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践初心 踔厉奋发绘新篇
文章字数:3146
2022年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示范村老庵寺村
本报通讯员 冀新鹏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之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抗疫情、战灾情,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谱写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全年工作呈现出“十大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了各级责任。坚持把巩固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党政齐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调整优化领导小组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能,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乡村建设等17个工作专班,由14名市级领导担任组长,明确21个牵头部门和40个责任单位,建立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行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市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3名市委常委、副市长包抓7个县区,31名市级领导包抓31个脱贫村,98名县区领导每人包抓1个镇办,以上率下,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创新监测帮扶,守牢了返贫底线。探索出台防返贫监测帮扶“2244”工作导引,实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建立重点监测对象“纳入标准”“纳入红线”两张清单,强化政策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帮扶四大举措,紧盯提出名单、民主评议、村级公示、现场核查四个退出关键环节,确保重点监测对象精准识别、精准纳入、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目前,全市累计确定监测对象9922户32550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6314户21549人,无一户返贫致贫。“2244”工作机制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强化基本保障,拓展了脱贫成果。精准资助农村困难学生19.72万人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失学辍学。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综合梯次减负功能,继续实行一站式就医、慢病签约等制度,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到100%。动态监测群众住房安全,实施危房改造2209户,建设宜居示范农房662户,完成农房抗震改造331户。研究制定《建立六抓六到位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保障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17.6万人,临时救助7.17万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实施两大攻坚,补齐了短板弱项。聚全市之力,实施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攻坚战,按照统一图纸设计、统一建设规模、统一工程质量、统一运行管理、统一装修风格、统一制度标牌、统一工作着装、统一办公文档的“八统一”标准,全市新建改建村卫生室469个,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公有产权卫生室,成为全省唯一公有产权卫生室全覆盖的市。实施消除农村直饮窖水攻坚战,建立任务、责任、技术、时间“四张清单”,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推进,采取扩网改造辐射一批、抽水调水保障一批、集中并联改善一批“三个一批”的办法,4007眼直饮水窖已全部消除,惠及1.8万人。我市消除直饮窖水的做法入选陕西省农村供水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扩大产业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全市食用菌规模达4.5亿袋(居全省第一),我市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柞水木耳被评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园区152个、农业龙头企业160家,带动53.3万名群众稳定增收。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五小”经济,线上线下发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覆盖。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到1150个,占90.5%。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措施”,制定印发《防止因疫返贫致贫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指导意见》,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6.8万人。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68元、增长13.6%。
推进乡村建设,扮靓了乡村颜值。突出抓好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9个示范镇、70个示范村创建,启动100个康养乡村、100个旅游乡村、100个宜居乡村“三百”示范工程,实施巩固衔接项目3475个,探索形成了“3456”建设模式,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全省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对我市“规划先行、创新模式,全面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指示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清六治六无”整治,完成农村改厕32.08万座,建成国家重点镇1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8个。
抓实后续扶持,促进了群众融入。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三五”机制,将搬迁群众分为外出务工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传统农民型、兜底保障型5种类型,精准落实帮扶措施,配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8个,实现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配建小菜园、小库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设施,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盘活“三类地”、推行“双受益”、建设便民室、治理“片区化”、物业“多元化”等“五项措施”,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两头跑”、难融入等问题,“搬”出搬迁群众美好新生活。这一创新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严管资金项目,发挥了最大效益。紧扣年度任务,超前谋划项目,严格申报程序,全市入库储备项目6416个,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1亿元,实施衔接资金项目1620个,已全部完工。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按照资金使用比例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权项目资产规模204.88亿元,移交确权项目资产26562个。我市推行扶贫项目资产“易权到村”农村公共设施管理“3335”模式,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刊发推广。
常态督查督导,提升了工作质量。健全常态化督导暗访机制,坚持综合督导、专项核查、定期明查和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月对巩固衔接工作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交办、跟踪督办。开展“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成立由8名市级领导任组长的1个市级部门督帮组和7个县区督帮组,实行日简报、周通报,常态化、全覆盖、蹲点式查问题、查作风、查责任,以督促帮、以帮促提、督帮一体。紧盯2021年度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国家挂牌督办反馈问题,清单化开展整改落实,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反馈的54个问题已整改到位49个,剩余5个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
深化各类帮扶,凝聚了强大合力。积极配合开展国家部委选派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国家重点县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等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91亿元、实施项目1588个。不断深化宁商协作,累计招引南京企业27家、投入资金8.23亿元,开展交流互访105批次962人次,宁商协作7个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调研案例选编》。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帮扶等专项行动,协调引进资金6794.2万元,公益募捐资金1027万元,实施项目193个,广泛开展“千名党员驻村兴农”行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819名、工作队长429名、工作队员2843名进驻村(社区)开展帮扶,实现了有巩固衔接任务的村帮扶力量全覆盖,累计争取项目1569个,投入资金2.12亿元、引进资金4.6亿元。
奋勇前行,阔步振兴。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按照“五大振兴”的要求,继续压紧压实责任,突出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重点县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考核、要素保障、作风能力建设,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本报通讯员 冀新鹏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之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抗疫情、战灾情,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谱写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全年工作呈现出“十大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了各级责任。坚持把巩固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党政齐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调整优化领导小组内设机构和工作职能,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乡村建设等17个工作专班,由14名市级领导担任组长,明确21个牵头部门和40个责任单位,建立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行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市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3名市委常委、副市长包抓7个县区,31名市级领导包抓31个脱贫村,98名县区领导每人包抓1个镇办,以上率下,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创新监测帮扶,守牢了返贫底线。探索出台防返贫监测帮扶“2244”工作导引,实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建立重点监测对象“纳入标准”“纳入红线”两张清单,强化政策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社会帮扶四大举措,紧盯提出名单、民主评议、村级公示、现场核查四个退出关键环节,确保重点监测对象精准识别、精准纳入、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目前,全市累计确定监测对象9922户32550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6314户21549人,无一户返贫致贫。“2244”工作机制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强化基本保障,拓展了脱贫成果。精准资助农村困难学生19.72万人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失学辍学。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综合梯次减负功能,继续实行一站式就医、慢病签约等制度,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到100%。动态监测群众住房安全,实施危房改造2209户,建设宜居示范农房662户,完成农房抗震改造331户。研究制定《建立六抓六到位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保障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17.6万人,临时救助7.17万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实施两大攻坚,补齐了短板弱项。聚全市之力,实施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攻坚战,按照统一图纸设计、统一建设规模、统一工程质量、统一运行管理、统一装修风格、统一制度标牌、统一工作着装、统一办公文档的“八统一”标准,全市新建改建村卫生室469个,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公有产权卫生室,成为全省唯一公有产权卫生室全覆盖的市。实施消除农村直饮窖水攻坚战,建立任务、责任、技术、时间“四张清单”,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推进,采取扩网改造辐射一批、抽水调水保障一批、集中并联改善一批“三个一批”的办法,4007眼直饮水窖已全部消除,惠及1.8万人。我市消除直饮窖水的做法入选陕西省农村供水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扩大产业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全市食用菌规模达4.5亿袋(居全省第一),我市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柞水木耳被评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园区152个、农业龙头企业160家,带动53.3万名群众稳定增收。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五小”经济,线上线下发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覆盖。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到1150个,占90.5%。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措施”,制定印发《防止因疫返贫致贫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指导意见》,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6.8万人。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68元、增长13.6%。
推进乡村建设,扮靓了乡村颜值。突出抓好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9个示范镇、70个示范村创建,启动100个康养乡村、100个旅游乡村、100个宜居乡村“三百”示范工程,实施巩固衔接项目3475个,探索形成了“3456”建设模式,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全省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对我市“规划先行、创新模式,全面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指示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清六治六无”整治,完成农村改厕32.08万座,建成国家重点镇1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8个。
抓实后续扶持,促进了群众融入。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三五”机制,将搬迁群众分为外出务工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传统农民型、兜底保障型5种类型,精准落实帮扶措施,配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8个,实现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配建小菜园、小库房、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五小”设施,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盘活“三类地”、推行“双受益”、建设便民室、治理“片区化”、物业“多元化”等“五项措施”,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两头跑”、难融入等问题,“搬”出搬迁群众美好新生活。这一创新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严管资金项目,发挥了最大效益。紧扣年度任务,超前谋划项目,严格申报程序,全市入库储备项目6416个,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1亿元,实施衔接资金项目1620个,已全部完工。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按照资金使用比例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权项目资产规模204.88亿元,移交确权项目资产26562个。我市推行扶贫项目资产“易权到村”农村公共设施管理“3335”模式,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刊发推广。
常态督查督导,提升了工作质量。健全常态化督导暗访机制,坚持综合督导、专项核查、定期明查和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月对巩固衔接工作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交办、跟踪督办。开展“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成立由8名市级领导任组长的1个市级部门督帮组和7个县区督帮组,实行日简报、周通报,常态化、全覆盖、蹲点式查问题、查作风、查责任,以督促帮、以帮促提、督帮一体。紧盯2021年度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国家挂牌督办反馈问题,清单化开展整改落实,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反馈的54个问题已整改到位49个,剩余5个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
深化各类帮扶,凝聚了强大合力。积极配合开展国家部委选派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国家重点县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等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91亿元、实施项目1588个。不断深化宁商协作,累计招引南京企业27家、投入资金8.23亿元,开展交流互访105批次962人次,宁商协作7个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调研案例选编》。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帮扶等专项行动,协调引进资金6794.2万元,公益募捐资金1027万元,实施项目193个,广泛开展“千名党员驻村兴农”行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819名、工作队长429名、工作队员2843名进驻村(社区)开展帮扶,实现了有巩固衔接任务的村帮扶力量全覆盖,累计争取项目1569个,投入资金2.12亿元、引进资金4.6亿元。
奋勇前行,阔步振兴。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按照“五大振兴”的要求,继续压紧压实责任,突出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重点县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考核、要素保障、作风能力建设,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