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冷水鱼”成富民“热产业”
文章字数:2410
捕捞冷水鱼
抛撒鱼食
冷水鱼养殖基地
初春时节,沐浴着蒙蒙细雨,记者走进山阳县延坪镇西河村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只见烟雨笼罩的青山绿水间,一个个长方形的大小鱼池清澈见底,成群的鲟鱼在欢快地嬉戏。
基地负责人赵永奎像往常一样,拎着半袋鱼食来到鱼池边,一边查看鱼苗生长情况,一边一勺一勺地往鱼池里抛撒鱼食。
“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纯净的山泉水给鲟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赵永奎掬起一捧池水高兴地说。
依靠生态赋能,延坪镇的“冷水鱼”如今成了富民“热产业”。
靠水吃“水”
赵永奎的养鱼经历还要从8年前说起。
2015年11月,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打响,西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十分薄弱。西河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时任党支部书记赵永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久之后,延坪镇通过招商引资,招引湖北籍客商在邻村发展起了冷水鱼养殖。看着邻村冷水鱼产业发展壮大,赵永奎也动了养殖冷水鱼的心思。
2016年,赵永奎联系本村5名村民,合伙成立了山阳县清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冷水鱼养殖、销售等产业。
“当年我们就开始建设基地,投资了500多万元,占地80亩,主要以西伯利亚杂交鲟鱼养殖为主。”赵永奎介绍,“合作社的冷水鱼养殖用的是大山涌出的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5-23℃。在这干净流动的山泉中生长的鲟鱼,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市场供不应求。”
第一年,眼看养殖成熟的鲟鱼被订购一空,赵永奎打心底里高兴。
“鲟鱼浑身是宝,尤以鲟鱼鱼子酱为珍,有‘软黄金’之称。鲟鱼的营养药用价值很高。以前没有发展冷水鱼养殖的时候,大家只能眼巴巴看着水从脚底流走。现在发展鲟鱼养殖后,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发展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目前,合作社养殖的鲟鱼年产量在50万尾左右,年产值600多万元,主要销往西安、兰州、武汉等地。”赵永奎如数家珍地说。
鲟鱼养殖成功了,合作社发展也步入正轨,赵永奎又思考着如何带动周边更多群众一起致富。山阳县清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合作社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有机结合,通过与养殖公司联手,采取提供岗位、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55户224名贫困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其中,9户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折股资金5.9万元;46户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的形式,每户入股5万元,每户年分红资金4000元。
靠水吃“水”,曾经是山沟沟里的贫困村,通过鲟鱼养殖,赵永奎带领曾经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小康路。
延伸链条
鲟鱼养殖初见成效,但赵永奎看着这些并不满足,思考着鲟鱼养殖的利润。他发现,每年订购鲟鱼种苗的价钱较高,外地的种苗也常常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痛定思痛后,去年,赵永奎在鲟鱼养殖基地旁修建了种苗繁育基地,通过精心培育鲟鱼种苗,提高鱼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们新建的种苗繁育基地年可繁育鲟鱼种苗60万尾,不仅满足了合作社的养殖需求,还可以将一部分就近销售,实现鲟鱼生长全周期的本土化。我们聘请了专业鲟鱼养殖专家,全时段指导鲟鱼的生产。”赵永奎说。
随着种苗基地的建立,鲟鱼种苗的成本从之前的一尾2元多降到现在的0.8元钱。成本的降低,也让赵永奎有了更多资金用来提高鲟鱼的品质。
“我们修建了专门的液氧储存罐,用管道输送到每个鱼池,同时修建了尾水处理系统,将使用过的山泉水零污染排放到河道,让冷水鱼实现绿色可循环发展。”赵永奎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冷水鱼养殖产业链,建立鲟鱼粗加工基地,尝试网上销售鲟鱼产品,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赵永奎的养殖场,加上村里其他两家冷水鱼养殖场,西河村养殖鲟鱼、金鳟、虹鳟、裸鲤鱼等冷水鱼80万尾,年产值16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养殖村。
在离西河村不远处的中节村,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水池夹在山谷低洼地带,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基地负责人王天芳正在观察鱼儿长势,叮嘱饲养员近期注意事项。
2013年,王天芳成立山阳县恒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养殖鲟鱼。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投资380万元,建成鱼池46个,养殖鲟鱼20万尾,年销售15万公斤,年产值600万元。
“我们吸纳村集体苏陕协作项目和脱贫户产业直补资金20万元入股,年股金收入1.6万元,并聘用脱贫户群众来务工。”王天芳说,“在养殖鲟鱼的基础上,我们还引进新品种金鳟、虹鳟等冷水鱼。”
近年来,王天芳坚持以“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多位一体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以观光、垂钓、农家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园,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收益。
做活产业
“冷水鱼养殖产业是我们镇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镇以西河村、中节村为重点,养殖冷水鱼100多万尾,年产值2200多万元。”延坪镇党委书记何前博说。
为强力推进冷水鱼养殖产业,去年以来,延坪镇组织骨干力量赴山东等地实际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转变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延坪镇坚持镇村联动、村社联动,由村“四支队伍”牵头、合作社具体承办、农户参与共同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全镇冷水鱼养殖产业联农带农26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何前博说,“主要是依托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提供就业三种方式,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其中,50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户均年增600元。同时,注重提升带贫益贫效果,优先安排重点监测户在合作社务工,30多户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比如脱贫户庹新奎在中节村的恒远水产养殖合作社务工,年收入3万元。合作社通过吸纳村集体、苏陕协作项目和脱贫户资金入股,年股金收入18.1万元,同步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个,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
“下一步,我们紧扣‘独特资源、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等,持续深挖中节村旅游文化资源,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联动西河周边水产养殖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将在西河口新建2000平方米的厂房,发展中华鲟鱼熟食加工和鱼子酱,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以‘一鱼多吃’为主题的农家乐集群,进一步做全‘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的全方位产业链,不断做强生态产业、做足生态文章、做活生态经济。”何前博表示。
抛撒鱼食
冷水鱼养殖基地
初春时节,沐浴着蒙蒙细雨,记者走进山阳县延坪镇西河村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只见烟雨笼罩的青山绿水间,一个个长方形的大小鱼池清澈见底,成群的鲟鱼在欢快地嬉戏。
基地负责人赵永奎像往常一样,拎着半袋鱼食来到鱼池边,一边查看鱼苗生长情况,一边一勺一勺地往鱼池里抛撒鱼食。
“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纯净的山泉水给鲟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赵永奎掬起一捧池水高兴地说。
依靠生态赋能,延坪镇的“冷水鱼”如今成了富民“热产业”。
靠水吃“水”
赵永奎的养鱼经历还要从8年前说起。
2015年11月,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打响,西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十分薄弱。西河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时任党支部书记赵永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久之后,延坪镇通过招商引资,招引湖北籍客商在邻村发展起了冷水鱼养殖。看着邻村冷水鱼产业发展壮大,赵永奎也动了养殖冷水鱼的心思。
2016年,赵永奎联系本村5名村民,合伙成立了山阳县清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冷水鱼养殖、销售等产业。
“当年我们就开始建设基地,投资了500多万元,占地80亩,主要以西伯利亚杂交鲟鱼养殖为主。”赵永奎介绍,“合作社的冷水鱼养殖用的是大山涌出的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5-23℃。在这干净流动的山泉中生长的鲟鱼,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市场供不应求。”
第一年,眼看养殖成熟的鲟鱼被订购一空,赵永奎打心底里高兴。
“鲟鱼浑身是宝,尤以鲟鱼鱼子酱为珍,有‘软黄金’之称。鲟鱼的营养药用价值很高。以前没有发展冷水鱼养殖的时候,大家只能眼巴巴看着水从脚底流走。现在发展鲟鱼养殖后,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发展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目前,合作社养殖的鲟鱼年产量在50万尾左右,年产值600多万元,主要销往西安、兰州、武汉等地。”赵永奎如数家珍地说。
鲟鱼养殖成功了,合作社发展也步入正轨,赵永奎又思考着如何带动周边更多群众一起致富。山阳县清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合作社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有机结合,通过与养殖公司联手,采取提供岗位、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55户224名贫困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其中,9户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折股资金5.9万元;46户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的形式,每户入股5万元,每户年分红资金4000元。
靠水吃“水”,曾经是山沟沟里的贫困村,通过鲟鱼养殖,赵永奎带领曾经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小康路。
延伸链条
鲟鱼养殖初见成效,但赵永奎看着这些并不满足,思考着鲟鱼养殖的利润。他发现,每年订购鲟鱼种苗的价钱较高,外地的种苗也常常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痛定思痛后,去年,赵永奎在鲟鱼养殖基地旁修建了种苗繁育基地,通过精心培育鲟鱼种苗,提高鱼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们新建的种苗繁育基地年可繁育鲟鱼种苗60万尾,不仅满足了合作社的养殖需求,还可以将一部分就近销售,实现鲟鱼生长全周期的本土化。我们聘请了专业鲟鱼养殖专家,全时段指导鲟鱼的生产。”赵永奎说。
随着种苗基地的建立,鲟鱼种苗的成本从之前的一尾2元多降到现在的0.8元钱。成本的降低,也让赵永奎有了更多资金用来提高鲟鱼的品质。
“我们修建了专门的液氧储存罐,用管道输送到每个鱼池,同时修建了尾水处理系统,将使用过的山泉水零污染排放到河道,让冷水鱼实现绿色可循环发展。”赵永奎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冷水鱼养殖产业链,建立鲟鱼粗加工基地,尝试网上销售鲟鱼产品,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赵永奎的养殖场,加上村里其他两家冷水鱼养殖场,西河村养殖鲟鱼、金鳟、虹鳟、裸鲤鱼等冷水鱼80万尾,年产值16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养殖村。
在离西河村不远处的中节村,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水池夹在山谷低洼地带,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基地负责人王天芳正在观察鱼儿长势,叮嘱饲养员近期注意事项。
2013年,王天芳成立山阳县恒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养殖鲟鱼。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投资380万元,建成鱼池46个,养殖鲟鱼20万尾,年销售15万公斤,年产值600万元。
“我们吸纳村集体苏陕协作项目和脱贫户产业直补资金20万元入股,年股金收入1.6万元,并聘用脱贫户群众来务工。”王天芳说,“在养殖鲟鱼的基础上,我们还引进新品种金鳟、虹鳟等冷水鱼。”
近年来,王天芳坚持以“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多位一体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以观光、垂钓、农家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园,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收益。
做活产业
“冷水鱼养殖产业是我们镇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镇以西河村、中节村为重点,养殖冷水鱼100多万尾,年产值2200多万元。”延坪镇党委书记何前博说。
为强力推进冷水鱼养殖产业,去年以来,延坪镇组织骨干力量赴山东等地实际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转变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延坪镇坚持镇村联动、村社联动,由村“四支队伍”牵头、合作社具体承办、农户参与共同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全镇冷水鱼养殖产业联农带农26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何前博说,“主要是依托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提供就业三种方式,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其中,50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户均年增600元。同时,注重提升带贫益贫效果,优先安排重点监测户在合作社务工,30多户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比如脱贫户庹新奎在中节村的恒远水产养殖合作社务工,年收入3万元。合作社通过吸纳村集体、苏陕协作项目和脱贫户资金入股,年股金收入18.1万元,同步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个,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
“下一步,我们紧扣‘独特资源、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等,持续深挖中节村旅游文化资源,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联动西河周边水产养殖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将在西河口新建2000平方米的厂房,发展中华鲟鱼熟食加工和鱼子酱,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以‘一鱼多吃’为主题的农家乐集群,进一步做全‘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的全方位产业链,不断做强生态产业、做足生态文章、做活生态经济。”何前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