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针尖上的艺术——商南刺绣
田光庆
文章字数:5539

 
  △商南绒绣传承人胡金花

  ◁正在加工中的镶花绒绣

 商南绒绣工艺装饰品——壁画
  商南刺绣历史悠久,流传千家万户,其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与外地移民迁徙商南密不可分。先进的刺绣技术是随着一次次的人口迁徙不断带进商南的,聪明睿智的商南人民则把传统刺绣与现代刺绣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形成了艺术风格独特的丹江针绣与商南绒绣品牌,先后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刺绣(绒绣)工艺品成为一项赋能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商南刺绣的历史渊源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图案或文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根据绘画在衣裳上绣出精美的图案。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做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宏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出现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同时还有顾绣、陇绣、云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商南刺绣的历史渊源与全国各地的绣品交流密不可分,与外地移民迁徙商南息息相关。商南处于“秦头楚尾”,又地处南北文化交融、东西文明交汇的鄂豫陕三省八县接合部,历史上外地移民入境较多,刺绣技术就是随着外地移民的迁徙而引进的。据《商南县志》记载,商南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大的人口迁徙:一是秦穆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秦、晋联合进攻鄀国,鄀国迫于秦晋武力,举国南迁到郡县(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地区),致使古鄀国人口大减,大片田地荒芜。二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局将大批移民迁往商南县,这批移民入境后插标为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又使商南境内田地复垦,人口剧增。三是清乾隆年间,江南人口大量入境,到光绪三十年形成本县人口的第一个高峰。四是毗邻的河南人口零星迁入商南,聚少成多。因此,县境内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庆移民、太湖移民、桐城移民、黄冈移民、黄梅移民、江西移民、湖北移民、山西大槐树移民、河南移民等,尤以江南移民较多,许多商南人至今还保留有江南人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特点等,使得商南有“小江南”之俗称。在大量人口迁徙商南境内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一些先进的刺绣技术就是这样随着一次次的人口迁徙而不断带进商南的,比如县境内的陇绣、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等。
  陇绣是安庆刺绣的别称,商南境内安庆移民较多,所以陇绣在商南特别盛行,散布在商南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旧时的商南,每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在境内山乡的路旁、河边、村庄,你会看到一群群戏耍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穿衣裳,只在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红红的裹肚牌子上,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茶余饭后、劳动休息或是聊天闲谈的时候,你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的旱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绣花烟袋。如果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展示的更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气生风的虎头鞋,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龙枕、凤枕等。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评论。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男孩女孩都一样,但男女有别。给男孩的礼品绣有“望子成龙”“状元进宅”“马上封侯”“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着大福大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给女孩绣的则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年年有鱼”以及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图案,象征着子孙绵延、永保平安。过去民间刺绣是商南节日民俗文化的典型体现,深入千家万户的乡村,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美源于生活、美就是生活的真谛。
  商南刺绣的融合发展
  传统刺绣在商南的发展。传统刺绣在商南民间流传历史悠久,绣品种类繁多,区域分布普遍,社会基础广泛,汇南北风格于一体。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发展与传承,在商南主要流传的是陇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云绣等传统刺绣。古往今来,商南的待嫁姑娘以其绣品优劣体现才智和门楣高低,从妇女儿童的穿戴到卧室的枕、被、门帘均有绣品装饰,其图案多取花、鸟、虫、鱼,也取龙凤和人物图案。“双鹊”“鹊上梅梢”“牡丹富贵”“胖娃娃”“鱼嬉莲”是常用题材的图案,用料上多以黑、蓝、青、紫、大红等深色的棉布和丝绸为底,用线以光洁明亮的彩丝为主,技巧上有花针、平绣、挑针、出针、结珠、菊花针、链环、套针、扣锁等多种针法。就其特点看,绣法粗犷、色彩鲜丽者有之,疏疏朗朗、随意点缀、秀丽典雅者有之,既有以陇绣和湘绣风格为主的技法,也有苏绣、粤绣、蜀绣技法的使用。晚清以后,商南还有云绣(云南)流入,主要是衣裤上绣的云钩。各种流派的刺绣随着商南民众的审美创造而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得到创新发展,普遍具有光滑、柔顺、匀和、平齐的特点,经过数世纪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商南绣种,比如丹江针绣。
  丹江针绣品牌的形成。商南民间传统手工针绣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是南北融合图案,它既有南方的清秀雅致,又包含着北方的粗犷线条,以丹江针绣为代表的商南传统手工针绣是本土民风民俗的极佳标本。聪慧的商南人民在传承、发展传统手工刺绣的基础上,汇聚各个刺绣流派,结合生产生活实践中迸发出的独特灵感,取长补短,创新发展,促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丹江针绣品牌。这一品牌的形成是传承发展与创新创造的结果,也是传统绣技与现代绣技完美结合的最佳体现。由于商南古代地处“秦头楚尾”,南北文化相互交融,东西文明在此交汇,因此“秦风楚韵”在丹江针绣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商南农村,每当农闲时节,妇女三五成群,人手一个针线篮(或箩或筐或小簸箕)。对盛装针线工具的选用就可以看出针绣水平的高低,针线篮有竹制、藤编的,也有用土漆漆过、染色染过的;篮子编织工艺也是五花八门,有粗编、有细编。所有篮子和穿着各色服装、各个年龄段的绣女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
  丹江针绣绣制的主要步骤有:一是选底,多选用手工纳制的鞋垫、鞋面、肚兜,也有专门的绣布,把要绣的图案用细树枝沾土染色茗黄勾出图形;二是挑线,把要绣的图案所需的各类颜色绣线整理齐全,按照颜色比例挽成线把或缠在木制线板上;三是绣图,在勾底图形上用各色针线按心里想象的图形绣出来的过程,也是针绣工艺水平的最终展现;四是修整,把完工绣品去毛边,修去多余线头,放在床垫底层铺展压至平展方为成品。
  丹江针绣这一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反映了商南本土农家妇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审美追求。随着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电视罩、电风扇罩、茶具罩上也被绣上莲花、牡丹、动物等象征富贵吉祥的针绣图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法结合,彰显“丹江针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文化魅力。丹江针绣是商南重要的民间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10年被商洛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已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纱刺绣在商南的发展。1984年由袁仙阁引进了纳纱刺绣技术,开始在商南小范围发展。纳纱刺绣的发展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县上有关部门通过对北京、天津、陕西等刺绣厂家的考察,并走访国家外贸进出口公司等单位,掌握了国际市场行情和工艺美术生产形势,决定在商南农村广泛发展纳纱刺绣。县委、县政府于1985年4月专门从北京聘请刺绣技师,来商南举办了第一期有35人参加的刺绣技术培训班。此后定期举办农村绣工培训班,带动了农村纳纱刺绣的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千家万户的脱贫致富产业。县政府专门组建了刺绣产业龙头企业——商南县亚通刺绣公司,全程负责组织发展生产、技术培训、提供材料、收购绣品、联络外销等。那个时期,在商南广大农村,数以万计的绣花女飞针走线,绣出精美的工艺品,全部出口国外,赚取了不少外汇。在发展纳纱刺绣的同时,县政府还同步发展了挑绣、补绣、机绣和手绣等,商南刺绣打造出了知名品牌,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金、银、铜奖,商南绣品出口时海关全部免检。
  商南纳纱刺绣是学习国际纳纱刺绣工艺精制而成的高级工艺美术名绣,绣品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在刺绣技巧上,具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等特点。绣出的景物自然逼真,形式自由,疏密相间,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富有浓郁的自然气息;绣出的花卉格外别致,花环、花束、花弧、花带及绿叶紧紧陪衬着主花,色彩协调、清新、雅致,既有现代画派的特点,也有唐代艺术的色彩。纳纱刺绣的绣技取材于风景人物、花鸟或欧洲名画,在构图、设色、透视、明暗关系处理上近似西方油画,相当规范,画面和谐统一,富丽辉煌,为绣中精品。商南纳纱刺绣是针绣之中的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农村广大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纳纱刺绣不仅是一种高级欣赏品,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能美化家庭环境,加生活情趣,如在沙发、椅子上铺上纳纱刺绣靠垫,就显得十分美观别致;窗帘上饰以素淡的刺绣,会变得格外雅致;在一般家庭中,五斗桌、写字台、床头柜的玻璃台下原来用的编织衬料已被纳纱刺绣衬料所取代;在婚配的鸳鸯枕套四边,镶绣金皮、银丝、小花,紧紧围绕中心,丰丰盈盈,给人们以精神爽朗和喜气洋洋的感觉。尤其是大家闺秀穿的连衣裙,图案设计匀称,主花、角花交相辉映,衬托着女性身体的线条美。
  绒绣在商南的发展壮大。商南绒绣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它是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使用彩色羊毛绒线或彩色棉绒、丝光花线手工绣制的一种工艺品,民国初年通过商南本土绒绣艺术家的吸收、改进和创新,将绒绣与当地优秀的刺绣传统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商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经过一代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和改进保护,浪漫而又多元地表现出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人文风情。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绒绣在商南农村普遍发展,并成为一项脱贫致富的产业。1994年,商南绒绣传承人胡金花等人成立商南县益华绒绣厂,成规模地发展绒绣产业,2003年又改制成为商洛市益华绒绣工艺品公司,把商南农村千家万户的绒绣组织起来,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绣品、统一组织货源外销,成为商南绒绣产业的龙头企业。她们把传统刺绣与绒绣相融合,结合生产生活实践中迸发出的灵感,渗透新的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在2007—2012年间共申请外观设计专利32件,获得专利授权26件,公司加工的所有绣品全部出口中东国家,具有外观保护价值;2009年申报的《特种手工针绣嵌花装饰毯(绒绣)的研究与文化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商洛市政府评为商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6月被确认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同年9月又被评为陕西省职工优秀发明创新成果银奖。2013年10月,她们合作发明的《一种针绣嵌花的针织方法》被评为商洛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22年,商南绒绣被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南绒绣品牌工艺品主要是绣花,用不同色彩的纯羊毛线对照设计图纸和线卡,按照规定的针法在纯棉网眼布上绣制成为成品的过程。绣花基本工具有绒绣花架子、绒绣网布、绒绣针、绒绣羊毛线。绒绣插底操作步骤有上纱、穿针、起头、标记、压头、绣制,绣花基本针法是放样、染色配线、刺绣。绒绣的主要特点是针法灵活,绣工细致,色泽典雅,图案秀丽,风格豪放。当地民众用绒绣技艺制作挂画、地毯、手袋以及沙发、椅凳的靠垫等装饰品和日用品,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是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绣品浑厚庄重,色彩绚丽浓郁、层次清晰、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将室内装饰得富丽典雅,被誉为“东方油画”,已出口到埃及、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
  绒绣项目的出现,改变了商南农村经济来源单一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将农村闲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营造出良好的乡村经济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面貌。在商南,早就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一根针、一条线,不用机器不用电;提得起、放得下,农忙农闲都能干;不摊本钱没风险,坐在家里把钱赚。”20年前,桑树村绣工殷海珍一天绣16000针,能挣40多元钱,这就是加工绒绣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绒绣被认定为非遗文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绒绣的发展,将绒绣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一系列绒绣文化,形成绒绣产业化,扩大其影响力。如5A级景区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就有专门的绒绣展厅,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绒绣文化讲解与绒绣工艺品,让其感受到绒绣的魅力,增加绒绣产品的销量,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刺绣在商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由于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刺绣(针绣)与纳纱刺绣、绒绣、十字绣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普及,助推了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商南刺绣的材料及针法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线把人的精神和智慧添加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商南刺绣的材料主要是绣线和绣布,各种丝线、棉线是常用的绣线,在绣制中为增强画面效果,也经常使用一些特殊质地的绣线。绣布即刺绣布料,一般为棉制品和丝质品,有时也用一些特殊面料。刺绣工具主要有绣针、剪刀、顶针和绣花绷子,绣针和绣花绷子分不同型号,绣花绷子有竹制的、木制的和塑料制的不同种类,大小也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经过聪明智慧的商南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商南刺绣的针法与绣法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变化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直针绣、盘针绣、套针绣、擞和针绣、抢针绣、平针绣、散错针绣、编绣、饶绣、施针绣、辅助针绣、变体绣等种类。不同针法和绣法会绣出不同的工艺品,绣品用途也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