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养蜂酿造甜蜜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刘桃李
文章字数:1258

    △查看蜂箱

    ◁讲解养蜂注意事项▽装箱


  “开始来这儿养蜂时,每天都被蜇,现在都习惯了。工蜂寿命一般两三个月,蜂王寿命可达两三年。油菜花蜜容易结晶,槐花蜜是水白色……”4月6日,在商州区大荆镇乾佑村的中华蜂养殖基地,养蜂人赵宏又到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她一边观察蜜蜂的采蜜情况,一边打开话匣子。
  这个依坡而建的中华蜂养殖基地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数百个方形木箱。“嗡嗡”的蜜蜂飞进飞出,徜徉在周边盛放的繁花间,吮吸着春天给予的美食。与辛勤的蜜蜂为伴,像赵宏一样的务工群众正有序进行分蜂、包装、运输等工作,在基地里忙碌着一份“甜蜜”的事业。
  “我50多岁了,外出务工不方便,多亏有了这个基地,给我带来了一年2万多元的收入。”赵宏擦着汗珠说。
  乾佑村位于大荆镇政府西两公里处,村子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有油菜、槐树以及各类中药材等花期长、种类丰富的蜜源。近年来,村上依托资源禀赋,通过流转土地、安置蜂箱、修产业路、建厂房等,一步一步发展起了中华蜂养殖产业,但由于前期养殖技术经验匮乏等,导致基地中华蜂数量曾锐减至不足100箱。
  “我们之前都没养过蜂,开始来基地时遇到问题也看不出来,吃了很大亏。”赵宏惋惜地说。
  基地遇到了蜂蜜产量低、蜂群繁殖发展慢等“瓶颈”,受损严重。作为商洛市城区河道与灌区管理站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林治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查询资料,积极转变思路,与“四支队伍”商讨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大家一起赴沙河子、刘湾等地观摩学习。
  最终结合村情实际,乾佑村选择向沙河子镇石窑子村养蜂专业户张亚锋学习相关养蜂知识,并多次邀请其来村现场指导,改变以往落后的繁育、养殖、酿蜜等技术,成功培育了赵宏等中华蜂养殖“土专家”,为基地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在村上养蜂场干了2年多,见证了养蜂场的发展壮大。经过学习和摸索,我成为养蜂场的半个‘土专家’。”赵宏一边忙着分蜂,一边说。
  在基地蜂农忙碌时,镇上干部也趁着雨过天晴,带着有意向发展中华蜂养殖的村干部来乾佑村了解养蜂产业相关情况。
  “现在正值花期,我们全力做好养蜂基地的管理,确保蜜蜂能够活跃地采蜜。”乾佑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民指着蜂箱里的蜜蜂,认真地向前来取经学习的油房村干部介绍。
  如今,乾佑村持续按照“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带动、产业拉动等方式,已发展中华蜂600多箱,年产蜂蜜2000多公斤,实现了村集
  体经济和群众务工双增收。
  为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乾佑村坚持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持续用力,于今年1月申请注册了“槐桂”蜂蜜品牌,通过了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村上还主动对接周边市场,采取“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销售思路,积极邀请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观养殖基地、动员在外人员推介当地产品等一系列举措,助推蜂蜜销量增长。
  “由于受到之前疫情影响,我们养蜂基地还有500多公斤蜂蜜待出售。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使部分滞销的蜂蜜早日售出。同时,持续加强基地管理,提升蜂蜜产量和质量,让养蜂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王喜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