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徐霞客的商州之行
刘 毅
文章字数:6794

20230323074110599-43-c7c0a.png

徐霞客像 (清)吴儁 绘

20230323074132218-80-471ad.png

徐霞客在丹江漂流时经过的河道

    徐霞客(公元1587年—1641年),名弘祖(清乾隆时因避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讳,改作“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其幼年博览群书,钟情于图经地志,立下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不肯入仕,刻意远游,“欲问奇于名山大川”。他毕生游历大半个中国,“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对所至山川地貌进行考察研究、探幽寻秘,并以日记形式记述了沿途考察之所得。后人辑其遗稿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惜之不全。

    徐霞客被后世尊为“东方游圣”“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清代著名学者钱谦益誉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当今学界更是发展形成了专门研究徐霞客其人其事及《徐霞客游记》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徐学”。2011年,国务院决定自当年起,以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作为“中国旅游日”,今年即将迎来第13个“中国旅游日”。

    据统计,自20多岁开始,至50多岁结束,30年间徐霞客共计出游20多次,足迹所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其中,涉及西北地域的仅有太华山之行这一次,而正是在这次太华山之行后,徐霞客取捷径经商州去往太和山,留下了与商州有关的700多字的游记。

    徐霞客自云:“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正月,36岁的他便踏上了这趟“兼尽嵩、华,朝宗太岳(指太和山,即武当山)”之行。在相继登临嵩山、华山之后,徐霞客经商州去往均州太和山(即武当山)。他于三月初四经瓮峪古道进入商州(约今商洛市,时辖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境内,过石门抵景村,经老君峪至龙驹寨,后乘船沿丹江而下,至初十经梳洗楼出陕西,前后在商共7天时间,记下了沿途所见,收录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中。

    值此徐霞客游历商州四百周年之际,笔者不揣浅陋,节选《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中关于商州的内容整理注释如下,以资参考,以为纪念。

    ①

    游太华山 日记(节选)

(明)徐霞客

    初四日②,行十里,山峪③既穷,遂上泓岭④。十里,蹑其巅。北望太华,兀立天表。东瞻一峰,嵯峨特异,土人⑤云“赛华山⑥”。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华⑦,即此山矣。南下十里,有溪从东南注西北,是为华阳川⑧。溯川东行十里,南登秦岭⑨,为华阴⑩、洛南 界。上下共五里。又十里为黄螺铺 。循溪东南下,三十里,抵杨氏城 。

①太华山:山名,即西岳华山。因远望其形如花擎空,故名。因其西有少华山,故又称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属秦岭东段,北临渭河平原,高出群山,壁立千仞,素以险绝著称。

    ②初四日:由前文可知,此指明天启三年三月四日,即公元1623年4月3日。

    ③峪:山谷,山沟。本地方言读you(多为三声,也有一声、四声)。此指泓峪,即瓮峪。

    ④泓岭:山岭名,即瓮峪岭。在今华阴市西南。有瓮峪古道通洛南县,即徐霞客行进路线。

    ⑤土人:土著,本地人。

    ⑥赛华山:山名。在今华阴市境内,位于华山西南方,与华山主峰隔山相望,且形如华山,故名。

    ⑦少华:山名,即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境内,位于华山西南方,因与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并称“二华”;因低于华山,故名少华山。此处,徐霞客误以为赛华山即少华山。

    ⑧华阳川:地名,在今华阴市罗敷镇川街村一带。

    ⑨秦岭:山名,在此指小秦岭。为秦岭华山山脉东延部分。

    ⑩华阴:县名,即今陕西华阴市。明代华阴为西安府华州辖县。

    洛南:县名,即今陕西洛南县,隶商洛市。明朝后期,洛南为西安府商州辖县。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为避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月时间)讳,改洛南县为雒南县。本篇游记写于改名后不久的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仍习用洛南县。

    黄螺铺:地名,指黄龙铺,即今洛南县石门镇黄龙村的黄龙铺村(自然村)。明代曾在此地设驿铺,因村旁建有黄龙庙,故名黄龙铺。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溪:指石门河,古称鱼难水,上游又名黄龙河。发源于今洛南县石门镇黄龙村黄龙山倒沟,从西北流向东南贯穿石门镇,经麻坪河口后在城关街道办事处尖角村花石浪口注入洛河,全长约44公里。

    杨氏城:地名,即今洛南县石门镇张湾村的杨城村(自然村)。该村有一石寨遗址,相传为北宋杨家将的杨八姐在此地筑城练兵后所留,故名。

    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①,山始开。又七里,折而东南②,入隔凡峪③。西南二十里,即洛南县峪④。东南三里,越岭⑤。行峪中,十里出山,则洛水⑥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⑦也。渡洛⑧复上岭,曰田家原⑨。五里,下峪中⑩,有水自南来入洛。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 。山复开,始见稻畦 。过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树沟 。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①石门:地名,在今洛南县石门镇。“石门烟雾”为明清洛南八景之一。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石门在(洛南)县北十里,石门、麻坪二水会流处,石山突起,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亦号为‘龙门’。”

    ②折而东南:指由庵沟折向东南继续行进。

    ③隔凡峪:地名,指葛蔓峪,在今洛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陶岭社区北部。因此峪多葛条蔓而得名,峪内又有郭板(半)沟。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④洛南县峪:指沿石门河向西南行二十里,即为洛南县城所在的洛河河谷。

    ⑤岭:指葛蔓峪岭。今岭顶有民间复建小庙,内有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增修葛蔓峪岭庙志》石碑一方,其碑文有“兹岭为南北之要路……又以南北路途嵚崎,往来行人驰驱甚艰”等语。

    ⑥洛水:水名,即洛河,又称伊洛河,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发源于今洛南县洛源镇,流经洛南县东部后出陕西进入河南省境内,在巩义市注入黄河,全长447公里。

    ⑦河南所渡之上流:徐霞客在登太华山之前游览嵩山时,曾在河南境内渡洛河。本句意指这里是之前在河南所渡洛河的上游。

    ⑧渡洛:徐霞客在官桥河(今洛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陶岭社区)渡过洛河。明清时期,此地居民成立桥会,每年于霜降时在洛河上架桥,翌年谷雨时(为度汛)拆除,费用由官府支付,故名官桥河。

    ⑨田家原:地名,当在今洛南县柏峪寺镇茶房村的茶房岭(因道旁旧有茶房而得名)一带。

    ⑩峪中:指沙河川。徐霞客约在今洛南县柏峪寺镇坡底村附近下岭至沙河川,随后一路溯沙河而上,抵景村。

    水:指沙河。发源于今洛南县景村镇分水岭,一路向北,流经油泉、景村、坡底、薛楼一带,后注入洛河,全长约22公里。

    景村:地名,即今洛南县景村镇。自古即有洛南至商州龙驹寨(今属丹凤县)的间道由此经过,徐霞客即由此道往龙驹寨,今沿此道筑有丹(凤)景(村)公路。

    稻畦(qí):稻田。

    草树沟:地名,指栲树沟。在今洛南县景村镇南。栲,洛南方言读chǎo,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自岳庙①至木柸②,俱西南行,过华阳川则东南矣。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③也。下秦岭,至杨氏城,两崖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比木柸峪中,两崖壁立,有回曲无开合也。

    ①岳庙:即西岳庙,也称华阴庙,位于华阴市岳庙街东侧。始建于汉代,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木柸:即木柸峪,在今华阴市西南。

    ③峥峥(zhēng):高峻貌。

    初六日,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①。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东南十里,入商州②界,去洛南七十余里矣。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③。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④。随溪行老君峪⑤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①坞底岔:地名,即糊涂岔,又称胡起岔或狐狸岔。在今洛南县景村镇光明村南。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②商州:古代政区名,辖境约为今商洛市辖境(除柞水县外),在此则仅指商州州治。明朝后期,商州除州治外,领雒南、商南、山阳、镇安四县。文中所指旧为雒南、商州(州治)界,今为洛南、丹凤县界。

    ③仓龙岭:山岭名,即苍龙岭,也称仓岭。在今丹凤县商镇鱼岭村北。

    ④两溪适合:指老君河与庵底河在此汇合(1970年代筑有鱼岭水库,今辟为鱼岭水寨景区)。

    ⑤老君峪:地名,俗称老君沟,有老君峪水(今称老君河)顺此注入丹江。史载,商鞅曾由此北出击郑,后兵败被俘。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传道、炼丹,后骑青牛经此往函谷关。峪口旧有老君殿。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①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②。寨东去武关③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④,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⑤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⑥。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⑦,至小江口⑧入汉者也。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不休,舟不行。

    ①大溪:指丹江。丹江发源于今商州区牧护关镇境内的凤凰山,流经今丹凤、商南两县后出陕西进入河南境内,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为汉江最大支流,全长约390公里。

    ②龙驹寨:地名,即今丹凤县城(龙驹寨街道办事处),明清时为商州东部重镇,著名水旱码头。龙驹寨东有龙潭,清康熙《续修商志》载:“土人传:嬴二世时,楚兵入秦,潭中出龙驹马,项羽得之,名‘乌骓’,故镇称龙驹寨。”

    ③武关:关名,旧址在今丹凤县武关镇。关中四塞之一,陕西东南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武关胜塞”为明清商州十观之一。

    ④间道:偏僻而便捷的小路。在此指从长安经商州通往河南的商於古道,又称商山道、武关道、蓝武道。今312国道大致即沿此道修筑。

    ⑤潼关道:自长安东出,沿渭水、黄河南侧通往黄河下游及江、淮地区的道路,周代称“桃林塞”路,秦、西汉称“函谷路”,东汉以后称“潼关路”。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它是横穿中国腹地连接长安至洛阳的轴心干道。潼关北邻黄河,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⑥五石舟:指载重不超过500公斤的小船。明代一石约为70公斤。

    ⑦胡村:地名,即今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吴村。

    ⑧小江口:地名,在今湖北丹江口市。旧时设有小江口关,丹江在此注入汉江。

    初八日,舟子①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与建溪②无异。已而雨复至。午抵影石滩③,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①舟子:船夫。

    ②建溪:水名,在福建省,为闽江北源。徐霞客曾游览福建一带,写有《闽游日记》,有“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等语。

    ③影石滩:滩名,即(大)饮食滩,在丹江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南丈沟村段。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丹水……又一里为月儿潭……(四十九里后)又六里为大、小饮食滩……(四十八里后)又三里至竹林关。”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①。五十里,北一溪②来注,则武关之流也。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商州南境矣。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③以所带盐化迁④柴、竹,屡止不进。夜宿于山涯之下。

    ①龙关:即竹林关,在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处于今丹凤、商南、山阳三县交界处,银花河在此汇入丹江,旧时为水旱码头。明清时期,竹林关隶山阳县。

    ②溪:指武关河。发源于今丹凤县庾岭镇,在商南县金丝峡镇毕家湾注入丹江。为丹江第二大支流,全长约116公里。

    ③榜(bàng)人:船夫。榜,船桨,引申指划船。

    ④化迁:造化运转。此处指用所带的盐换取柴、竹等物。

    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①。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②,无不沾濡③。二十里,过百姓滩④,有峰突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⑤欲堕。出蜀西楼⑥,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⑦境,为秦、豫界。三十里,过胡村。四十里,抵石庙湾⑧,登涯⑨投店。东南去均州⑩,上太和 ,盖一百三十里云。

①莲滩:滩名,即连滩,在丹江今商南县湘河镇段。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丹水……又十里为连滩。又十里为马鞍滩。又四里至梳洗楼。”当为徐霞客因音误“连”为“莲”。

    ②箧(qiè):小箱子。

    ③沾濡(rú):浸湿。

    ④百姓滩:滩名,即不静滩,在丹江今商南县湘河镇梳洗楼村南段。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丹水……又四里至梳洗楼,其下为不静滩。”清乾隆《商南县志》载:“不净潭 城南九十里,一名不净滩,即丹水下流。俗传梳洗水流入丹江,因名,渡江对岸石上镌‘普济渡’三字,疑讹‘普济’为‘不净’,纪之,以备考焉。”当为徐霞客因方言谐音误记。

⑤岌岌(jí):高耸貌,危险貌。

    ⑥蜀西楼:即梳洗楼,旧址在今商南县湘河镇梳洗楼村。相传东周襄王的王妃苏娘娘当年在此平定王洪、孟僖二寇,常于楼上梳洗打扮,故名。“高楼梳洗”为明清商南八景之一。明嘉靖《商略·商南县集》(今存商南最早县志)载抚治参议萧廷杰诗:“浪名梳洗荒凉境,帝后何由到此山。商塞武梁通远水,秦郊楚邓隔重关……”质疑其说。

    ⑦淅川:县名,即今河南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南阳市。北魏始置淅川县,因境内有淅水得名。明代淅川县隶河南南阳府。

    ⑧石庙湾:地名,即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石庙湾村。

    ⑨登涯:上岸。涯,水边。

    ⑩均州:古代政区名,即今湖北丹江口市。明代均州为不领县的散州,隶襄阳府。

    太和:山名,即武当山。在今丹江口市南。相传道教真武大帝曾修炼于此,为道教名山。明永乐中尊为太岳,也称玄岳。

    综上可知,徐霞客从明天启三年三月初四入商至初十(公元1623年4月3日至9日)离商,在商共7天时间。他水陆兼程,先后经过了当时商州所辖的雒南、商州(州治)、山阳、商南境内,今则分属商洛市所辖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

    《徐霞客游记》是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按日记其沿途所经,翔实具体,不事矫饰。他自洛南黄龙铺入境,宿杨城村,出石门,穿葛蔓峪,渡洛河,溯沙河,抵景村,宿栲树沟,饭狐狸岔,上苍龙岭,进老君峪,宿峪口,遇雨滞龙驹寨,乘船沿丹江而下,泊小饮食滩,过竹林关,经武关河口,下连滩,过不静滩,出梳洗楼,离商入河南境。所记路线清晰准确,历历在目,犹如导览图一般,无怪乎曾有人说:“读《徐霞客游记》,就好像在看高德地图。”2022年3月,笔者即曾按图索骥,先后两次骑摩托车重走霞客路,寻幽访古,饱览胜景。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沿途所经之村落、间隔里程、山川等,为研究商洛历史地理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游记中涉及地名20多处,记其间距,如“抵杨氏城。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涉及大小河流7条,依次为石门河、洛河、沙河、老君河、庵底河、丹江、武关河,记其发源、流向等,如记丹江“大溪自西注东……水自商州西”,记沙河“水自南来入洛”,记武关河“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涉及葛蔓峪岭、苍龙岭等山岭数座,葛蔓峪、老君峪等大小沟峪数条。

    《徐霞客游记》中还记录了此行沿途的物候。徐霞客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在游武当山之后所留下的《游太和山日记》中,他写道:“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由此可知,靠近华山、泓峪的洛南西北部一带气温较低,至南部气温渐高,故“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及至丹凤龙驹寨及商南境内,“桃雨柳烟”“两岸浓桃艳李”,已完全是春天景象。

    《徐霞客游记》的文笔清新优美,体现了徐霞客对语言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商州的山川风物在他的笔下雄伟瑰丽,气象万千,鲜活灵动,精妙传神。如他写自己在丹江漂流时的情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读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与徐公同船共游,眼前一幅丹江春景图正在徐徐展开。

    诚如徐霞客研究专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惠荣教授所总结,《徐霞客游记》是导游手册,《徐霞客游记》是地学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是历史实录,《徐霞客游记》是文学名著。徐霞客这趟商州之行严格意义上讲,只是路过而非专程游历,但他并未因此而轻忽,而是一如既往地对沿途地理等进行了考察记录,留下了700多字的游记,体现了《徐霞客游记》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自小生活在吴方言区,对吴方言语音非常熟悉。在经过处于北方方言区的商州时,询问山民地名只闻其音不知其字,受到自己母语吴方言的影响,故而常出现误记地名现象。这在《徐霞客游记》中屡见不鲜,学界多有研究,兹不赘述。

    总之,徐霞客商州之行所留下的游记,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翔实的文史资料。其实,除《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外,古往今来还产生了不少记述、歌咏商州山水的游记作品,只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2022年,笔者即系统发掘爬梳古籍文献,从中撷取明、清及民国时期数篇具有代表性的涉及古商州地域的游记作品,循其足迹游踪,数次踏勘重游,了解沿途地理变化及地名变迁等,在此基础上整理校注形成了《商於道上》(明、清及民国商州游记选注)书稿一册。

    当前,我市正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秦岭生态文化旅游,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值此之际,发掘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发挥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商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现实注脚,对于实施全域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商洛历史文化、激发民众热爱家乡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