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木耳”专列奔驰南京
文章字数:805
  本报讯 (通讯员 余偏林)金秋时节,柞水木耳“坐”上南京地铁四号线专列再次启程。年销售近8000万袋、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的“源头”,是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这里是跨越千里“引智”的科技引擎之地,也是成为全国木耳产业“旗帜性”区域。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在金米村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后,柞水木耳迅速热销火爆全网。然而,柞水木耳菌种研发的“根”,是由远在长春的李玉院士研发团队而生,这一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引智”之举却鲜为人知。
  十几年前,金米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过去村上没啥产业,村民靠种地和在矿上打零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党员瞿明亮回忆时感慨地说。
  如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县上决定把发展木耳作为主导产业,在探索木耳研发的“根”上求突破,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多方考量,由定点帮扶的国家科技部牵线沟通,最终确定与我国食药用菌研究领域的李玉院士研发团队合作,建成了日产菌包2800包的木耳菌种繁育及产品研发示范基地,黑木耳、金木耳、玉木耳、木耳饮等新产品相继研发而生,科技为柞水木耳的“火爆”插上了“翅膀”。
  新木耳产品如何落地生根?县上选派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全力帮扶指导金米村率先示范,统一建设木耳大棚,党员带头种植木耳,推行“一对一”科技帮扶机制。“种植‘手把手’培训,收获的木耳再深加工。通过这几年种木耳,全村甩掉了贫困帽子。”金米村支书李正森介绍。“一年种木耳挣三四万元,比打工强!”回乡创业的陈明明爽快地说。
  如今,“引智”研发的成果,在金米村开花结果,金米村建成木耳大棚170多座,引进龙头企业5家,90%的村民嵌在木耳产业链上,人均收入1.5万余元。“全县建成木耳产业园区6个,有70个村发展木耳基地,种植木耳7160万袋,种植户人均收入5000元,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和品牌化推广。”柞水县木耳办负责人袁小勇说。
  柞水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协议,建成28个农村淘宝服务站,运营当天,交易金额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