事想得开,啥病不缠身。”说到平日的饮食,儿媳王社绒说:“老人不吃肉,爱吃糁子糊汤,都是咱农家的粗茶淡饭,没啥讲究。主要是不生气,自我嫁到家里来,老人家从没跟我吵过,有事都是商量着办。”
  尹治有 勤劳苦干幸福长
  在八十河村陈家组的一处缓坡上,几户人家院子里的梨树上挂满了果子,有一树果子太多,压坏了树枝。两棵老枣树高大挺拔,枣子已有拇指蛋儿大。尹治有老人的家就在这些果树下的绿荫里。三间老土屋,墙皮斑驳,模糊不清的标语留存着昔日农业社的印痕。
  走进尹治有老人的家里,后山墙下放着三格大板柜,柜子上贴着两幅“福”字,中堂是一幅毛主席全身彩色画像,配有一副红对联。正屋里只有一张小饭桌和几把小马扎,“配置”很简朴。
  老人面色清瘦,眼睛明亮,高个子,干瘦,却很有精神。我们就坐在小饭桌前,和老人聊起来。
  尹治有生于1930年5月4日,92岁,是土生土长的八十河人。因为穷,他小时候没念过书,父亲过世很早,之后母亲无奈地另走他乡,留下他由奶奶抚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尹治有到大队办的农民夜校上过识字班。成家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因病成了哑巴。他思想好,人善良,1958年担任陈家组生产队队长,干了十几年,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建、修水利,除了本村的农田基建,还到外村支援农田会战,到石槽沟长岗岭修地、修路。在修地工程中,他带头出力流汗,啥活重干啥活。因为他干活要求高,农活做得细,队里粮食亩产没下过180公斤,是全公社粮食生产最好的生产队,不但群众有了吃的,还受到公社的表彰奖励。他们队每年人均交公粮180公斤,年年是先进。
  尹治有老人的家原来在河对面,由于要搬迁,村上有5间仓库,房子结构好,将3间分给他的邻居,两间分给了他,他又在旁边续建了一间房子。
  现在,尹治有的两个女儿都儿孙满堂。他由大女儿养老,家里有10口人。大女儿今年64岁,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西安工作或打工。他身体好,单独居住,平时自己做饭、洗衣服、种点蔬菜,闲暇时和村里的老人们打打牌,谝谝闲传,日子过得平静充实。
  尹治有说:“现在社会这么好,农林两税都免了,也不交公粮了,我有高龄补助和养老金,就够油盐酱醋钱了,身体没啥麻达,自己不受罪,也不给娃添乱。咱这儿现在啥都不缺,山好水好,要好好活哩!”
   周莲花 守着大山来养老
  采访完尹治有老人,我们沿着一条水泥路进沟,一路蜿蜒而上,来到文家山。车子在沟垴停下来,路对面,有两户人家坐落在半山坡上。我们走过河沟,沿着一条毛毛路而上,来到周莲花老人的院子里。她家的4间砖瓦房已有些历史了。
  周莲花老人只和我们打了声招呼,就不再言语了。听他的儿子张学治说,老人本来话就少,现在听力不行,话就更少了。
  张学治告诉我们,周莲花老人生于1927年,今年95岁。在他的印象中,老人在生产队上工时,因为家里娃多,背上老是背着娃。
  张学治生于1951年,有4个妹妹。父亲有气喘病、心脏病,1979年的一天在坡上干活时,感觉气喘得厉害,回到家人就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到生产队劳动、上坡割柴割草、烧草木灰沤肥。实在没有吃的时,母亲就把被人家扔掉的烂红薯捡回来用水泡泡做成馍,那馍吃起来跟黄连一样苦,他和妹妹们都不吃。没办法,母亲又上山拾橡树籽和漆树籽,炒熟磨成面,但吃了后大便困难。在困难年月,他们一家人可谓吃尽了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田到户,全家人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张学治讲,因为父亲脾气不好,很倔,所以他和4个妹妹都很听话。母亲脾气很好,在苦日子里也没训过孩子,吃得了苦,啥活都干。几十年来,母亲身体很好,只住过两次医院。2015年,老人因血压高头昏,到县上住了十来天医院就恢复如常。2018年因心脏不适住了十几天医院后,就带着阿司匹林肠溶片回了家,每天喝一粒,平时身体没有什么问题。
  张学治的妻子2013年因心脏病去世,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老人喜欢清静,他就和母亲就住在山里,由他陪护母亲。老人以素食为主,喜欢吃豆腐青菜,平时多以米饭、稀饭、蒸馍为主食。他种了点洋芋、豆角、花生,到地里做活时,母亲就跟着他,帮忙拔草。每年老人生日和春节,他陪母亲到县城或西安的儿女家里过,一家人团圆,老人非常开心。
  李出驼 小脚老人的幸福生活
  下午6时许,我们来到八十河村下河组,沿通村路走进一个农家小院,四间土木结构的房子,白墙灰瓦,院子里干净整洁。一位小脚老太太手里拿着拐杖,正坐在院子里乘凉。老人头发白了,但脸色红润,面容慈祥。村干部介绍道,这位老人就是村子里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李出驼。
  我们在老人身边坐下,老人对我们说:“你看我拿个拐杖,就是个招呼,根本不用拄,我走路脚还麻利着哩!”
  不一会儿,村干部把在附近做活的李出驼的儿媳张海芹找了回来,大家坐在一直聊了起来。
  李出驼生于1925年农历正月十九,娘家在本村八亩地,小时候母亲给她缠了脚。老人常常说,旧社会真不是穷人过的日子,没啥吃没啥穿,还受人欺负。她的家里靠种点薄田和给地主扛长工维持生活,土匪来了就上山,兵荒马乱的,整天提心吊胆。更别说缠脚了,那种疼一辈子都忘不了。新中国成立后,穷人能堂堂正正地做人了,妇女也不用缠脚了,只要勤快点就有吃穿。她一个小脚女人也和丈夫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能挣和男人一样的工分,还是新社会好、共产党好!
  李出驼是解放前结的婚,婚后育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是教师,已退休。二儿子和三儿子在家务农,她现在和三儿子一起生活。老人的女儿嫁到了商州、丹凤交界的村子,听说女婿恰好是记者的亲戚,老人就笑着说:“这真是亲戚连着亲戚,那咱也是亲戚哩!”说得大伙儿都笑了。
  李出驼的儿媳张海芹在家养飞鼠,老人给她帮忙喂飞鼠时,将柏树叶绑在木箱内的上方,为的是让飞鼠能吃到没有污染的柏树叶。
  张海芹说:“我妈非常要强,平时也不闲着,打扫卫生,归置家里杂物,干家务一点不含糊。遇着我忙时,我妈到菜地里掐一把菜,在家里自己煮面条吃,生活能自理。她只住过两次医院,一次是有一年右腿骨折住了十来天医院,一次是2021年到西安去做白内障手术,医院考虑到老人年龄较高,就让她多住了几天院。”白内障手术做了之后,老人的左眼视力很好,右眼因为眼底坏死视力基本消失。张海芹说:“别看老人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她还自己穿针引线,把她穿的短袖弥了一节子蓝花布。”我们这才注意到,老人的两个短袖袖口都缝了一节蓝花布。
  我问老人为啥要弥一节布,老人笑着说:“短袖太短了,胳膊露的太多。”说得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现在,李出驼老人每天早睡早起,天天都要走走路,到门口的地里经管菜园子,天干了给菜园子浇水,一天到晚乐此不疲。问到饮食,她说:“我吃饭不讲究,有啥吃啥,以素食为主,偶尔吃点瘦肉。”
  我们问老人还有啥愿望,老人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遇到社会好、国家好,一家人和和气气,想吃啥就做啥,日子过得比蜜甜,啥要求都没得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据土门镇政府统计,八十河村现有70—79岁老人114人、80—89岁老人65人、90岁以上老人4人。
  走在八十河村里,放眼望去,只见群山环抱、山峦起伏、清泉流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八十河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村民向记者表示,他们生活在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里,鼻子吸的是新鲜空气,嘴里喝的是清澈见底的山泉水,耳朵听的是百鸟的歌声,日子越过越甜,哪有不长寿的道理呀!
  土门镇镇长刘俊辉介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优势是长寿因素之一,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也是重要的因素。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八十河村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严抓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举措,让村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镇政府经过多方争取,为八十河村修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方便老人们健身锻炼;修建了一个大舞台,配备了舞台彩灯和照明灯,经常开展文化进农村活动。针对该村老年人多的现状,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到村里上门为老人做体检,筛查冠心病、高血压、乙肝等常见病,及时为老人做好健康保障。对老人们的高龄补贴和养老金做好跟踪检查,为老人们及时拨付高龄补贴、发放养老金,多方维护老人们的合法权益,每年的重阳节,都组织文化志愿者和文艺工作者为老人们演出文艺节目,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