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茶香
文章字数:1458
春天是骚动的季节,秦岭里的阳光还没站稳脚跟,茶树便沉不住气似的万头攒动。那一叶叶嫩芽,如出水芙蓉般水灵,又似轻歌曼舞的女子,在春光闪耀中拨动着春天的狂热。
作为茶树在中国生长的最北区域,早在汉朝时期,陕南就成为中国七大茶区之一,贡茶历史更是上千年。虽然同在北纬30度附近,但秦岭的茶却在不同的地域活出了各自的个性。宁强雀舌形似雀舌,汤色绿亮;紫阳毛尖绿芽尖尖,汤色清澈鲜艳;午子仙毫叶形细匀,茶汤甘洌可口……还有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平利富硒、商南泉茗等。它们用自己的味觉,诱惑、勾引着秦人成为盟友,在秦巴山地扩展着自己的天地。
我曾在汉中的镇巴县造访过茶山。那是一条只能走过双脚的山路,蜿蜒得就像一条蠕动的蚯蚓。路的一边是灌木丛生的陡峭山林,一边是不太规整的梯田,而茶园就在云雾缭绕的半山上。我们是迎着朝阳上山的,路程还没走到一半就已经气喘吁吁,仰头看去,山上的茶园里已人影绰绰。在朋友的鼓励与搀扶下,我终于坚持到了半山腰的茶园,此时我才看清,茶园里采茶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孩。只见他们一脚斜撑着身子,双手欢快得像小兔子在茶树上东跳西蹿。随着双手娴熟地舞动,一枚一枚嫩芽便被请进挂在腰间的竹篼。
茶厂厂长给我们介绍,这些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小孩,他们每逢周末都上山采茶。别看这些孩子年龄小,采起茶来却能顶多半个大人。看着孩子们快捷的手法,我也想一试身手,却不料,不是扯断了茶叶,就是捏碎了叶子,或者带下了茶梗,总不得要领。厂长说,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的。采茶要心地虔诚,用力轻盈。听着厂长的讲解,我似有所悟。看着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我为孩子们早早地理解生活而感动。原来这里的茶香,人更是美。
采茶不易,制茶也不简单。我曾在安康观看传统的手工制茶,那岂是一个辛苦所能表述?
采摘下来的茶叶特别娇气,需要尽快去除水分,否则就会发苦生臭。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新绿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茶簸。那些沾满阳光雨露的嫩芽,或尖细如针,或细绒覆裹,经过日光萎凋或高温炒制后,不仅没了苦涩反添香醇,而且还叶质柔软,便于造型揉捻。
那些打蔫的茶叶,就在茶簸里,被茶农用双手轻揉着。那是一种看似有力却是柔软的揉法,粗糙中见细致。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大多数的茶叶被滚动揉成了卷曲状,也有以布巾包裹茶叶使其成为圆球状,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机来回搓压、团揉,最终形成半球形或球的。有些茶叶还要摇青,将萎凋的茶叶放在竹筛内,先轻后重,来回筛动,让叶片在摩擦碰撞中,气味相投,渐渐氧化。不同的茶摇青的手法不一样,次数也不一样。这一连串的杀青、蕴华、焙香、精化等过程,让茶叶如孩童一般,逐渐成长。由于制茶技术和保存方法不同,又可将秦岭茶分为绿茶、白茶、红茶、青茶等,就如一样的面粉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一样的叶子也可以制出不同的茶,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陕青。
一壶茶,几个茶杯,三五好友围坐石桌前,高谈阔论,这是我坐在商洛金丝峡喝茶的情形。四周层峦叠嶂,只有山风穿林、溪水叮咚和鸟语花香的天籁之声。一杯茶水,万千绿意,小口细品,清香入肺,让人心生禅意。茶中有山,茶里藏河。一壶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抚日托月,如捧着千山万水,胸中便有了世界。
秦岭的茶,从生长,到制作,再经车马旅途,行走万里,与水融合,被人享用。这一漫长的旅程,让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如人世的修炼,跌宕起伏,终归平静。它沟通了天地生命,融合了人与自然,传递出一缕醉人的心香,让舌尖在一杯汤水中品到了秦岭的深邃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