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科技馆群建设见成效
文章字数:2054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实际,以“政企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依托秦韵教育城科技场馆挂牌成立市科技馆主馆,进而向县区辐射,通过整合学校、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建成5个技术创新馆,形成了“一主五分”的科技馆群,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馆群建设的创新之路,实现了全市科技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政府投入最经济、产生效应最大化的良好效果。
日前,我市“三创三合”推进科技馆群建设的经验做法,被省科协作为优秀工作案例在全省宣传展示。
创新理念思路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借鸡下蛋”
按照“一网多点”布局,采取“中心+”,提升覆盖面。我市坚持“聚合力量、抱团取暖”理念,进行“网状多点”布局,于2020年下半年依托市区秦韵教育城的科技场馆挂牌成立市科技馆,作为中心主馆。在此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政府、高校、龙头企业,2021年向县区辐射建成了商洛学院秦岭植物馆、洛南核桃馆、商南中国漆馆、柞水木耳馆、丹凤葡萄酒酿造技术馆等5个技术创新馆。全市“一主五分”科技馆群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展品超过2000件,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市、县、镇多产业链、多网点覆盖新格局。
按照“一专多能”构思,采取“科普+”,突出针对性。市上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学校建科学馆,建立馆校结合新模式,重点对青少年儿童等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整合企业资源,在产业链上建创新馆,建立馆企结合新模式,重点对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各地游(商)客免费开放,突出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展示体验,孵化产学研旅融合平台。整合科研院所资源,在科研高地建研究馆,建立馆所结合新模式,服务地方发展,重点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人员、科研人员免费开放,突出研发展示功能,服务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
按照“民建公助”路径,采取“免费+”,强化公益性。我市积极争取政策资源,探索民办公助路径,通过挂牌命名提升公信度、政府购买服务体现经济支持度、建立志愿服务队实现人力援助度等有效途径,形成了社会资源共建、科普服务共担、社会公众共享的新格局。对所有企业馆、学校馆均由市科协牵头,以政府名义挂牌命名,提升公信度,建立科技志愿者团队常态服务机制,确保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
兼合公益效益,实现“供需双赢”
本着“谁建设、谁运行,谁授牌、谁监管”的原则,在保持法人财产不变更、日常运行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市对各馆开展的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等免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例如,秦韵教育实业有限公司教育科技馆加挂市科技馆牌子,确定设立为中心科技馆,明确由市科协直属管理,市财政定额补助购买服务。
市科协与各科技馆签订了权责合同,就相关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证规范运行。规定主馆免费开放时间为周三至周日9时—17时,参观人数由市科协专职人员进行监管考核、实名统计,按接待人次和服务质量向科技馆支付资金。
各分馆由所在的县区政府部门、高校、龙头企业管理,市科协牵头成立科技馆系统管理理事会,以项目为基础协助共管,围绕项目申报、评审、费用审核、日常管理等出台了一揽子制度,实施对分馆的有效监管,确保各分馆积极主动配合科协在为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四服务”中发挥作用。
市上以科普工作大联合、大协作为切入点,将其纳入科普活动总盘子,纵向联合、横向联动,动员县区科协组织、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各科普教育基地参与,广泛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提升了公司(企业)知名度,增强了产业产品影响力,实现了服务公益科普与推动企(校)所发展双赢的目标。
创新发展模式
融合科技经济,产生“倍增效应”
我市坚持把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由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有序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到科技馆学习参观;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机关工委下发文件,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体验,开展主题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党员干部每年接受科普教育10万人次,带动市民免费参观4万人次。坚持把科技馆作为展示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前沿窗口,充分发挥5个分馆的特色,围绕木耳栽培、核桃种植、葡萄酒酿造等新技术及深加工项目开展培训,服务创业创新人员、新型农民、产业工人20万余人次,接受周边市县党员干部观摩交流3万余人次。坚持把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生动课堂,以科技馆特别是中心馆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小剧场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上报发明创造作品近千件,省市获奖403项。
同时,我市还以平台模式集聚科技英才,把“一主五分”科技馆作为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先后举办了“秦岭生态研讨会”“商洛核桃大会”“木耳小镇话木耳”等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形成了以馆聚人、以人兴馆、科技与人才活力迸发的局面。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把科技馆纳入商洛旅游精品线路,与南京市科协合作打造宁商科普游、研学行线路。各专题分馆累计接待各地游客35万余人次,其中研学学生5万余人次。专题分馆电商区通过电商带货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56亿元。
日前,我市“三创三合”推进科技馆群建设的经验做法,被省科协作为优秀工作案例在全省宣传展示。
创新理念思路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借鸡下蛋”
按照“一网多点”布局,采取“中心+”,提升覆盖面。我市坚持“聚合力量、抱团取暖”理念,进行“网状多点”布局,于2020年下半年依托市区秦韵教育城的科技场馆挂牌成立市科技馆,作为中心主馆。在此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政府、高校、龙头企业,2021年向县区辐射建成了商洛学院秦岭植物馆、洛南核桃馆、商南中国漆馆、柞水木耳馆、丹凤葡萄酒酿造技术馆等5个技术创新馆。全市“一主五分”科技馆群总面积1.47万平方米,展品超过2000件,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市、县、镇多产业链、多网点覆盖新格局。
按照“一专多能”构思,采取“科普+”,突出针对性。市上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学校建科学馆,建立馆校结合新模式,重点对青少年儿童等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整合企业资源,在产业链上建创新馆,建立馆企结合新模式,重点对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各地游(商)客免费开放,突出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展示体验,孵化产学研旅融合平台。整合科研院所资源,在科研高地建研究馆,建立馆所结合新模式,服务地方发展,重点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人员、科研人员免费开放,突出研发展示功能,服务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
按照“民建公助”路径,采取“免费+”,强化公益性。我市积极争取政策资源,探索民办公助路径,通过挂牌命名提升公信度、政府购买服务体现经济支持度、建立志愿服务队实现人力援助度等有效途径,形成了社会资源共建、科普服务共担、社会公众共享的新格局。对所有企业馆、学校馆均由市科协牵头,以政府名义挂牌命名,提升公信度,建立科技志愿者团队常态服务机制,确保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
兼合公益效益,实现“供需双赢”
本着“谁建设、谁运行,谁授牌、谁监管”的原则,在保持法人财产不变更、日常运行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市对各馆开展的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等免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例如,秦韵教育实业有限公司教育科技馆加挂市科技馆牌子,确定设立为中心科技馆,明确由市科协直属管理,市财政定额补助购买服务。
市科协与各科技馆签订了权责合同,就相关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证规范运行。规定主馆免费开放时间为周三至周日9时—17时,参观人数由市科协专职人员进行监管考核、实名统计,按接待人次和服务质量向科技馆支付资金。
各分馆由所在的县区政府部门、高校、龙头企业管理,市科协牵头成立科技馆系统管理理事会,以项目为基础协助共管,围绕项目申报、评审、费用审核、日常管理等出台了一揽子制度,实施对分馆的有效监管,确保各分馆积极主动配合科协在为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四服务”中发挥作用。
市上以科普工作大联合、大协作为切入点,将其纳入科普活动总盘子,纵向联合、横向联动,动员县区科协组织、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各科普教育基地参与,广泛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提升了公司(企业)知名度,增强了产业产品影响力,实现了服务公益科普与推动企(校)所发展双赢的目标。
创新发展模式
融合科技经济,产生“倍增效应”
我市坚持把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由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有序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到科技馆学习参观;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机关工委下发文件,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体验,开展主题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党员干部每年接受科普教育10万人次,带动市民免费参观4万人次。坚持把科技馆作为展示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前沿窗口,充分发挥5个分馆的特色,围绕木耳栽培、核桃种植、葡萄酒酿造等新技术及深加工项目开展培训,服务创业创新人员、新型农民、产业工人20万余人次,接受周边市县党员干部观摩交流3万余人次。坚持把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生动课堂,以科技馆特别是中心馆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小剧场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上报发明创造作品近千件,省市获奖403项。
同时,我市还以平台模式集聚科技英才,把“一主五分”科技馆作为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先后举办了“秦岭生态研讨会”“商洛核桃大会”“木耳小镇话木耳”等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形成了以馆聚人、以人兴馆、科技与人才活力迸发的局面。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把科技馆纳入商洛旅游精品线路,与南京市科协合作打造宁商科普游、研学行线路。各专题分馆累计接待各地游客35万余人次,其中研学学生5万余人次。专题分馆电商区通过电商带货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