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片叶子写忠诚
——记“三秦楷模”张淑珍(四)
文章字数:3077
   

  本报记者 赵有良 侯 彬
  漫山青翠,大爱无言。
  时节刚过白露,清晨的薄雾渐散,绵延起伏的茶山上,一棵棵茶树正伸直了叶子吮吸着露珠。茶园中,一位鹤发银丝的老人站立在片片茶丛间,轻抚嫩叶。此时的茶树摆脱了暑天闷热蒸腾的焦枯,又迎来了一个生长佳期,蓬勃地长出了层层绿芽。
  这位老人便是张淑珍,她采下一片嫩叶对同行者细心讲解:“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很浓郁,还蕴含着一种诗情在里面。”85岁的张淑珍,活成了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巡视茶园成了她日常必做的功课。
  60多年的寒来暑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张淑珍都始终饱含热情,专注、忘我地致力于商洛茶叶事业的发展壮大,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淡泊名利、勤勉敬业地在“以茶富民”之路上砥砺前行。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一袭素衣,一双布鞋,一块旧表,一个小手包,这是张淑珍最日常的装扮。不管是身为商南茶叶联营公司经理时,还是奉献余热再任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淑珍对自己从来没有什么物质要求,几十年如一日,永远都是简装便行、清茶淡饭,与田间地头的茶农无异。在她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套布满岁月痕迹的办公木柜和桌椅,但在这里,众多文化名流、业界专家、媒体人员均品尝过由她亲自沏泡、以礼奉上的商南茗茶,小小的陋室里,曾碰撞出无数创新创意的火花。
  在张淑珍心里,茶事永远大于家事,就连自己的儿女,从小都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他的儿子焦岩飞记得,母亲的工作总是很忙,家人只有到了周末才能短暂地相聚。“在母亲眼里,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是不容让步的。”焦岩飞笑着回忆道,“集体的财产,哪怕捡到一块砖都得原封不动地还回去,但是我姐姐从外地带回家里的名贵云杉,她却不假思索地挖去给茶业站搞绿化。”作为张淑珍的儿子,焦岩飞继承了她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大学一毕业就响应政府号召,去商南县最偏远的地方白鲁础锻炼,当时有很多人都劝张淑珍多走动走动,给孩子换个轻松体面的工作单位,但她始终坚守原则,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关照”孩子的要求。如今在商南县养老经办中心工作的焦岩飞,像母亲一样兢兢业业。“母亲在我心中是伟大的,她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会教育子女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焦岩飞说。 
  1982年,一纸以“柴油机不要钱”状告张淑珍“违犯财经纪律”的信访件送到了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的手中。一时间,张淑珍的乡村茶场建设被迫中断,一些矛头直指这个只知务茶、不谙世事的茶叶站站长身上。张淑珍问心无愧,坦言道:“要查便查吧,只求别花太多时间耽误我种茶。”
  6人组成的调查组连轴转了9个月时间,形成材料3000多页,硬是找不出张淑珍“违犯财经纪律”的证明。焦灼之际,省委派省妇联一位副主席介入调查,这位领导通宵看完调查材料后感叹道:“这个人不仅没有问题,她的事迹还应大力宣传!”
  就在这一年,张淑珍以自身的清白,洗清了恶意的诬告,并被中共商洛地委授予“商洛地区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她的一片丹心,对党和人民纯粹的忠诚得到了不容置疑的认可。
  鞠躬尽瘁 匠心一片
  1989年10月,张淑珍去往汉中调购茶籽,途中突然觉得浑身不适,头晕目眩,加上前多年积劳成疾,总是下腹坠痛,同行的同事硬是带着她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得知结果她险些晕倒。
  医生的建议是立即手术,术后也可能只剩两年时间。返回商南的路上,同事急红了眼睛,可张淑珍却异常平静。萦绕在她脑海里的,是如何安排自己治疗期间茶叶联营公司的各项事宜。回到公司,张淑珍发现大家已经默默地等候她了:“我的病大家都知道了,是瘤子,搞不好以后不能跟大家一起务茶了,希望大家把已经形成的茶园管好,把新开的茶园种好……”字字句句,提到的全都是茶。
  交代完公司的待办事宜之后,张淑珍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治疗之路。手术很成功,但后续还要经历8—12个疗程的化疗,这才是最难熬的。那段时间,大量药物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张淑珍的身心,尽管如此,她还是以坚强的意志撑了下来。在县上领导看望她时,她念叨的还是新茶园的垦殖计划。
  癌细胞夺走了张淑珍的满头青丝,让她的身形日渐消瘦下来。在张淑珍与病魔不断抗争的时光里,陪她一起扎根山区的灵魂伴侣焦永才一直默默地守护在身边,坚强着她的意志,稳定着她的情绪,支持着她的事业。可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5月,焦永才检查患了肝癌,且已经到了晚期,79天之后,死神无情地将他从张淑珍身旁带走了。
  愿化春泥沃新茶,这是张淑珍夫妇俩的共同心愿。焦永才遗嘱拿出1000元作为最后的党费,张淑珍替他完成了这一遗愿,随后与子女将丈夫安葬在了商南县城东郊的山岗上,在四周栽植了青青茶树,希望丈夫长眠中有茶香永伴。2010年,商南县城市扩容建设需要迁坟,张淑珍与子女又将丈夫的遗骨带往商州火化。在她心里,早已想好了二人灵魂的最终归宿。她对儿女交代,等她百年之后,把她和丈夫的骨灰融为一体,撒在商南的茶山上,回归自然,让他们一同化作春泥,永远守护这片绿色的净土。
  奉献余热 续写华章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2016年,张淑珍卸下了担任30多年的茶叶联营公司经理一职,可她退岗不退休,又着手筹备成立商南茶叶研究所。2017年商南茶叶研究所成立之时,张淑珍已经80岁高龄,精力日渐衰退,可她的热情并没有衰减,历经一个甲子的茶叶研究,使她成为商南乃至商洛茶业发展的核心人物,如今,张淑珍仍担任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采访中张淑珍说:“为人民服务不讲年龄,我年龄虽然大了、老了,但我还是要跟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众能在茶业生产中更快地提高经济效益,更多地富起来,享受幸福的生活。”
  上茶山、进茶场,今年85岁的张淑珍迈着并不矫健的碎步,由人搀扶着活动在商南县大大小小的茶场、茶叶公司,不遗余力地为茶叶研发技术人员传经送宝,为茶企把脉问诊。制作饼茶,让白茶一季变两季;研发新品,进一步在北方气候条件下探索茶叶栽培管理新技术;创新思路,顺应电商时代潮流,利用线上优势将茶叶销路拓展得更宽……张淑珍将自己毕生的务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生晚辈,并悉心将自己游历各地学习到的制茶工艺整理成册,惠及后人,许多企业都因张淑珍的指导而增收增效。
  当人们都说有了张淑珍才有商南茶时,她总是谦逊地说:“是商南父老乡亲成就了我,是党和政府领导们关心扶持了我,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人不断探索、研究出来的成果,我只是将这些果实收拢到一块,交给社会,交给国家。”
  就在今年5月,张淑珍还牵头举办了一场红茶品鉴会,邀请了省上相关的红茶专家组成评鉴团,对商南县多家茶叶公司的红茶产品进行专业的品鉴和点评。“商南研制红茶的时间较短,技术也没有绿茶那么成熟,张所长想通过专家们的品鉴,找出提升商南红茶品质的方法和技术。”茶叶联营公司副经理田军告诉记者,“张所长经常牵头举办这类品鉴会,旨在让商南茶业在学习中进步,经得起业界的考验。”
  茶叶联营公司现任经理刘保柱说:“老站长奉献一生,给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她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茶业执着,对事业热爱,用匠心做茶,以品牌强茶。”
  六十多年,矢志不渝,为了实现“以茶富民”的理想,张淑珍早已将自身置之度外,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不断拓展着人生的深度和厚度。一个个荣誉奖杯、奖章、证书填满了张淑珍的书柜,可她却平淡地将它们送进了商南县档案馆,并不止一次地说:“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给的,人要知恩图报,要把自己所有的价值都贡献给社会和人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张淑珍带着自己的初心、丈夫的嘱托和为人民务茶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全身心地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