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 非遗传承结硕果
文章字数:1200
近年来,镇安县在乡村复兴少年宫打造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从“进少年宫”到“在少年宫”的转变,让“传承之种”播撒进学生心田,让“文化之魂”落地生根。
组织引领“风向标”
自镇安县出台《关于推进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县学校乡村复兴少年宫按照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建设思路,以急用先行、配套衔接、符合实际、好用管用为原则,积极调动当地非遗传承人积极性,开发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建章立制,先试先行,让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复兴少年宫特色课程。
为确保教学效果,以传承人向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向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的“双学习”模式,推动非遗学习正规化、制度化。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教学次数、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核,调动非遗传承人授课积极性,增强传承活力。2021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全县拨付非遗支持资金22万元,真正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镇安的发展。
课程播撒“传承种”
镇安县非遗文化丰富,目前县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共有73个,县委、县政府依托67名传承人创新实施“项目师资库”计划,打造了35个非遗传承课程,其中镇安渔鼓、纸扎、粘花、剪纸、竹编等15个课程因接地气、贴实际、便取材、显成效等特点深受师生喜爱。以镇安花鼓传承人张啸、渔鼓传承人赵光儒、剪纸传承人侯启玉为代表的10多名传承人长期活跃在全县各个少年宫课堂。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各传承人因地制宜,持续打造非遗文化传承的品牌课程,开发集教育性、趣味性、人文性、史料性于一体的活动载体,拓展非遗文化传承实践路径,以现场参观和体验非遗制作引领学生走进非遗文化,提升了少年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传承之种”播撒进学生心田。
实践塑造“文化魂”
按照“一宫一品”建设目标,镇安县遴选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8人,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实专项补助,在全县1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确立了15个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文化之魂”落地生根。
“君子如兰”是镇安县非遗传承精品课程之一,它依托高峰“兰花小镇”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政府委派“兰花基地”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及与少年宫共同开发“养兰、识兰、赏兰、写兰、画兰、颂兰、护兰”等“兰花文化”体验活动,为学生浸润传统文化,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开辟了新的课程空间。
“镇安草编”作为非遗进校园活动项目,传承人邢显爱利用每周四下午3:00至4:30参与高峰九一贯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后延时服务授课,带动4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年轻教师李玲因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且酷爱草编艺术,被邢显爱发现后收为“关门弟子”传授草编技艺,让“镇安草编”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如今,在镇安校园里,孩子们处处见非遗、学非遗;课堂上,老师们时时讲非遗、教非遗,逐渐改变了以往非遗进校园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展示展演,非遗文化真正扎根于校园,形成了一批“带不走的非遗”校园课程,“非遗之种”正在镇安这片沃土上茁壮发芽,“文化之魂”静待开花结果。
组织引领“风向标”
自镇安县出台《关于推进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县学校乡村复兴少年宫按照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建设思路,以急用先行、配套衔接、符合实际、好用管用为原则,积极调动当地非遗传承人积极性,开发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建章立制,先试先行,让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复兴少年宫特色课程。
为确保教学效果,以传承人向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向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的“双学习”模式,推动非遗学习正规化、制度化。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教学次数、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核,调动非遗传承人授课积极性,增强传承活力。2021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全县拨付非遗支持资金22万元,真正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镇安的发展。
课程播撒“传承种”
镇安县非遗文化丰富,目前县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共有73个,县委、县政府依托67名传承人创新实施“项目师资库”计划,打造了35个非遗传承课程,其中镇安渔鼓、纸扎、粘花、剪纸、竹编等15个课程因接地气、贴实际、便取材、显成效等特点深受师生喜爱。以镇安花鼓传承人张啸、渔鼓传承人赵光儒、剪纸传承人侯启玉为代表的10多名传承人长期活跃在全县各个少年宫课堂。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各传承人因地制宜,持续打造非遗文化传承的品牌课程,开发集教育性、趣味性、人文性、史料性于一体的活动载体,拓展非遗文化传承实践路径,以现场参观和体验非遗制作引领学生走进非遗文化,提升了少年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传承之种”播撒进学生心田。
实践塑造“文化魂”
按照“一宫一品”建设目标,镇安县遴选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8人,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实专项补助,在全县1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确立了15个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文化之魂”落地生根。
“君子如兰”是镇安县非遗传承精品课程之一,它依托高峰“兰花小镇”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政府委派“兰花基地”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及与少年宫共同开发“养兰、识兰、赏兰、写兰、画兰、颂兰、护兰”等“兰花文化”体验活动,为学生浸润传统文化,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开辟了新的课程空间。
“镇安草编”作为非遗进校园活动项目,传承人邢显爱利用每周四下午3:00至4:30参与高峰九一贯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后延时服务授课,带动4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年轻教师李玲因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且酷爱草编艺术,被邢显爱发现后收为“关门弟子”传授草编技艺,让“镇安草编”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如今,在镇安校园里,孩子们处处见非遗、学非遗;课堂上,老师们时时讲非遗、教非遗,逐渐改变了以往非遗进校园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展示展演,非遗文化真正扎根于校园,形成了一批“带不走的非遗”校园课程,“非遗之种”正在镇安这片沃土上茁壮发芽,“文化之魂”静待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