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枣皮采摘加工忙 丹凤群众喜增收
文章字数:1345
  本报讯 (通讯员 淡永鸿 黄庆锋)初冬时节,秦岭深处的丹凤流岭山脉层林尽染,几十万株名贵中药材山茱萸进入最佳采摘期,色泽红艳、个头饱满如颗颗晶莹剔透的“红玛瑙”,迎着清风、沐浴暖阳挂满枝头,当地村民正在忙着采摘晾晒,到处一片繁忙丰收的喜人景象。
  在丹凤县寺坪镇寺坪村,放眼望去,山坡上间熟透了的山茱萸挂满枝头,在微风吹拂下,像红色的精灵在山间舞动,当地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分夺秒采摘着能让他们致富增收的“金豆豆”。
  寺坪村村民徐理军一边摘着山茱萸一边高兴地说:“我家房前屋后到处都栽的是山萸树、核桃树,今年雨水适当,枣肉厚、产量也高,市场收购价格跟往年相比几乎能翻一倍,因此群众采收的积极性也高,今年是个丰收年。我跟老婆两个人采摘,一天能摘100多斤果子,烘干就是20多斤,现在市场收购价每斤最低20元,一天下来能挣400多元,预计还能摘一到两个月,今年最少收入2万多元。”
  山茱萸又称枣皮,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具有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强身之功效。山茱萸是寺坪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全镇4万多亩山茱萸,曾被陕西省林业厅命名为“山茱萸之乡”。地处流岭大山深处的寺坪镇寺坪村有660户2445人,是中药材山茱萸的适生地和主产区,全村年人均山茱萸产量达200斤以上,山茱萸也是当地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
  丹凤县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山茱萸色红、肉厚、个大的优势,是山茱萸的主要生产基地,1997年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山茱萸名乡”,全县山茱萸产销量曾占陕西省的80%。
  近年来,受疫情等多种原因影响,市场销路不畅,加上管理不到位、质量下降等问题,山茱萸从90年代初的每公斤200多元下降到近几年的每公斤20多元。今年由于雨量适当、管护得力,产量质量比去年都好得多,今年的价格也是近年来最高的。用丹凤县林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解勃的话说:“山茱萸等中药材市场都有周期性的,价格一时高一时低是很正常的,在面对市场波动的时候,一定要提醒群众冷静对待,还要做好科学管理,提高质量,这样的话才能有稳定收入。”
  为了让山区群众依山靠山,也让山茱萸焕发昔日风采,多年来,寺坪镇把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压舱石,按照“政府主导、药农主体、业务指导、物资劳务补贴、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壮大山茱萸基地建设。在全面推进“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中,与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山茱萸种植科管协议,建设寺坪村白桑园、龙嘴青岩2个2000亩山茱萸示范基地。多次与市、县科协、林业等部门联系,邀请农林专家,现场讲解山茱萸的科学管理及采摘、烘干、保存等知识,全面推进山茱萸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另外,还对全镇4万多亩山茱萸通过无人机药物飞防、人工施肥进行科管。通过高频率全覆盖式的培训,使镇内山茱萸低产园的树势由弱转旺,无病虫害发生,结果能力增强,亩产提高8—10公斤,亩增加效益300元,有力促进了山茱萸丰产增收,2022年全镇群众依靠山茱萸收入6500万元。
  丹凤县坚持把种植山茱萸当作山区群众增收的产业来培育,引导、鼓励群众规模化种植经营,嫁接改良品种,提升山茱萸品质,从而使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目前,全县山茱萸栽植面积达12万亩500多万株,年鲜果产量约1.5万吨,加工山茱萸果肉2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