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庙村激活振兴“加速度”
文章字数:961
本报讯 (通讯员 孙 欢)位于丹凤县城东17公里的铁峪铺镇化庙村,是一处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巴山地。近年来,化庙村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主线,创新工作方法,践行工作承诺,通过撬开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环境提升、人才培育、乡村治理等五大“动力源”,激增振兴“加速度”,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化庙村围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两规范两提升”活动实现阵地提标提质,擦亮服务党员群众阵地;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深化党员五个认领,积极探索党员“365”精准分类管理工作法,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1+3带10”活动,积极当好“政策宣传员、信息传递员、技术指导员、创业引领员、代办服务员、工作组织员”六大员,充分发挥党员群众联户带富作用;聚焦县镇“1234”产业发展思路,培育发展本村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大樱桃采摘园、冬枣种植园、食用菌培育园、中药材种植园、农家乐休闲娱乐园、千瓦光伏发电基地“五园一基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达30人务工,人均增收达2000元,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集体和个人双向增收。村上按照“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党群联动、建章立制”的原则,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四个四”工作机制,落实“六定”管理模式,营造“党员做给群众看、党员带着群众干”的浓厚氛围;夯实党员监督岗、问题墙、回音壁+红黑榜激励惩处机制,实现党员引领示范叠加乘法效应,让群众扮演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的多重角色。今年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次,评选美丽庭院15户、文明家庭10户活动,红榜表彰5人、黑榜曝光1人,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氛围。
化庙村坚持用好乡情纽带回引人才、科学考评激励人才、管用结合培养人才的“引、评、育”机制,激活创新发展动能;结合导师1+N工作机制,为6后备干部配备导师4名,积极发掘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扶贫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智的舞台。目前,已聚集村致富带头人4名、各类技术能手60多人。同时,村上推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8个基层网格,今年共计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25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制度作用,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院落、文化长廊五大活动阵地,评树先进彰显榜样,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效能,营造文明乡风。
化庙村围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两规范两提升”活动实现阵地提标提质,擦亮服务党员群众阵地;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深化党员五个认领,积极探索党员“365”精准分类管理工作法,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1+3带10”活动,积极当好“政策宣传员、信息传递员、技术指导员、创业引领员、代办服务员、工作组织员”六大员,充分发挥党员群众联户带富作用;聚焦县镇“1234”产业发展思路,培育发展本村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大樱桃采摘园、冬枣种植园、食用菌培育园、中药材种植园、农家乐休闲娱乐园、千瓦光伏发电基地“五园一基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达30人务工,人均增收达2000元,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集体和个人双向增收。村上按照“集中力量、精准发力、党群联动、建章立制”的原则,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四个四”工作机制,落实“六定”管理模式,营造“党员做给群众看、党员带着群众干”的浓厚氛围;夯实党员监督岗、问题墙、回音壁+红黑榜激励惩处机制,实现党员引领示范叠加乘法效应,让群众扮演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的多重角色。今年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次,评选美丽庭院15户、文明家庭10户活动,红榜表彰5人、黑榜曝光1人,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氛围。
化庙村坚持用好乡情纽带回引人才、科学考评激励人才、管用结合培养人才的“引、评、育”机制,激活创新发展动能;结合导师1+N工作机制,为6后备干部配备导师4名,积极发掘乡土人才,充分利用扶贫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智的舞台。目前,已聚集村致富带头人4名、各类技术能手60多人。同时,村上推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8个基层网格,今年共计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25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制度作用,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院落、文化长廊五大活动阵地,评树先进彰显榜样,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效能,营造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