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织密织牢就业网 巩固成果有保障
——我市积极打造“五位一体”劳务输出发展模式
文章字数:2860
  本报通讯员 冀新鹏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安排部署,在“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培训赋能、提升就业服务、锻造劳务品牌”上下气力,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培训、规范管理、全程服务”的路子,形成了订单—培训—鉴定—就业—服务“五位一体”的劳务输出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自发无序外出向有组织定向输送转变、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单纯型输出向创业型输出转变、粗放型输出向品牌型输出转变。截至11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26.8万人,13.6万户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全部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的总体目标,“零就业户”全部清零;开展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7万人次,173家社区工厂和282家帮扶基地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3.02万人,4.06万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牢牢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拓宽渠道促就业
  “前山后山交通不便,过去日子难熬得没法说。”30岁的徐毅4年前从商州区杨峪河镇金鸡村二组搬迁到楚山社区移民小区,去年去西安参加服装技能培训,回来后就进入社区工厂——天姿衣格服装有限公司上班,每月固定工资3000元。“我家住在10号楼,公司就在8号楼,中午厂里还免费管一顿午餐,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了。”徐毅说。
  我市历来注重扶持就业载体吸纳就业,鼓励引导县区招商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办社区工厂,推动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健康发展、壮大升级,进一步提升岗位供给,增加就近就地吸纳就业的能力。当前,全市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共计44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2.8万人,其中脱贫人口8200多人。
  “今年以来,洛南县公益性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5351人,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家庭收入’的脱贫未就业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洛南县人社局局长张俊说。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是解决“三无”人员就业难题的有效举措。今年,我市按照“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对“三无”劳动力的就业和兜底保障作用,保持公益在岗位规模总体稳定,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超4.06万人。
  1991年出生的刘云,家住山阳县银花镇叶家湾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办养猪场。“今年6月份我注册成立了山阳县成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亏了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才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燃眉之急,让合作社渡过了难关,走出了困境。”刘云感叹道。
  扶持返乡创业,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我市不断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优化完善功能,为脱贫劳动力等创业人员提供培训、贷款、开业指导等“一站式”创业服务。深入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建设,降低担保门槛,引导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今年以来,累计为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创业贷款6800多万元,占到个人创业贷款的78%。
    与此同时,我市按照“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积极与南京等地对接,坚持“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会到精”的方法,加大订单式培训力度,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进一步做到岗位要求与个人技能精准对接,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优化服务保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通过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促就业保就业。全市上下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通过召开现场招聘会、网上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的方式,搭建互动平台,推介就业岗位信息。截至目前,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06场次,为农村劳动力等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岗位4.35万个。积极组织“点对点”输出务工服务,发送务工专车420辆,有组织“点对点”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53万人。
  市上还修订完善了《就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结合市域经济产业发展实际和新职业新业态工种培训要求,依托国家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康养类产业人员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69万多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35%以上。
  同时,持续深化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就业信息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扎实开展每月例查,全面掌握务工情况,严格落实风险预警月报制度,及时对风险户进行针对性帮扶,当月发现的有就业意愿的失业风险户,在下月同期之前帮扶到位实现风险消除。
  我市还充分发挥商洛驻南京劳务工作站的职能,为外出务工劳动力提供更加全面服务,让他们在稳定就业的同时感受到了归属感。
  破解难题稳就业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看,没法外出打工。后来,社区引进手工花制作项目,我参加培训学习,现在我在社区工厂手工花制作车间,每月能挣1600多元,家里活儿也不耽误。”丹凤县凤冠新城社区搬迁户刘淑霞说。据了解,凤冠新城手工花制作项目累计带动当地500多名居家妇女实现就业,帮助300多户脱贫家庭实现稳定收入。
  “十三五”期间,我市有19.45万名群众搬出大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服务工作任务异常艰巨。我市聚焦搬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着力破解难题,稳定就业,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方面,持续健全搬迁点就业服务站和帮扶工作队的帮扶机制,按照网格化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到户到人,实行动态监测闭环管理。建立健全搬迁小区劳动力就业台账,精准实施易地搬迁“零就业”户动态监测,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和快速帮扶工作机制,对监测发现的失业人员,从登记之日起1个月内帮助其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加大易地搬迁点的产业配建力度,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社区工厂,扩大易地搬迁点就近就业吸纳能力。市、县区积极跟进认定,落实帮扶政策,及时兑现补贴,帮助社区工厂发展壮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同时,积极组织各类就业创业专项活动和扶志扶智大讲堂,宣传政策措施,传递先进理念,开展就业服务,提升搬迁点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全市搬迁点有劳动力户4.37万户,全部实现“每户有一人就业”的总体目标。300户或800人以上大型搬迁点68个,设立就业服务窗口68个,配备工作人员118名。
  优化品牌强就业
  从一名农民到成为一名专业月嫂,家住镇安县高峰镇的黄亚一直对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很是感激。2021年10月,黄亚经村上就业信息员介绍参加了90天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拿到了初级育婴师证书和母婴实训结业证书,从此开启了她的家政从业之路。“感谢政府为我们这些学历不高的农村妇女提供了这么好的技能培训,让我们的人生有了转变的机会!”黄亚说。
  我市坚持以提高劳动者技能、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引导技能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出一批具有商洛特色的劳务品牌,提高宁商劳务输出质量,不断发展扩大宁商劳务输出影响力。在品牌培育上,重点对从事家政育儿、汽配修理、特种车辆驾驶等行业进行培植,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必须在人社部门备案且教学场地、实操设备达标,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对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资格,同时培训结束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条件的还须及时开展职业资格等级认证,通过省、市第三方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严格考核把关。
  目前,“镇安月嫂”“洛南嫂子”“商南技工”“柞水汽配工”等劳务品牌初具规模,进一步增强劳务输出的品牌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