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秦 岭 山 里 植 绿 梦
——记“三秦楷模”张淑珍(一)
文章字数:3229

  本报记者 赵有良 侯 彬
  【编者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9月13日,市委下发《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她心怀理想、许党报国的赤诚信念,学习她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高尚精神,学习她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昂扬斗志,学习她我将无我、执着专注的匠心品质,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三秦楷模”张淑珍先进事迹连续报道,进一步为广大读者呈现她的感人事迹。希望广大党员干部提振精神、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勇争一流,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做出新贡献!
  在陕西商洛市,张淑珍的名字与茶密不可分。她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倾注给了秦岭南麓的山区和这里的人民,种下一棵棵满怀希望的茶苗,绿化了商南县的丹江南北。她用“南茶北移”的累累硕果,改变了商南的模样,富足了乡亲们的衣食住行。她六十多年初心不改,心怀理想,扎根山区,忠于所事,坚守着许党报国的赤诚信念。
  心怀报国志 山区把身安
  时间回溯到1961年,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也是国家建设需要年轻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时代。
  在西北农学院林学班,团支部书记张淑珍、宣传委员焦永才,一个来自河南太康县黄泛区,一个来自甘肃平凉贫困地区,四年的笃信好学,共同的志趣爱好,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毕业之际,他们得知将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和省委农村工作部。能去省直机关工作,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事,但他俩却并未因此而感到庆幸或满足,取而代之的是彻夜难眠的纠结:“农学院的不到农村去,不到山区去,怎么服务农民,回报农民?”想到自己最初的志愿,张淑珍不再犹豫,决定要申请前往最困难的地方去。焦永才也被这位女子的胆识和魄力深深打动:“学林业的就应该到山区去,到祖国建设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俩碰撞着心灵的火花,放飞着青春的梦想,互相激励着像保尔·柯察金“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放弃了组织分配到省直机关工作的机会,报名自愿去商洛山区工作。就这样,两人坐着拖拉机尘土飞扬地颠簸到商南。从此,走进了秦岭山里这个牵绊终生的地方。
  来到商南,张淑珍被分配到了林业站。那个年代的山区条件异常艰苦,她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实的考验远不止于此。蜿蜒崎岖的山路在暴雨多发的季节变得泥泞难行,封闭落后的村落里,环境脏乱、粮食短缺。当地村民之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里溜光炕,白天没有粮。”这些都让张淑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种种困境给她搞林业普查带来了巨大困难,但张淑珍没有一句怨言,穿着葛麻草鞋,奔走在商南的国有林坡之间。不到一年,她褪去了大学生模样,完全融入了当地的农村生活。在最艰苦的那段日子,焦永才与张淑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在商南安了家。
  选择山区农村,就意味着要背负起更多的苦难。有人不解,好好的大学生,为啥要跑来山沟沟受罪呢。张淑珍总是坦然地回答:“我是农家娃,小时逃过荒讨过饭,吃过野菜树皮,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大学生的,学了本事,就要为人民服务,可不是光图自己享福。”让农民的日子好起来,是张淑珍和丈夫共同的心愿。后来张淑珍又在机缘下多次得到去苏州、上海等地工作的机会,她都毅然拒绝了,心里想的念的始终是商南乡亲们的日子啥时候能好起来。 
  “我这一辈子,就只干一件事:让商南老百姓富起来,不干出点名堂,就不出这商洛山。”这是她曾对丈夫说过的豪言壮语,也是她用一生的行动和实践去兑现的诺言。
  历尽千番难 茶香绕商山
  与茶结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打开以茶致富的大门之前,张淑珍没少碰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她首先想到种植经济作物,动员农民们育苗种树。可什么样的经济作物是能有效增收的?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相信自己?这成了当时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栽桉树,种油茶,种果树,效果都不理想,不是成不了规模,就是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就在张淑珍一筹莫展之际,水沟乡一家坟园里几株枝叶繁茂的茶树引起了她的注意,在商南种茶的想法悄然而生。加上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老红军梅光华对她提及安康茶业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更加鼓励了她试种茶树的想法。
  1962年,她购回了10公斤茶籽撒进了二道河苗圃,开始了种茶试验。十年间,她住窝棚、扛锄头、挑水桶,反复育苗移栽,辗转奔赴浙江、湖南等地取经学艺,经历了7次移种,6次失败的严酷打击。但挫折并未击垮她,而是让她愈挫愈勇。在丈夫焦永才的帮助和建议下,1967年直播的茶苗,经过4年多的抚育,终于在1970年成功采收炒制出3斤8两茶叶,这让张淑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当张淑珍将夜以继日撰写的“南茶北移”的可行性报告送往商南县领导后,得到了县上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一场空前高涨的种茶热潮在商南的山坡地头掀起,全县上万劳力开山种茶5000多亩。无论严寒酷暑,张淑珍都与群众一起在茶园里劳作,到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便达到了2.7万多亩。但好景不长,茶苗在第二年开始大量死亡,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又开始毁茶种粮,张淑珍顶住巨大压力,多次求教著名专家学者,从土质问题到栽培技术,她反复试验、实践,终于有效控制了商南新生茶树早熟早衰的现象。次年,她探索总结出了6项生产管护措施,使试验田亩产达到了270.5公斤,商南茶从此突破了低产关,向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坚实一步。
  十年又十年,当初张淑珍坐在拖拉机上看到的那些光秃秃的荒山土岭,现在已经变成茶香满溢的绿色海洋。如今的商南县,已成为我国北部新兴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和有名的“茶叶之乡”。全县共建茶园25.5万亩,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有5.5万人,茶产业已辐射到商洛多个县区,一大批群众因茶而富,张淑珍当年立下的誓言,被这一片片满目青翠的茶山无声地印证成真。
  终身只一念 报恩多奉献
  回顾往昔,张淑珍心中最难忘的日子,是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
  早在洛阳女子高中时,张淑珍就撰写了入党申请,此后1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不断向党组织表达着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政治追求。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社会关系等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她的执念就是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从刘少奇与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故事中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从万里长征中汲取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坚韧不拔的精神动力。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实践、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成了张淑珍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信仰,为国效力。“从入党那天起,我就牢记:作为一名党员要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张淑珍永远记得,在1979年光荣入党的时候,她庄重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并坚如磐石地践行着。宣誓的一瞬间,她更加坚定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商南茶业和商南茶农的信念。
  2004年,67岁的张淑珍已经为商南茶业拼搏了43个年头。在其他人退休回归生活的年纪,她经历大病折磨和爱人离世的双重打击后,仍然坚持在茶厂和茶园之间奔波,为不断推出新产品,增加茶农收入寻找突破的思路。当年冬天,积雪厚达10厘米,张淑珍为抓住茶苗栽种的最佳时机,和茶业站的职工们连日赶工,长时间的工作让她的身体难以承受,甚至连上台阶都需要人扶着,但她就是无法安心坐着袖手旁观。到了饭点给厨房帮忙烧火,双手冻得火钳都拿不起来,每每想起这个场景,茶场的职工刘佩琴都会眼含热泪:“张大姐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2014年,已经77岁的张淑珍还坚持前往河南信阳考察红茶制作方法,在考察过程中不慎摔倒,腰部骨折,她硬是强忍着病痛,直到考察结束返回商南,才去县医院做了手术。
  时至今日,张淑珍所获荣誉大大小小已有140项,但在她心里,这些似乎只是自己人生的一段段历程而已。“对我来说,乡亲们富起来,才是最高的荣誉。”张淑珍说。
  对党忠诚,奋斗终身。岁月让张淑珍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老人,岁月的印记布满了她的脸庞,但眼睛依然深邃有神。2021年6月,张淑珍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获此殊荣,张淑珍倍感激动,耄耋之年的她声音微颤,却无比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为人民服务是我永远要做的事,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