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安居乐业新生活
文章字数:1144
本报讯 (通讯员 周炆涛)近年来,柞水县坚持“强管理、抓产业、促就业、补短板、优服务”的帮扶思路,以身心融入为目标,以产业扶持为根本、以就业扶持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抓好产业扶持,确保“稳得住”。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大力发展带动型产业,培育壮大益贫主体,依靠发展产业增强安置点周边造血功能,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将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按照“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就近就业”原则,采取新建和增设的方式,在全县21个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9个扶贫产业园、9个社区工厂和7个扶贫车间、作坊或基地,实现安置点产业全覆盖。
抓实就业创业,确保“能致富”。精准摸清群众就业信息,建立明细台账,定期对安置点群众中的易发生返贫致贫风险的“三类户”人员进行集中研判,对确需就业帮扶的群众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全县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共2742户5932人,已实现就业2710户5011人,就业率达89.38%。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和在城镇就业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治理、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68人,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就业问题。
抓紧配套建设,确保“住得好”。积极推行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城区第四幼儿园、红岩寺幼儿园加快建设,黄金移民安置点“红白理事房”“摩托车充电车棚”建成投用,6个8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成5个便民服务中心和劳务工作站,下梁镇安置点600米污水管网建设完成,供暖供气纳入建设规划,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80万元,建设产业项目4个,安置点附近的社区工厂、农牧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经营主体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251人。
抓细管理服务,确保“衔接好”。按照《关于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户双包帮扶工作制度》要求,明确迁入地与迁出地共同帮扶责任人,建立共同帮扶工作制度,土地和林山有关事项由迁出地负责,低保、就医、上学、防返贫监测等事项均在迁入地办理,避免了搬迁户“两头跑”,确保群众办事找得着门、找得到人。严格执行周排查、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全县21个安置点144名网格员,共排查搬迁户重点监测对象35户151人,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
抓牢宣传引导,确保“融得进”。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一约四会一榜”机制,加强安置点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推进移风易俗和新民风建设,开展道德评议、模范之家评选等活动,提供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卫健局等7个部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5场次,搬迁群众已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环境、新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抓好产业扶持,确保“稳得住”。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大力发展带动型产业,培育壮大益贫主体,依靠发展产业增强安置点周边造血功能,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将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按照“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就近就业”原则,采取新建和增设的方式,在全县21个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9个扶贫产业园、9个社区工厂和7个扶贫车间、作坊或基地,实现安置点产业全覆盖。
抓实就业创业,确保“能致富”。精准摸清群众就业信息,建立明细台账,定期对安置点群众中的易发生返贫致贫风险的“三类户”人员进行集中研判,对确需就业帮扶的群众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全县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共2742户5932人,已实现就业2710户5011人,就业率达89.38%。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和在城镇就业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治理、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68人,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就业问题。
抓紧配套建设,确保“住得好”。积极推行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城区第四幼儿园、红岩寺幼儿园加快建设,黄金移民安置点“红白理事房”“摩托车充电车棚”建成投用,6个8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成5个便民服务中心和劳务工作站,下梁镇安置点600米污水管网建设完成,供暖供气纳入建设规划,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80万元,建设产业项目4个,安置点附近的社区工厂、农牧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经营主体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251人。
抓细管理服务,确保“衔接好”。按照《关于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户双包帮扶工作制度》要求,明确迁入地与迁出地共同帮扶责任人,建立共同帮扶工作制度,土地和林山有关事项由迁出地负责,低保、就医、上学、防返贫监测等事项均在迁入地办理,避免了搬迁户“两头跑”,确保群众办事找得着门、找得到人。严格执行周排查、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全县21个安置点144名网格员,共排查搬迁户重点监测对象35户151人,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
抓牢宣传引导,确保“融得进”。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一约四会一榜”机制,加强安置点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推进移风易俗和新民风建设,开展道德评议、模范之家评选等活动,提供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卫健局等7个部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5场次,搬迁群众已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环境、新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