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年三十
文章字数:1843
十多年前,每每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父亲依旧会在清晨六点半起来,拧开收音机,听着《新闻和报纸摘要》,开始“噗噜噜”地洗脸刷牙。在父亲每天不变清扫庭院的扫帚声中,母亲开始噗嗒着风箱烧火做饭。从年三十开始,早饭就舍弃吃了一冬的糁子饭,换成了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糁子汤。很长时间里,我都不理解也不习惯春节期间吃稀汤饭,总觉得时光还在寒冷的日子里呢,吃黏稠的糁子饭就酱辣子腌咸菜多舒服呢,为啥非要换成稀糊汤?尽管心里有意见却什么都不敢说,因为孩子在家里是没有发言权的。等到自己独立生活后,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天暖和了加上过年时有炒菜和馍馍,不喝稀饭菜馍就浪费了。
记忆里,小时候的年三十总都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我知道这是一种错觉,却坚持这样认为。这一天,老街还有一个叫作露水集的集市,因为开市时间很短,前后不到四五个小时,所以才叫露水集。这一天,没有来得及办年的人们摩肩接踵在并不宽敞也并不悠长的小街,一身汗气满面烟火地买肉买菜买粉条、买瓜子花生柿疙瘩、买对子和年画。当然,鞭炮是最不能少的,在那个日子紧巴的年月,再穷苦的人家都要买上一挂一二百响的小炮,除夕迎年那是必需的。后来,五百一千响厚厚的长链子炮都不稀奇了,整盘上万枚的满地红家家都会抱一盘回去。日子好过了,人们花钱听响的心情也豪迈了,不就是花几个钱吗?咱有的是!
那时候过年没什么稀奇的菜,萝卜白菜疙瘩白洋芋家里都有,芹菜洋葱青椒青菜韭菜市场上也没有卖的,乡下人过年能买到的最好的菜除了猪肉粉条豆腐就只有红皮蒜苗了,蒜苗一般来自丹凤,远远地就能闻到蒜香。大年初一,母亲会用煮肉的汤温一砂锅红白萝卜片子炖豆腐,在上面放几片熟猪肉抹一点面酱,再按进去一把粉条,煮热煮透后再撒上一撮蒜苗,就成了一年里最馋人最好吃的菜肴了。
过年的对子刚开始都是求人写的,慢慢地就有人在街头现写现卖了,一副对子两毛钱,字好字丑什么内容都不计较,只要有那份火红的吉祥就行了。那样的年月识文断字的人不多,还谈不上用对子表达自己的期望。有一年,村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根会去买对子,看黄的紫的对子便宜,就买了一副回来,结果一进门就被父亲抡着棍子打得满村乱窜。他哭喊着说:“我给你省钱哩,你为啥还打我?”他父亲铁青着脸一路追赶:“你是盼我死哩!你以为谁家都能贴这种对子……”那时,我才知道对子为啥还有其他颜色。根会的父亲对儿子的不教而诛无形中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有孝的人家三年之内不可以贴红对子。
吃罢早饭,父亲开始洗肉剁肉准备饺子馅,乡下人一年到头就吃这一顿肉饺子,那时我们把这不叫饺子,叫肉疙瘩。四个人的饺子馅父亲要"叮叮咣咣"地弄上一半个小时,让人觉得剁肉真的是一件很耗时的事。母亲则开始和面揉面,揉的面一半用来午饭时擀长寿面,老家的风俗年三十这天吃的面叫钱串子,寓意吃了就有钱花。剩下的一半晚上用来包饺子,乡下人买不起冰箱,却有天然的冷冻条件,四处透风的房屋和野外差不了多少,包好的饺子在案板上放一夜,第二天早上下锅时不软不硬刚合适,根本不怕黏锅或破口。
父母亲忙碌的时候,哥和我负责搭梯子把大门、明柱和厨房的对子贴上。先撕掉上一年已经被阳光曝晒得惨白破烂的旧对子,再贴上火红的新对子。我们家的对子总是贴了一年还基本完整,断不会像其他人家年还没过完对子就扯掉了。父亲一生最爱的两副对子我一直记在心底,一副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一副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前者是他对生命和幸福的期盼,后者是他身在乡野身份卑微却不忘初心的追求。后来,这两副对子就成了我们家亘古不变的新年对子。
年三十晚上寺坡电影院是不放电影的,家里还没有电视之前,吃过午饭一家人的娱乐就是听广播。有了电视以后父母亲和哥哥会聚在一起看电视,不爱热闹的我就抱着收音机躺在黑漆漆的土炕上听广播。看完电视已是凌晨,哥还说不睡觉要熬年到天亮呢。我心里暗笑他,一个人不睡觉无事可干熬什么年呢?可笑得很!他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上了炕不大一会就鼾声雷动。
转眼,母亲离开已经十年了,如果她还活着,今年刚好七十有三。真要那样的话,父母亲和我和哥一家八口人其乐融融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个时候,父母亲一定是坐在房阶上喝茶晒太阳,哥嫂媳妇一定在忙着剁肉洗菜备饺子皮做米饭,我一定指挥着侄子和儿子贴对联挂灯笼……在我们家,除了儿子他妈是下湖人总要把年三十当年过,非要弄几个菜吃米饭外,我们都是黄河流域的人,照例是每人都要咥一碗钱串子的,那长长的面条不只象征着生活的绵长,还蕴含着一家人对未来日子的殷切期待……
记忆里,小时候的年三十总都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我知道这是一种错觉,却坚持这样认为。这一天,老街还有一个叫作露水集的集市,因为开市时间很短,前后不到四五个小时,所以才叫露水集。这一天,没有来得及办年的人们摩肩接踵在并不宽敞也并不悠长的小街,一身汗气满面烟火地买肉买菜买粉条、买瓜子花生柿疙瘩、买对子和年画。当然,鞭炮是最不能少的,在那个日子紧巴的年月,再穷苦的人家都要买上一挂一二百响的小炮,除夕迎年那是必需的。后来,五百一千响厚厚的长链子炮都不稀奇了,整盘上万枚的满地红家家都会抱一盘回去。日子好过了,人们花钱听响的心情也豪迈了,不就是花几个钱吗?咱有的是!
那时候过年没什么稀奇的菜,萝卜白菜疙瘩白洋芋家里都有,芹菜洋葱青椒青菜韭菜市场上也没有卖的,乡下人过年能买到的最好的菜除了猪肉粉条豆腐就只有红皮蒜苗了,蒜苗一般来自丹凤,远远地就能闻到蒜香。大年初一,母亲会用煮肉的汤温一砂锅红白萝卜片子炖豆腐,在上面放几片熟猪肉抹一点面酱,再按进去一把粉条,煮热煮透后再撒上一撮蒜苗,就成了一年里最馋人最好吃的菜肴了。
过年的对子刚开始都是求人写的,慢慢地就有人在街头现写现卖了,一副对子两毛钱,字好字丑什么内容都不计较,只要有那份火红的吉祥就行了。那样的年月识文断字的人不多,还谈不上用对子表达自己的期望。有一年,村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根会去买对子,看黄的紫的对子便宜,就买了一副回来,结果一进门就被父亲抡着棍子打得满村乱窜。他哭喊着说:“我给你省钱哩,你为啥还打我?”他父亲铁青着脸一路追赶:“你是盼我死哩!你以为谁家都能贴这种对子……”那时,我才知道对子为啥还有其他颜色。根会的父亲对儿子的不教而诛无形中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有孝的人家三年之内不可以贴红对子。
吃罢早饭,父亲开始洗肉剁肉准备饺子馅,乡下人一年到头就吃这一顿肉饺子,那时我们把这不叫饺子,叫肉疙瘩。四个人的饺子馅父亲要"叮叮咣咣"地弄上一半个小时,让人觉得剁肉真的是一件很耗时的事。母亲则开始和面揉面,揉的面一半用来午饭时擀长寿面,老家的风俗年三十这天吃的面叫钱串子,寓意吃了就有钱花。剩下的一半晚上用来包饺子,乡下人买不起冰箱,却有天然的冷冻条件,四处透风的房屋和野外差不了多少,包好的饺子在案板上放一夜,第二天早上下锅时不软不硬刚合适,根本不怕黏锅或破口。
父母亲忙碌的时候,哥和我负责搭梯子把大门、明柱和厨房的对子贴上。先撕掉上一年已经被阳光曝晒得惨白破烂的旧对子,再贴上火红的新对子。我们家的对子总是贴了一年还基本完整,断不会像其他人家年还没过完对子就扯掉了。父亲一生最爱的两副对子我一直记在心底,一副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一副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前者是他对生命和幸福的期盼,后者是他身在乡野身份卑微却不忘初心的追求。后来,这两副对子就成了我们家亘古不变的新年对子。
年三十晚上寺坡电影院是不放电影的,家里还没有电视之前,吃过午饭一家人的娱乐就是听广播。有了电视以后父母亲和哥哥会聚在一起看电视,不爱热闹的我就抱着收音机躺在黑漆漆的土炕上听广播。看完电视已是凌晨,哥还说不睡觉要熬年到天亮呢。我心里暗笑他,一个人不睡觉无事可干熬什么年呢?可笑得很!他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上了炕不大一会就鼾声雷动。
转眼,母亲离开已经十年了,如果她还活着,今年刚好七十有三。真要那样的话,父母亲和我和哥一家八口人其乐融融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个时候,父母亲一定是坐在房阶上喝茶晒太阳,哥嫂媳妇一定在忙着剁肉洗菜备饺子皮做米饭,我一定指挥着侄子和儿子贴对联挂灯笼……在我们家,除了儿子他妈是下湖人总要把年三十当年过,非要弄几个菜吃米饭外,我们都是黄河流域的人,照例是每人都要咥一碗钱串子的,那长长的面条不只象征着生活的绵长,还蕴含着一家人对未来日子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