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的 路
文章字数:1121
走四方,望故乡,路迢迢,水长长……
漂泊的游子,呆呆望着云朵上的故乡,看着地面上的路通向故乡。游子的脚步踏遍天涯海角,到头来最熟悉的还是故乡的路。
故乡商洛的路,像那紧牵着风筝的绳子,无论怎样弯曲,无论怎样狭窄,无论怎样盘旋,都将紧紧地、久久地牵着游子的心。离家的游子,远在天涯海角,却心向故乡。
上小学的时候,故乡的路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顺着山沟的路,沿着七拐八拐河渠的方向往前走去,隔一段有路面,隔一段没路面。有路面的地方也是不到一米宽的土路,中间显露着被踩得寸草不生的一条线,路两边是参差不齐的野草。没有路面的地方,随着水流方向的改变,隔断了去路,平时稍微修葺一下,还算条路,待到雨多的时候,就是水渠了。
家乡四面是山,除了顺山沟直入的那条路,别的就是山路了。山路是典型的十八弯,漫山遍野的小路,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尽是父辈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也就一脚之宽。鲁迅先生说过,这世界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故乡的山本来也没有路,后来放牛的、打柴的、种地的、打猎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些不规则曲线的山路,刻着故乡人的脚印,记载着一代又一代故乡人的劳苦经历。
在那弯曲盘旋的小路上,不时地会走来几头牛几只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有节奏地响着,在幽深偏僻的小山沟,或在绿树青山杨柳依依的小道上清脆地响着,声音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回响,和鸡叫、狗吠、鸟鸣、蛙声混成一片,奏响了深山里特有的交响曲。
在狭窄的故乡路上,总有一些做小生意的,推自行车的,挑货郎担的,还有推架子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朴实的夫妻,操着河南口音,推着架子车来村子里卖瓷盆、瓷瓮。就算是吃苦耐劳的故乡人,用架子车拉东西,也不会走很远。那一对外地人,竟然用架子车把瓷盆、瓷瓮拉进了山沟里,让我深感佩服。
在我十岁的时候,村子里开始修路了,不过那时候的政策很奇怪,总是这个村子修那个村子的路,那个村子来修这个村子的路。那些外村人一个个远远地带着锅碗瓢盆来到我们村修路。为了赶进程,路边用石头砌成,中间用树根、木材等蓬起后在上面盖一层沙土,一场雨后,道路到处坍塌、深陷。
村子人少,没有直通班车。每次回家,快到村子都要走七八里的路。上高中时,每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是披星戴月。可无论再黑,故乡的路总是清晰可见,亲切熟悉,不带手电筒也能大踏步地走回家。
后来村子里的路被修得越来越宽,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党的好政策走进了我们的小山沟,村里的路该改道的改道,该架桥的架桥,当初的那条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现在自行车、摩托车、班车、卡车也都能进村了。
作为一个80后,我目睹了故乡路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直接引领着故乡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路的变迁,故乡的变迁,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
漂泊的游子,呆呆望着云朵上的故乡,看着地面上的路通向故乡。游子的脚步踏遍天涯海角,到头来最熟悉的还是故乡的路。
故乡商洛的路,像那紧牵着风筝的绳子,无论怎样弯曲,无论怎样狭窄,无论怎样盘旋,都将紧紧地、久久地牵着游子的心。离家的游子,远在天涯海角,却心向故乡。
上小学的时候,故乡的路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顺着山沟的路,沿着七拐八拐河渠的方向往前走去,隔一段有路面,隔一段没路面。有路面的地方也是不到一米宽的土路,中间显露着被踩得寸草不生的一条线,路两边是参差不齐的野草。没有路面的地方,随着水流方向的改变,隔断了去路,平时稍微修葺一下,还算条路,待到雨多的时候,就是水渠了。
家乡四面是山,除了顺山沟直入的那条路,别的就是山路了。山路是典型的十八弯,漫山遍野的小路,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尽是父辈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也就一脚之宽。鲁迅先生说过,这世界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故乡的山本来也没有路,后来放牛的、打柴的、种地的、打猎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些不规则曲线的山路,刻着故乡人的脚印,记载着一代又一代故乡人的劳苦经历。
在那弯曲盘旋的小路上,不时地会走来几头牛几只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有节奏地响着,在幽深偏僻的小山沟,或在绿树青山杨柳依依的小道上清脆地响着,声音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回响,和鸡叫、狗吠、鸟鸣、蛙声混成一片,奏响了深山里特有的交响曲。
在狭窄的故乡路上,总有一些做小生意的,推自行车的,挑货郎担的,还有推架子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朴实的夫妻,操着河南口音,推着架子车来村子里卖瓷盆、瓷瓮。就算是吃苦耐劳的故乡人,用架子车拉东西,也不会走很远。那一对外地人,竟然用架子车把瓷盆、瓷瓮拉进了山沟里,让我深感佩服。
在我十岁的时候,村子里开始修路了,不过那时候的政策很奇怪,总是这个村子修那个村子的路,那个村子来修这个村子的路。那些外村人一个个远远地带着锅碗瓢盆来到我们村修路。为了赶进程,路边用石头砌成,中间用树根、木材等蓬起后在上面盖一层沙土,一场雨后,道路到处坍塌、深陷。
村子人少,没有直通班车。每次回家,快到村子都要走七八里的路。上高中时,每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是披星戴月。可无论再黑,故乡的路总是清晰可见,亲切熟悉,不带手电筒也能大踏步地走回家。
后来村子里的路被修得越来越宽,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党的好政策走进了我们的小山沟,村里的路该改道的改道,该架桥的架桥,当初的那条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现在自行车、摩托车、班车、卡车也都能进村了。
作为一个80后,我目睹了故乡路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直接引领着故乡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路的变迁,故乡的变迁,开启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