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两代人的茶叶梦
本报通讯员 张玉玲
文章字数:1257
    分拣

  沉稳淡定,从容不迫,浑身散发着一股内敛的气息,这是余毕福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子承父业,用坚守生动诠释工匠精神。
  近日,在山阳县延坪镇白沙村的陕西旭成康瑞有限责任公司,笔者见到余毕福时,他正忙着炭焙今年的春茶。
  “我父亲叫余美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本地茶产业。当时,他起早贪黑带着村民开垦了1000亩茶园。”今年55岁的余毕福是土生土长的延坪人,言语里饱含着自豪。
  提起余美才的名字,枫树村家喻户晓,这位生前曾任多年延坪镇枫树村党支部书记的能人,当时为了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立誓要用5年时间干出个名堂。他头脑敏锐机智,率先发现当地适于茶叶种植的先天优势。他敢闯敢干,带领村民昼夜奋战,开辟出千亩茶园。
  最终,余美才从紫阳县调回茶苗开始种植。茶苗在成长,他和枫树村的希望也在一天天成长。5年后,他从长沙、杭州等地购买了制茶设备,又派人去紫阳、杭州学习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久后,枫树村第一家企业——枫树茶厂诞生了。1994年,茶厂固定资产20万元,年收入25万元;茶园面积2000亩,可采摘面积有500多亩。他们生产的“天竺仙茗”等四个种类的茶叶在省内外打出了牌子 。
  1995年,仅茶叶一项,全村人均收入200元,成了村上的主要致富项目。1996年,只为一方百姓富裕的余美才因病去世。
  作为枫树茶产业第二代继承人,余毕福从小见证了父亲的艰辛和不易。在成长于茶山、听着茶的故事长大的余毕福心里,早早就种下了一粒“种子”,孕育着更大梦想。多年来,他致力于推广茶叶生产技术、发挥着传帮带作用,不断开拓创新,全面带动茶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枫树村茶叶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茶叶2万多公斤,实现产值千万元,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为推动茶产业升级,2019年,枫树村探索引进油茶产业项目,将目光转移到营养价值高、发展潜力好的油茶。目前已新建油茶茶园1000亩,加工厂1个。余毕福介绍,油茶是他率先试种了300亩并带动农户种植700亩,2021年仅马家店、白沙两村就收购油茶籽1万公斤,年产值达50万元。鉴于目前全县绿茶市场日渐饱和的现状,今年他打算引进白茶。
  “我们将争取各方资金完成茶园科管及灌溉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力度,发展上下游产业,将茶园做强、做精、做优,力争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余毕福笑着说,“虽然目前进一步推动枫树茶产业升级有一定困难,但传承发展父辈祖业的信念始终不变,相信不久的将来,枫树茶产业的发展和辐射作用会进入一个新层面。”
  “我对茶产业的传承始终充满希望。我要将父亲的基业发扬光大,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品牌。”余毕福认为,公司想长久经营下去,品种必须不断更新,质量必须不断提升,价位也必须得到认可。
  除了线下实体店销售,余毕福也在推广线上销售。目前,枫树茶已在全市新建直营店9家,产品入驻中国兴农网、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等。
  余毕福说,除了种、产、销一体化,他还尝试通过市场活茶、科技强茶、文化兴茶等方式,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提升枫树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走出一条品牌化发展之路,让更多人领略、体会到山阳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