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菌袋做成富民大产业
本报记者 谢 非
文章字数:2811
    李爱锋的妻子(右)在拍短视频

    李爱锋(左一)和技术员在冷库查看香菇品质

  9月29日,沿着国道344洛南段一路向东,记者来到洛南县的东大门高耀镇。在夹滩移民小区旁,一座座大棚在阳光下十分耀眼,这便是由商洛煜晔高峰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园,也是目前高耀镇最大的一个食用菌产业园。
  该食用菌产业园作为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于2020年3月开始建设,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后,一个占地40多亩、有40座现代化大棚的食用菌产业就投入生产。在产业园里,我们见到了基地的负责人李爱锋。说起产业园的落地建设缘由,李爱锋讲得头头是道,而就在2年前,他还是个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打牢基础 追求高标准
  2020年初,一次偶然机会,做工程项目的李爱锋跟朋友来到高耀镇,寻找转型发展的商机。当时,恰逢高耀镇急于寻找合适的招商引资项目。在高耀镇领导三顾茅庐后,李爱锋和朋友决定在高耀镇建设产业园。
  高耀镇地处陕西、河南两省交界,与其相邻的卢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成熟,有销路、有市场,加之高耀镇群众有种植香菇的传统,李爱锋和朋友最终选择在高耀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双方意向达成后,高耀镇争取产业资金200万元,李爱锋和朋友投资600万元,共同在高耀镇建起了年种植香菇80万袋的食用菌产业园。
  “我们的大棚采用的最新的四层膜技术,四层不同材质的塑胶膜,通过升降,可以精准掌控棚内温度,实现全年不间断种植。虽然建设成本高了,但菇的质量和产量也高了,前期的投入是值得的。”李爱锋说。
  基础设施建好后,生产环节又难住了几位门外汉。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当地群众多年的传统种植办法显然不能适应需求。于是,李爱锋采用最笨却是最有效的办法:分批把髙耀镇的村民拉到河南的食用菌大公司学习,让群众接触最新最先进的种植方法,回来后就按照最高标准执行。
  “那会儿真的是下了狠心,拉了100多名工人分成3批去学习,我们管吃住,让他们在那边学。前后用了3个月时间,让我们的工人掌握了基本技术。”李爱锋说。
  在整个种植环节,李爱锋还经常请来河南的技术员进行指导,现场解决问题,确保第一年的香菇生长顺利。正是有了干好一番事业的决心,李爱锋前期做的这些准备工作没有白费。当年,其他镇的香菇产业没盈利甚至亏本的时候,李爱锋发展的香菇产业居然赚了10多万元。
  严格把控 追求高收益
  为了把香菇种植成功,李爱锋和几个合作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产业园的发展上。在度过了小心谨慎的第一批菌棒种植后,李爱锋找到了信心,后面的香菇种植就越来越顺利。
  最初,工人们都把菌棒上每一个冒出来的香菇当成宝贝,没有疏果的概念,结果导致所有的香菇质量都一般。李爱锋去河南、湖北等香菇产业基地参观学习后,对方新的种植理念彻底改变了他。回来后,他大胆让工人控制住每个菌棒上的香菇数量,并把菌棒底部的香菇一律去掉,保证菌棒上部的香菇营养供给。经过一番技术改进,香菇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客商也源源不断上门寻找合作。
  “农业还是靠天吃饭,虽然大棚能降低天气的影响,但是还是要预防大风、暴雨之类的天气。”李爱锋说,“比如半夜突然下雨,听到工棚的房顶噼啪作响,我就得赶紧翻身起床,去大棚把塑料膜放下来,香菇淋雨就会发黑,影响价格。”
  在产业园的冷库里,在七八种对应的标签下,成筐的香菇已经按品相分类摆好。“这只是初步按照大小分类,而后再细分成十几种等级,最高的能卖到9.5元一斤,最低的级别只能卖2元多一斤。”李爱锋拿起一个饱满的花菇说。
  说起销路,李爱锋最感谢的是妻子。在整个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李爱锋的妻子会发一些短视频,谁知一位广州的客商就联系她,希望订购一车香菇。对方看过香菇的照片后,立刻就把货款转了过来,于是,第一笔大单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谈成了。
  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的分类,李爱锋的香菇品质高,利润得到了保障。如今,李爱锋的客户遍布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每次的出货量都在5000多公斤。“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香菇品质好,货真价实,这样才能把生意做长久。”
  除了卖自己的香菇,李爱锋还收购附近村民的香菇,并且每次收购价总比外地来的商贩高一点,不仅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也提高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为此,他还买了一台小冷藏车,专门上门收购村民的香菇。
  “为了维持香菇品质,冷藏是必须的,以前村民用三轮车把香菇拉到产业园等我们收购,这个过程中香菇的品质就下降了很多,因为我们主动上门收购,不让村民多跑路,也让他们能多卖一点钱。”李爱锋说。
  补齐短板 延长产业链
  在解决了香菇种植环节的技术难题后,李爱锋下一步准备解决菌棒问题。由于一开始他们依赖从别的厂家购买现成的菌袋,致使目前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这几天正是菌棒上架的时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原来那家生产菌棒的企业货源不足,我们没有菌棒可用,这就白白耽误了时间。”李爱锋略显着急。
  于是,李爱锋打算自己建菌棒生产线,一来解决产业园的需求,二来可以辐射带动周边村子的种植户持续发展产业。为此,李爱锋专程去河南灵宝等地考察,参观了目前先进的全自动无菌制袋生产线,一旦该生产线建成,将实现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刺孔、培养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烂袋的概率。目前,他已经联系厂家,将根据产业园的地形进行设计,预计在明年年初,菌袋生产线将建成投产。
  当下,整个食用菌产业园以卖鲜菇为主,周转快、利润高,但是如果要打造高端产品,就必须有干香菇做礼盒。为了烘干香菇,李爱锋投资240万元建起了烘烤车间,依然是遵循了他一贯以来的高标准,采购了自动控温的烤炉,随后还将再购进两台,可实现年烘烤鲜菇360吨。在烘烤车间实现烘烤、分拣、包装一条龙。下一步,李爱锋计划在园区对面建起电商直播中心,发挥线上卖货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香菇销路。
  带动群众 共同奔小康
  如今,家住夹滩移民搬迁小区的居民黄东梅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分拣香菇,她上班一小时可以挣6元钱,干得多挣得多。因为业务熟练,黄东梅每月算上加班费可以赚2000元左右。
  黄东梅刚搬到移民搬迁安置点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出门务工,待在家又没有挣钱门路,整天忧心忡忡。而现在,移民安置小区旁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黄东梅每天早早地就到产业园上班,既可以挣工资,还能照管老人小孩,生活忙碌而惬意。黄东梅说:“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兼顾家庭,这样的工作是一份幸福的职业。”
  自从有了食用菌产业园,每天村里来务工的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镇上有了龙头企业,村民也有了增收渠道。据统计,仅在2021年,由产业园付的工资就达120多万元。
  高耀镇党委书记刘卫平表示,目前,食用菌产业园带动群众的模式有三种:一是移民搬迁户每年的分红;二是通过务工带动群众增收,仅此一项可以实现月收入1800元至2000元不等;三是依托食用菌产业园开展产业培训,使所有的移民搬迁户和有意愿发展产业的群众实现人人掌握技术,为产业致富提供技术支持。接下来,镇上将使用全县统一农产品商标,方便推广销售,持续助农增收。
  高耀镇持续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不仅盘活了当地的资源,也为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