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
文章字数:1104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统筹实施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各项政策举措,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商南县加强财政就业补助资金直达管理,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支持力度,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支持企业稳岗和技能培训。认真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扩大重大项目投资,聚焦今年实施的县级重点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做好重点项目用人需求清单发布和人才用工服务保障,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内生动力。
商南县支持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积极防范化解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优化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等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落实好支持餐饮、零售等困难行业纾困帮扶措施,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落实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机制,依托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对接用工,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落实就业相关补贴政策,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强化县、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商南县注重与全市优势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产业就业相融合。聚焦钒、硅、镁、茶、旅游、康养、食用菌等1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支持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优升级,促进产业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向职业技能培训“五年规划”衔接过渡。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群体、承接重点产业项目、围绕全县“四大名城”建设急需紧缺职业和新职业新业态工种、制造业等高技术含量职业工种分类实施培训计划,加强实名制管理,继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补贴性培训政策落实。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突出高技能人才评价,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计划全年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不少于2000人。
同时,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劳动保障服务,优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协助企业解决员工招聘、用工调剂等问题。开发临时性乡村公益性岗位1000个,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稳定,指导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保障职工工资待遇权益。畅通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线上申领渠道,减少非必须的现场办理。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服务实体经济和重点群体。
商南县加强财政就业补助资金直达管理,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支持力度,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支持企业稳岗和技能培训。认真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扩大重大项目投资,聚焦今年实施的县级重点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做好重点项目用人需求清单发布和人才用工服务保障,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内生动力。
商南县支持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积极防范化解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优化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等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落实好支持餐饮、零售等困难行业纾困帮扶措施,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落实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机制,依托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对接用工,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落实就业相关补贴政策,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强化县、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商南县注重与全市优势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产业就业相融合。聚焦钒、硅、镁、茶、旅游、康养、食用菌等1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支持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优升级,促进产业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向职业技能培训“五年规划”衔接过渡。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群体、承接重点产业项目、围绕全县“四大名城”建设急需紧缺职业和新职业新业态工种、制造业等高技术含量职业工种分类实施培训计划,加强实名制管理,继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补贴性培训政策落实。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突出高技能人才评价,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计划全年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不少于2000人。
同时,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劳动保障服务,优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协助企业解决员工招聘、用工调剂等问题。开发临时性乡村公益性岗位1000个,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稳定,指导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保障职工工资待遇权益。畅通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线上申领渠道,减少非必须的现场办理。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服务实体经济和重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