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文化沃土里辛勤耕耘
文章字数:4382
刚过完春节,杨高智就投入写作之中。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州城还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杨高智已经投入到了书卷整理工作之中。他的办公室里,除了身后小书架上挂着的印有“福”字的日历看起来新一点之外,到处都显得陈旧和凌乱:地上、椅子上和沙发上摆满了印刷好的书籍、没有印刷的书稿以及用来参考的书籍和资料,门边放着一张简单的单人床。电脑的主机上立着一个醒目的牌子:“闲谈莫过十分钟。”显然,这是一个时常废寝忘食的文化人挥舞笔杆子的主战场。
杨高智整理的书卷,是他所著系列丛书《商州存照》的未完成部分。《商州存照》系列丛书目前已经结集成册15卷,还有半成品7卷、待稿3卷,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计划在两三年内将其全部完成。
名噪一时的“高考志愿填报达人”
杨高智,笔名天上元,今年63岁。1988年—1999年在商洛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文教科工作期间,杨高智深刻地体会到高考是关乎每一个考生及其家庭的大事,而填报高考志愿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孩子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际分数,精准、高效地填报理想院校,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孩子们高考前没有时间顾及这些,考完了时间也不充裕,老师和家长应早做准备,信息收集越早,分析越透彻,就越能使孩子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因工作关系,杨高智熟悉很多学校的招生情况,高考后,经常有学生或家长找来,向他咨询填报志愿方面的信息。
从1999年开始,杨高智便收集、整理高考相关资料,以便更专业地解答前来询问的学生及家长提出的问题。杨高智自己有一儿一女,2000年,他首次以家长身份涉足高考估分与填报志愿领域,由此开始致力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操作性研究,独创高考志愿析数填报法,即人数差、分数差填报法,先后为同学、朋友、同事等子女填报志愿,屡获成功。
杨高智的女儿读文科,儿子读理科,儿子正好比女儿低3级。长达6年的高中学生家长生活经历,以及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刻意涉猎高考志愿填报,杨高智先后购买了30多种有关高考志愿的参考书籍,几乎阅读了市面上发行的所有高考填报志愿书刊。2005年,杨高智将多年志愿填报经验汇集成册,经过3年实践和论证,于2007年完善、出版了《析数报志愿》一书,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再版。《析数报志愿》全书共分3部9章计60多万字,不仅涵盖了高考志愿填报需要的所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而且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附录了30多个参考资料,让考生“按图索骥”是本书简便易操作的最大特点。
《析数报志愿》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商洛日报》及相关网站竞相报道,或刊发文章或特约采访。《中国教育报》《求学》《教育导报》等国内知名报刊纷纷向杨高智约稿。2008年、2009年,《华商报》连续两年特聘杨高智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2009年,杨高智应邀做客陕西电视台“高考直通车”、西部网“高考一点通”等栏目,并应邀赴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
对于填报高考志愿,杨高智主张脚踏实地、多方考虑,比如要结合考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回家乡工作的意愿等通盘考量,尽量以毕业就业为目标,让考生能以实际考分进入尽可能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在他的辅导下,女儿、儿子当年几乎都以所报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上了满意的大学;向他咨询的考生,至今已达上万人次,对他的辅导好评如潮。
钻研养生保健,编写《日常养生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
在《析数报志愿》完成之后,杨高智总觉得闲不下来,他唯一喜好小酌两盅的积习随着年龄和保健意识的增长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于是,在继续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同时,他开辟了几个自我充实的领域,养生保健就是其中之一。曾经习练过的健身动作,以及自己摸索出的“活身”之法,代替了工作之外的清闲和无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无意间,同事发现了杨高智整理的养生资料,并想从中学习一二。“对啊,人也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职工选我当工会主席,总得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么一想,杨高智就结合个人平日习练及参悟,扩大养生保健领域,找朋友、找书籍,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真正帮了他大忙的还是互联网,让他将星星点点的健康知识连成了一片,经2012年7月初步归拢,收集到的资料达60多万字。天热,加上每天10多个小时的连续伏案,他的头脑开始乱起来,正好赶上商洛师专毕业30周年,于是,他移情他处,精心策划了中文305班同学毕业30年聚会,让自己好好放松了一把。再次拾起养生资料时,他心里有了一点头绪,经过多次研读、体会及10多遍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丰富完善,终于在2012年12月形成了一本厚厚的《日常养生集》。
在资料补充、整理、编写的半年时间里,杨高智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交往,搁置了一切无关的事务,冷落了不少朋友。他一天三晌泡在办公室,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可谓焚膏继晷。
“填报高考志愿和养生等相关书籍的编写,为我之后编写杨家志谱和《商州存照》打下了基础。长时间的伏案写作,锻炼了我静心、专注的能力;丰富的养生知识,让我在长时间的身体消耗之后,还能保持身心健康,拥有饱满的战斗力。”回忆起当年这些相对冗杂的坚持,杨高智这样说道。
历时30年编写杨村村史与杨氏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一部分,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
“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我希望在我手里,能够把商州的杨氏家谱整理出来。”杨高智认为,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在过去它是一个家族的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他又编写了《陕西商州杨氏·名人历代家训借鉴》一书,该书分为杨氏家训家规、历代家训名句集锦等9章,总共收入上百篇文稿。
杨高智出生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杨村。杨村有历史,没记载。先秦时期,杨村就设立烽火台,村民传承着上千年的舞龙灯技艺,垭豁崖有开凿数百年的崖洞……
杨村唯一保留的资料,是杨高智的伯父杨稳食收藏的神轴和他在炮兵排长生涯中断断续续私自摘抄的“四知堂杨氏家谱”。“1983年秋季的一个礼拜天,我从教书的沙河子中学回到老家,吃过早饭,他让我帮忙。我们从他的小房子中抬出一只陈旧的桐木箱子,他又从炕洞中找出一个揉得皱皱巴巴的塑料纸包,找到一个钥匙。”杨高智回忆道,“他慢慢打开箱子,里面全是颜色不一、大小不同、纸张各异的纸卷卷,每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写着字。字是伯父自己抄的,虽然纸质不好,但写得很认真。”
在伯父的指导下,杨高智用近两周时间整理出了自己的书稿,这就是伯父说的宝贝——“家谱”。
不知不觉中,杨高智收集到了一些有关杨村的资料,特别是老一代人的史料。其他关于杨村的大概念、大历史,除了个人的经历之外,大多来自家族的长者、本家族的教师、了解杨氏家族的人的口传。有些老人杨高智第一次走访时已经八九十岁,如今已经不在了。“将他们了解的事情记录下来,我觉得是弥补了本家族一些空白。”他说。
为了探索杨村杨氏先祖播迁、发展历史,记录近百年来杨村先祖建设商州、发展商州的功绩,续写杨氏家谱,杨高智先后用了30多年时间收集资料,在大量走访、资料查阅、事实考证、线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商州杨村杨氏股系基本脉络,编写出了《商州杨村志谱》。这本厚厚的志谱,字里行间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大量事实考证、线索排查、传说分析,确定出商州杨氏各堂房脉络,编写了《陕西商州杨氏》。这是商州所有杨氏的宗谱,是对历代居住在商州的杨氏族人的生活、人数、堂房、股系、繁衍、迁播的普查,也是对商州杨氏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近百年来发展经济、建设家园的功绩的历史记录。
辛勤耕耘民俗文化的“老黄牛”
商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杨高智在收集《商州杨村志谱》《陕西商州杨氏》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关商洛民俗文化的资料。
商洛出了贾平凹、方英文、京夫、孙见喜等著名作家,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提到过商洛最基础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但这些零散的内容不足以展现商洛深厚的文化底蕴;报刊上也时常见到一些关于商洛民俗文化的文章,均不成序列,更谈不上体系。于是,杨高智寻思着把大家的智慧和成果以及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统一起来,整理成册。
“我在商洛生,在商洛长,上到了商洛的最高学府,又在商洛工作、生活,对商洛的感情非语言可表,只能用行动为商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我20多年坚持写商洛的原因。商洛如今被称为‘文化绿洲’,我希望自己能够整理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资料,为商洛成为真正的文旅城市发挥文化支撑的作用。”他说。
杨高智采用问、收、借、买等各种方式,确保自己相关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准确性:问,即走访,他多年如一日,坚持走访相关知情人士及学者、专家;收,即收集资料,他时刻要求自己与人交谈时多听一点儿,随时将所听到的有用资料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借,即借鉴别人所出的已有成果,援引时注明出处;买,就是购买,只要在摊头、书店见到有关的书籍,他都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
多年编写书籍的经验,磨炼了杨高智沉浸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力;养生的经验,给了杨高智足以应对每天数小时伏案写作的身体条件和清晰的脑力。他笔耕不辍,20多年没有看过电视剧,不休节假日,放弃了爬山等爱好,无暇参与各种聚会,以致与众多亲朋好友关系疏远,至今仍在坚持《商州存照》的整理、编写工作。
《商州存照》涵盖了商州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又按照不同的内容,分为“商州歇后语”“商州民俗喜忌”等部分。按照目前已经成型的册子来看,可以说是一部民俗文化巨著,每一部分收集的资料相当多,仅谚语收集了2760条、乡土话6万多条、歇后语13450条、民俗喜忌1072条,量大面宽,应有尽有。而且,每一种习俗、方言和谚语的意思都有详细的解释,生僻字的读音都用汉语拼音标注。
曾与杨高智共事的文友王建领称赞道:“一个传统文化的淘宝者,以一己之力折腾出这么一部大块头专著,除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执着,也得益于商洛浓厚的文化研习氛围,还有他几十年如一日田野识趣、问道民间的那份文化情结,更有他对家乡深深眷恋的那份情怀……《商州存照》以平民视角、百姓认知为经纬,将商州最日常的生活习俗、最抽象的价值尊崇,幻化为一种精神寄托,用最具体的百姓言行、最鲜活的乡村画面,勾勒出了一幅商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民间版的商洛人文史。”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州城还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杨高智已经投入到了书卷整理工作之中。他的办公室里,除了身后小书架上挂着的印有“福”字的日历看起来新一点之外,到处都显得陈旧和凌乱:地上、椅子上和沙发上摆满了印刷好的书籍、没有印刷的书稿以及用来参考的书籍和资料,门边放着一张简单的单人床。电脑的主机上立着一个醒目的牌子:“闲谈莫过十分钟。”显然,这是一个时常废寝忘食的文化人挥舞笔杆子的主战场。
杨高智整理的书卷,是他所著系列丛书《商州存照》的未完成部分。《商州存照》系列丛书目前已经结集成册15卷,还有半成品7卷、待稿3卷,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计划在两三年内将其全部完成。
名噪一时的“高考志愿填报达人”
杨高智,笔名天上元,今年63岁。1988年—1999年在商洛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文教科工作期间,杨高智深刻地体会到高考是关乎每一个考生及其家庭的大事,而填报高考志愿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孩子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际分数,精准、高效地填报理想院校,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孩子们高考前没有时间顾及这些,考完了时间也不充裕,老师和家长应早做准备,信息收集越早,分析越透彻,就越能使孩子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因工作关系,杨高智熟悉很多学校的招生情况,高考后,经常有学生或家长找来,向他咨询填报志愿方面的信息。
从1999年开始,杨高智便收集、整理高考相关资料,以便更专业地解答前来询问的学生及家长提出的问题。杨高智自己有一儿一女,2000年,他首次以家长身份涉足高考估分与填报志愿领域,由此开始致力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操作性研究,独创高考志愿析数填报法,即人数差、分数差填报法,先后为同学、朋友、同事等子女填报志愿,屡获成功。
杨高智的女儿读文科,儿子读理科,儿子正好比女儿低3级。长达6年的高中学生家长生活经历,以及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刻意涉猎高考志愿填报,杨高智先后购买了30多种有关高考志愿的参考书籍,几乎阅读了市面上发行的所有高考填报志愿书刊。2005年,杨高智将多年志愿填报经验汇集成册,经过3年实践和论证,于2007年完善、出版了《析数报志愿》一书,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再版。《析数报志愿》全书共分3部9章计60多万字,不仅涵盖了高考志愿填报需要的所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而且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附录了30多个参考资料,让考生“按图索骥”是本书简便易操作的最大特点。
《析数报志愿》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商洛日报》及相关网站竞相报道,或刊发文章或特约采访。《中国教育报》《求学》《教育导报》等国内知名报刊纷纷向杨高智约稿。2008年、2009年,《华商报》连续两年特聘杨高智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2009年,杨高智应邀做客陕西电视台“高考直通车”、西部网“高考一点通”等栏目,并应邀赴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
对于填报高考志愿,杨高智主张脚踏实地、多方考虑,比如要结合考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回家乡工作的意愿等通盘考量,尽量以毕业就业为目标,让考生能以实际考分进入尽可能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在他的辅导下,女儿、儿子当年几乎都以所报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上了满意的大学;向他咨询的考生,至今已达上万人次,对他的辅导好评如潮。
钻研养生保健,编写《日常养生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生,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
在《析数报志愿》完成之后,杨高智总觉得闲不下来,他唯一喜好小酌两盅的积习随着年龄和保健意识的增长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于是,在继续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同时,他开辟了几个自我充实的领域,养生保健就是其中之一。曾经习练过的健身动作,以及自己摸索出的“活身”之法,代替了工作之外的清闲和无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无意间,同事发现了杨高智整理的养生资料,并想从中学习一二。“对啊,人也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职工选我当工会主席,总得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么一想,杨高智就结合个人平日习练及参悟,扩大养生保健领域,找朋友、找书籍,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真正帮了他大忙的还是互联网,让他将星星点点的健康知识连成了一片,经2012年7月初步归拢,收集到的资料达60多万字。天热,加上每天10多个小时的连续伏案,他的头脑开始乱起来,正好赶上商洛师专毕业30周年,于是,他移情他处,精心策划了中文305班同学毕业30年聚会,让自己好好放松了一把。再次拾起养生资料时,他心里有了一点头绪,经过多次研读、体会及10多遍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丰富完善,终于在2012年12月形成了一本厚厚的《日常养生集》。
在资料补充、整理、编写的半年时间里,杨高智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交往,搁置了一切无关的事务,冷落了不少朋友。他一天三晌泡在办公室,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可谓焚膏继晷。
“填报高考志愿和养生等相关书籍的编写,为我之后编写杨家志谱和《商州存照》打下了基础。长时间的伏案写作,锻炼了我静心、专注的能力;丰富的养生知识,让我在长时间的身体消耗之后,还能保持身心健康,拥有饱满的战斗力。”回忆起当年这些相对冗杂的坚持,杨高智这样说道。
历时30年编写杨村村史与杨氏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一部分,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
“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我希望在我手里,能够把商州的杨氏家谱整理出来。”杨高智认为,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在过去它是一个家族的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他又编写了《陕西商州杨氏·名人历代家训借鉴》一书,该书分为杨氏家训家规、历代家训名句集锦等9章,总共收入上百篇文稿。
杨高智出生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杨村。杨村有历史,没记载。先秦时期,杨村就设立烽火台,村民传承着上千年的舞龙灯技艺,垭豁崖有开凿数百年的崖洞……
杨村唯一保留的资料,是杨高智的伯父杨稳食收藏的神轴和他在炮兵排长生涯中断断续续私自摘抄的“四知堂杨氏家谱”。“1983年秋季的一个礼拜天,我从教书的沙河子中学回到老家,吃过早饭,他让我帮忙。我们从他的小房子中抬出一只陈旧的桐木箱子,他又从炕洞中找出一个揉得皱皱巴巴的塑料纸包,找到一个钥匙。”杨高智回忆道,“他慢慢打开箱子,里面全是颜色不一、大小不同、纸张各异的纸卷卷,每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写着字。字是伯父自己抄的,虽然纸质不好,但写得很认真。”
在伯父的指导下,杨高智用近两周时间整理出了自己的书稿,这就是伯父说的宝贝——“家谱”。
不知不觉中,杨高智收集到了一些有关杨村的资料,特别是老一代人的史料。其他关于杨村的大概念、大历史,除了个人的经历之外,大多来自家族的长者、本家族的教师、了解杨氏家族的人的口传。有些老人杨高智第一次走访时已经八九十岁,如今已经不在了。“将他们了解的事情记录下来,我觉得是弥补了本家族一些空白。”他说。
为了探索杨村杨氏先祖播迁、发展历史,记录近百年来杨村先祖建设商州、发展商州的功绩,续写杨氏家谱,杨高智先后用了30多年时间收集资料,在大量走访、资料查阅、事实考证、线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商州杨村杨氏股系基本脉络,编写出了《商州杨村志谱》。这本厚厚的志谱,字里行间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大量事实考证、线索排查、传说分析,确定出商州杨氏各堂房脉络,编写了《陕西商州杨氏》。这是商州所有杨氏的宗谱,是对历代居住在商州的杨氏族人的生活、人数、堂房、股系、繁衍、迁播的普查,也是对商州杨氏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近百年来发展经济、建设家园的功绩的历史记录。
辛勤耕耘民俗文化的“老黄牛”
商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杨高智在收集《商州杨村志谱》《陕西商州杨氏》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关商洛民俗文化的资料。
商洛出了贾平凹、方英文、京夫、孙见喜等著名作家,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提到过商洛最基础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但这些零散的内容不足以展现商洛深厚的文化底蕴;报刊上也时常见到一些关于商洛民俗文化的文章,均不成序列,更谈不上体系。于是,杨高智寻思着把大家的智慧和成果以及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统一起来,整理成册。
“我在商洛生,在商洛长,上到了商洛的最高学府,又在商洛工作、生活,对商洛的感情非语言可表,只能用行动为商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我20多年坚持写商洛的原因。商洛如今被称为‘文化绿洲’,我希望自己能够整理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资料,为商洛成为真正的文旅城市发挥文化支撑的作用。”他说。
杨高智采用问、收、借、买等各种方式,确保自己相关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准确性:问,即走访,他多年如一日,坚持走访相关知情人士及学者、专家;收,即收集资料,他时刻要求自己与人交谈时多听一点儿,随时将所听到的有用资料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借,即借鉴别人所出的已有成果,援引时注明出处;买,就是购买,只要在摊头、书店见到有关的书籍,他都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
多年编写书籍的经验,磨炼了杨高智沉浸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力;养生的经验,给了杨高智足以应对每天数小时伏案写作的身体条件和清晰的脑力。他笔耕不辍,20多年没有看过电视剧,不休节假日,放弃了爬山等爱好,无暇参与各种聚会,以致与众多亲朋好友关系疏远,至今仍在坚持《商州存照》的整理、编写工作。
《商州存照》涵盖了商州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又按照不同的内容,分为“商州歇后语”“商州民俗喜忌”等部分。按照目前已经成型的册子来看,可以说是一部民俗文化巨著,每一部分收集的资料相当多,仅谚语收集了2760条、乡土话6万多条、歇后语13450条、民俗喜忌1072条,量大面宽,应有尽有。而且,每一种习俗、方言和谚语的意思都有详细的解释,生僻字的读音都用汉语拼音标注。
曾与杨高智共事的文友王建领称赞道:“一个传统文化的淘宝者,以一己之力折腾出这么一部大块头专著,除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执着,也得益于商洛浓厚的文化研习氛围,还有他几十年如一日田野识趣、问道民间的那份文化情结,更有他对家乡深深眷恋的那份情怀……《商州存照》以平民视角、百姓认知为经纬,将商州最日常的生活习俗、最抽象的价值尊崇,幻化为一种精神寄托,用最具体的百姓言行、最鲜活的乡村画面,勾勒出了一幅商州版的清明上河图、民间版的商洛人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