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机制惠民增收

2023年01月25日 字数:1443 浏览量:
  肖 云本报讯 (记者 通讯员刘 峰)“还是国家政策好,我60多岁了,出去打工人家嫌我年龄大,儿子也在家没事干,我们父子俩都参与了河堤建设,两人一天能挣400块钱。”12月24日,村民孟清贵感慨地说。这是镇安县实施庙沟镇中坪村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后村民的真实感受,也是镇安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镇安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功能作用,探索推行“五个三”工作法,精准谋划、精致建设、精确带联、精细管理。2022年以来,全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个,总投资6654万元,带动群众就地务工950人,发放劳务报酬1250万元。
  镇安县建好“三库”,提升参与度。建好项目储备库,围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将当地群众最急需、带动务工最充足、施工难度最简单、促进增收最明显的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库。建好人力资源库,搭建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配备就业信息员190名,每季度开展一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精准掌握劳动力基本情况、务工现状、就业需求等。建好培训需求库,坚持人技精准对接,精选泥瓦工、砌筑工、电焊工等工种,开展“订单”“委托”“定向”培训,并利用项目建设机械设备、施工场地开展以工代训。
  全县坚持“三审”,提升精准度。发动群众审核,项目实施前,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合理设置用工岗位,科学编制可研报告,经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镇(街道)审核后,上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部门审查,由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组建专家库6个,聘请技术专家32人,召开项目审查会8场次,对可研报告进行联合审查,审查结果反馈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审定,建立以工代赈联席会议制度,把项目带动群众受益面、劳务工程量、后期管护岗位提供等作为评审的主要内容,将发放劳务报酬金额占财政资金比重作为先决条件,采取分项赋分、综合评价,对评分达到80分以上的纳入县项目储备库。
  县上落实“三公”,提升透明度。项目公告,收到省、市下达年度计划后,第一时间在县政府网站、融媒体中心进行公示,并在镇和村政务公开栏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薪酬公开,在项目现场设置劳务报酬监督公开牌,各施工单位建立群众务工、劳务报酬发放月台账、就业技能培训台账,定期开展检查,对未按时公开或发放劳务报酬的,记入施工单位诚信档案,实行联合惩戒。效益公示,项目竣工验收后,对总投资30万元以上的项目,设置永久性工程标志牌,公示项目建设内容、实施规模、资金投入、工程效益等。
  镇安县实施“三扩”,提升覆盖度。扩展项目范围,聚焦交通、水利等领域投资规模大、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扩大用工数量,鼓励镇村组建劳务公司、施工队、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加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扩充资金投入,将项目规划、可研编制、工程监理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保障。2022年以来,累计整合有效衔接资金110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1500万元,保障项目费用280万元,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工程款及时足额兑付。
  县上严格“三评”,提升项目满意度。群众评议,在项目实施前后全过程,邀请所在地镇村“两代表一委员”、镇村组干部、务工群众等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严格督促优化或按要求限期整改。部门评级,项目竣工验收后,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评组,邀请镇村干部、受益群众代表参加,对项目全面评价赋分,被评为一般等次的下个年度不再安排项目。领导小组评价,将以工代赈工作纳入镇(街道)和部门年度考核和重点工作检查内容,实行严督实考,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