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穿越武关河之七
石门塬与塔尔坪
袁石军
文章字数:1492

塔尔坪村

石门塬街道

穿过石门塬的武关河
  正月初三,我们从家乡武关出发,翻过元岭绕道峦庄镇,顺武关河溯流而上,来到庾岭镇石门塬村。
  过去的石门塬是个区辖乡,1997年机构改革时撤并到庾岭镇。村支书张玙是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叫来73岁的村民张承水和57岁的支委候启宏给我们介绍石门塬的历史文化。
  张承水说,石门塬的居民以下湖人为主,是几百年前从江南瓦西坝来的移民,邻里之间操着一口浓重的“蛮子腔”。村民以张姓为主,祖先最早住在洛南县高耀镇,后来迁到这里。
  张家从这里发家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年,武关河发大水,从上游冲下来一头老母猪,被张家先祖捞到后喂养生仔,逐渐发家。
  这里文化兴盛,老一辈人几乎都会踩高跷、耍狮子、玩花灯、唱小调,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来观看。
  张承水说,过去石门塬人的讲究很多,比如,新媳妇腊月二十八要送回娘礼,正月初二要拜丈人;再比如,老人去世后要唱孝歌,不过7天孝子绝对不能进别人家门。
  张家祠堂叫百忍堂,家家中堂立“天地君亲师”位。过去张家孩子起名都是三个字,中间一个字是辈分,还续了家谱,同族人正月初二开谱会,修订家族规矩,男丁都得到场。谁家生子添丁要放炮祭祖上谱,对不孝子女点名批评,谁家有红白喜事,由一名德高望重的户长承头安排。
  张承水说,1997年以前石门塬集市兴旺,进入腊月街道上就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杀猪腌腊肉吊挂面。
  以前武关河穿村而过,民房依山傍水,1957年发了一场大洪灾,将老石门街冲走了,后来在阳坡新建了石门街,就是现在的石门塬中心区域。
  折返到塔尔坪沟口,大桥西桥头靠南有一座大石头。听张玙说,原来北边也有一块巨石,像一副石门,加之石门街道比较平,因此起名石门塬。原来的老石门街在河南岸坡跟上,目前只有一间老房子和一片残垣断壁。
  侯启宏说,目前石门塬村200多人在外务工,平时在村里生活的800多人,主要靠种天麻、食用菌等为生。原来河里不太干净,现在村上设有保洁员和垃圾场,实行河长制定期巡河,河边立有警示牌,河水变得清澈了,河南岸还新建了移民点和村民服务中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穿过一段狭窄的山谷,地势渐渐开阔起来,漂亮的砖混结构民居依山向阳而建,门前是大片平展展的耕地,不多时爬上一处陡坡,钻过一方楼门,来到塔尔坪村党群服务中心。
  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小青年,却都是村干部。村委会副主任汪杰说,据传明代朱元璋发现这里有一条龙脉,害怕危及江山社稷,就修建了一座塔镇住,当地便得名塔尔坪,20世纪60年代塔被拆除了。塔尔坪的居民是从安徽移民而来,以陈、李、汪姓为主,其中陈和李占了七成。主导产业是劳务,庄稼以玉米、洋芋为主,还种有天麻、猪苓、苍术、黄精、连翘等中药材。
  来到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陈仓老家门口,三间老房子白墙青瓦,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我们坐在邻居房檐下喝茶、晒暖暖、拉家常,陈仓的老表告诉我们,陈仓他娘去世得早,陈仓小时候就能下苦,种地放牛、砍柴烧炭样样干过,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和哥哥上矿山打工,结果哥哥意外身故,他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又返回学校发奋读书,随后走出商洛山,辗转多地后到上海发展,终于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56岁的村护林员陈元宝说,塔尔坪人世世代代耕读传家,非常重视教育,也是受到陈仓等家乡骄子的感染和熏陶,大人吃再多的苦都想把娃培养成才。过去困难时期村里就有七八个高中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00多个学子鲤鱼跳龙门,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
  塔尔坪村在外创业的大小老板达80多人,其中李光进每年春节回乡给老人拜年,疫情防控时还向村民捐款3万元。
  塔尔坪山上植被茂盛,小河缓缓流淌,民风淳朴和善,村民自强不息,真可谓一处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