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飘到山圪崂
文章字数:1719
金秋十月,地处秦岭山脚的洛南县保安镇眉底村,水稻喜获丰收的新闻在手机刷屏了。“秋风卷金浪,稻谷遍地香。”随着自走式收割机的阵阵轰鸣,在金色稻海里缓缓穿梭,沉甸甸的稻穗卷入机械,标志着“洛南旱改水水稻种植示范园”收割正式开镰!农民大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双手捧起金灿灿稻粒的画面格外养眼。
稻香飘到了山圪崂,这在秦岭脚下的小山村可真是件稀罕事!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洛南种植水稻咋就成新闻了呢?凡到过洛南的人,都知道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加之常年干旱少雨,大面积种植水稻是极不现实的。这就形成了洛南自古以来,粮食作物品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再兼种一些杂粮。对于出生在00后的年轻人,可以肯定地说,在洛南是极少看到种植水稻的。人们很少知道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及适生范围,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省黑河,低于海平面的东南沿海,高达2600米以上的云贵高塬,都适于水稻生长。其最适生的区域就是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以粳稻为主,南方以籼稻为主。这就是秦岭南坡的山圪崂里种植水稻成功的生物学基础。
党中央始终把粮食问题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战斗号角,像春风一样吹进秦岭的山山水水,吹出了洛南山圪崂的稻花飘香。
“坚决禁止耕地撂荒。”“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种子有补贴,化肥有补贴,农机具有补贴。多么好的政策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洛南和江宁加强苏陕合作,在秦岭脚下的保安镇眉底村开展土地整理,实施旱改水水稻种植示范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江宁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优化水稻品种,精心选育繁育,加强育苗、施肥、防虫等日常田间管理,引进的“明香粳813”和“徐粳119”试种成功,亩产达到1200斤以上,打破了秦岭深处多年不种水稻的历史。在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前来,聚集在田间地头,参加开镰仪式,欣赏田野里金灿灿的稻浪,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20世纪70年代在洛南的三要、古城等地,就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为什么后来慢慢绝种了呢?现在看来,主要是品种问题。那时种植的水稻像亭亭玉立的柔弱女子,经不起风雨的侵袭,十年九倒伏,产量极低。那时种植水稻,是一年一熟,耕地的产出率低,农民辛苦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只够勉强糊口。
记得有一年,刚到水稻扬花灌浆的时候,一场暴风雨,导致水稻成片倒伏,平展展地铺在田里。这种情况基本上等同于绝杀!母亲站在田埂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给父亲说这老天不让人活了,不说打不了粮食,就连打草鞋都没有可用的稻草了。那时是农业社大集体时期,正常年景也分不到多少稻子,只能是过年节时才能吃上白米饭。记得那时的红白喜事,人们常常用白苞谷磨的糁子掺少量的大米,做成所谓的“白米捞饭”招呼客人。那时的水稻可以说全身都是宝。稻糠做了饲料,稻草拧了草绳或打了草鞋,经常有人上门收稻草盖草房子。慢慢长大以后,才真正体会到那时候父母看到水稻受灾后的眼泪,是多么的心疼和无奈啊!也理解了人们后来逐年实行水田改旱田,种水稻变为种小麦和玉米的心情。从此,水稻也就慢慢绝种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那时有产量高、抗倒伏的早熟优良稻种该多好啊!就不需改来改去的劳民伤财,说不定还能弄出个“秦岭大米”品牌呢。
“洛南旱改水水稻种植示范园项目”是苏陕协作成功的典范。在我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洛南就与江宁建立了友好协作,开展合作交流。三十多年来,江宁在洛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从早期的宁洛桥到现在的水稻示范园等,无不饱含着江宁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江宁人务实肯干科技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洛南旱改水水稻示范种植成功值得祝贺!必将为洛南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但示范种植成功并不意味着就可大面积推广。洛南必定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石山区,农作物的主打品种是小麦、玉米兼其他杂粮。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不能违背,切不可盲目的“麦换米”,走“水改旱、旱改水”劳民伤财的老路。只要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只要能带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把钱袋子鼓起来的路子,才是农民群众真正欢迎的。
稻香飘到了山圪崂,这在秦岭脚下的小山村可真是件稀罕事!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洛南种植水稻咋就成新闻了呢?凡到过洛南的人,都知道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加之常年干旱少雨,大面积种植水稻是极不现实的。这就形成了洛南自古以来,粮食作物品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再兼种一些杂粮。对于出生在00后的年轻人,可以肯定地说,在洛南是极少看到种植水稻的。人们很少知道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及适生范围,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省黑河,低于海平面的东南沿海,高达2600米以上的云贵高塬,都适于水稻生长。其最适生的区域就是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以粳稻为主,南方以籼稻为主。这就是秦岭南坡的山圪崂里种植水稻成功的生物学基础。
党中央始终把粮食问题放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战斗号角,像春风一样吹进秦岭的山山水水,吹出了洛南山圪崂的稻花飘香。
“坚决禁止耕地撂荒。”“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种子有补贴,化肥有补贴,农机具有补贴。多么好的政策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洛南和江宁加强苏陕合作,在秦岭脚下的保安镇眉底村开展土地整理,实施旱改水水稻种植示范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江宁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优化水稻品种,精心选育繁育,加强育苗、施肥、防虫等日常田间管理,引进的“明香粳813”和“徐粳119”试种成功,亩产达到1200斤以上,打破了秦岭深处多年不种水稻的历史。在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前来,聚集在田间地头,参加开镰仪式,欣赏田野里金灿灿的稻浪,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20世纪70年代在洛南的三要、古城等地,就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为什么后来慢慢绝种了呢?现在看来,主要是品种问题。那时种植的水稻像亭亭玉立的柔弱女子,经不起风雨的侵袭,十年九倒伏,产量极低。那时种植水稻,是一年一熟,耕地的产出率低,农民辛苦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只够勉强糊口。
记得有一年,刚到水稻扬花灌浆的时候,一场暴风雨,导致水稻成片倒伏,平展展地铺在田里。这种情况基本上等同于绝杀!母亲站在田埂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给父亲说这老天不让人活了,不说打不了粮食,就连打草鞋都没有可用的稻草了。那时是农业社大集体时期,正常年景也分不到多少稻子,只能是过年节时才能吃上白米饭。记得那时的红白喜事,人们常常用白苞谷磨的糁子掺少量的大米,做成所谓的“白米捞饭”招呼客人。那时的水稻可以说全身都是宝。稻糠做了饲料,稻草拧了草绳或打了草鞋,经常有人上门收稻草盖草房子。慢慢长大以后,才真正体会到那时候父母看到水稻受灾后的眼泪,是多么的心疼和无奈啊!也理解了人们后来逐年实行水田改旱田,种水稻变为种小麦和玉米的心情。从此,水稻也就慢慢绝种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那时有产量高、抗倒伏的早熟优良稻种该多好啊!就不需改来改去的劳民伤财,说不定还能弄出个“秦岭大米”品牌呢。
“洛南旱改水水稻种植示范园项目”是苏陕协作成功的典范。在我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洛南就与江宁建立了友好协作,开展合作交流。三十多年来,江宁在洛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从早期的宁洛桥到现在的水稻示范园等,无不饱含着江宁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江宁人务实肯干科技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洛南旱改水水稻示范种植成功值得祝贺!必将为洛南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但示范种植成功并不意味着就可大面积推广。洛南必定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石山区,农作物的主打品种是小麦、玉米兼其他杂粮。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不能违背,切不可盲目的“麦换米”,走“水改旱、旱改水”劳民伤财的老路。只要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只要能带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把钱袋子鼓起来的路子,才是农民群众真正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