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先辈墓前
谭建山
文章字数:1580
  清明前夕,先辈们的简朴墓碑立起来了。那天,是一个暖阳普照的日子。我们这些晚辈齐聚老家,来到先辈墓前,深切缅怀,寄托哀思。
  一座座墓碑坐落在屋后的山坡,门前的山脚。来到墓前,敬香、献祭、磕头,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奶奶去世快40年了。记忆中,她裹着小脚,如粽子般大小,每天从早到晚,屋里屋外总忙个不停。喂猪、做饭、浆洗衣裳,还要照看几个弟妹。她如此这般,是尽量让母亲多挣几个工分,好多分几斤粮食。
  奶奶那双慈爱严厉的目光,尤其让我难忘。弟妹中,我是老大,自然深得奶奶疼爱。小时候,我最喜欢钻进她温暖的怀抱,在她轻轻抚摸中,进入甜甜的梦乡。一躺进奶奶怀里,我就感到安稳踏实。上小学了,每天早上奶奶目送我去学校。快放学了,她站在门口,迎接我回来。考上初中,我要到离家五里外的学校上学。早上要起早,特别到了冬天,天麻麻亮就得起来做饭。我烧火,她给搅糊汤,看我吃罢,又送我走到寒风刺骨的路上。
  奶奶目光严厉的时候,让我感到害怕。小时候,我要是骂了人,她就说:“再骂人,我就要打嘴哩。”要是我把碗里的饭没吃干净,她的目光立刻严厉起来:“作孽,作孽呀,糟蹋粮食要遭雷打的。”
  有年早春中午,我们刚端起饭碗,一个衣衫破烂、夹着双拐的讨饭老头来到门上。奶奶二话没说,舀了一大碗递到老头手中。临走,她从木柜里舀出一碗苞谷要打发老头。我抱住她的腿,不住恳求:“别,别给他。柜里的苞谷都不多了,留下我们炒苞谷花吃吧。”
  奶奶阴沉着脸,瞪着我:“小娃子晓得个啥,给要饭的打发点是积德行善呀!”说着,就把苞谷倒进了老头的口袋。
  长大后,我才知道奶奶年轻时也曾要过饭,靠一个个好心人的接济才活了下来。她这是在报恩哩!
  奶奶一辈子心慈面善。待人如此,待家养的牲畜也不例外。她宁可少吃几口,也要留点饭食倒入槽中,让猪吃饱肚子。有年冬天,家里准备卖头猪。卖猪前几天,煮了一锅红薯和萝卜,她把食端到槽前,望着猪喃喃自语:“你来家里快两年了,没吃几顿像样的食,看你瘦的,今个儿就多吃一点儿。”说着,她转身揩拭着眼泪。我见了,觉得好笑:“奶奶,猪又不是人,它咋能听懂你的话。”她一边给槽里添食,一边说:“你不懂得,人畜一般呀!”
  沿着蜿蜒的山道攀爬,我们上到了后坡。这里,长眠着我的叔父。肃立墓前,一件件往事浮上了心间。
  叔父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他会吹笛子,闲暇时候,总喜欢吹上几曲。一曲曲悠扬的笛声,给寂寞的山村增添了生机。
  叔父常鼓励我多读书,我童年看的第一本连环画就是叔父给的。那天,我到他的房间,他问我想不想看书,我连连点头:“想,想看呀!”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红岩》连环画。我如获至宝,连忙看了起来。书中有图画有文字,看起来真过瘾。从那本书中,我知道了江姐、彭松涛、双枪老太婆等是英雄人物,徐鹏飞、甫志高等是一帮大坏人。那本连环画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是它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求医看病很是艰难,叔父就立志学医,为他人解除病痛。经过几年的自学,他当上了大队赤脚医生。一旦谁家有了病人,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他随叫随到,从不怠慢。一次出诊返回,突遇山洪,他险些被洪水冲走。一有空闲,他不是翻阅一本本医学书籍,就是去山上采集各种草药。门前的道场里,常常晾晒着柴胡、桔梗、金银花、五味子等中药材。他常说:“这些药材简单炮制就可使用,没必要从外面购买。用自采的药材,能减轻病人的负担。”渐渐地,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可苍天无眼,叔父40出头就离开了人世,让人痛心不已。
  来到一座座墓前,耳畔不时回响着“耕读传书、勤俭持家、忠厚守信、扶危济困”的家训。是一位位先辈,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将良好家风一代代传承着、发扬着。是良好家风,让一代又一代后人懂得,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要勇敢接受;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要大胆跨越。
  一座座墓碑矗立在青山绿水中,也永远矗立在我们这些晚辈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