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富山村
文章字数:3486
村民在茶园采茶
南京市高淳区援商技术人员、高级制茶师卜维梁现场教授制茶技艺。 (本报记者 方 立 摄)
村民采摘的鲜茶
中台村茶园
4月13日一大早,范培勇又带人上山采茶了。只见他用拇指和食指快速地将一片片嫩黄的芽叶摘下来放进竹篓,并不时抬头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葱郁茶园,脸上挂满笑容。
“谁说柞水种不成茶,我们种出来了,这已经是第二年采摘了!”范培勇高兴地说,现在茶园面积达到2390亩了。
4年过去了,柞水茶叶引种成功,把茶叶种植向北推进了近100公里,实现了南茶北移的新突破。
破解四道难题
范培勇是杏坪镇中台村人。2018年以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看到村上没有像样的主导产业,心里着急,一直在寻找。
当看到村里大部分人都搬到了云蒙山下,空出来了好多山地时,范培勇来了主意——种茶。
第一道难题:大家反对,认为柞水种不成茶。
与柞水接壤的山阳、镇安有茶园,但柞水没有,不是没人试过。早在2012年,同镇的天堂村村民就尝试过规模种植茶树,其他乡镇也有人不断尝试,但由于柞水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茶苗难以过冬,始终没成功。
但看到村里零星的茶树,范培勇没有放弃。2018年11月,范培勇在浙江茶园学习后,坚定了种茶的决心,于是他引进12万株龙井43茶苗,试种了60亩。当年,由于冬寒、冬旱和来年春旱,加上技术管理不成熟,第一批茶苗成活率仅为60%。
当时,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也在柞水寻找合适地方准备发展茶产业,看到中台村村干部的积极性后,挂职干部赵福荣就在茶山上住了下来。
2019年,范培勇、赵福荣在中台村张氏沟、石家山两地开辟茶叶种植示范园。几年来,他们起早贪黑,精心管护,先后试种了10多种茶树,最终找到耐寒耐旱的龙井43、白叶一号、金萱、安吉白茶等4个品种,茶园渐成规模。
第二道难题:缺水。由于山高路远,茶园灌溉成了大问题。
范培勇、赵福荣和其他村干部跑遍全村及周边沟峪,一个多月才找到山间的一条小溪。可引水上山需要钱,赵福荣积极争取,找到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协调,拿到了帮扶资金。后来,考虑到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他们又在山脚下打了两口机井,请专家设计了一套浇灌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
现在走到茶园,随处都能看见铺设的管道以及滴灌、喷灌设施。
“光引水,就花了160多万元。”范培勇感慨地说。
第三道难题:茶苗过冬。
现在的茶园看着郁郁葱葱,但它是艰辛付出铸就的。
到了栽茶苗的时候,村上从南京拉来茶苗,赵福荣以及从南京来的茶叶专家每天守在山上,手把手给范培勇和村民教技术。
“这山上条件艰苦,但专家硬是住了三四个月,等我们掌握了栽植、施肥、修剪等每一道工序后,专家才离开。”范培勇说。
为了确保茶苗过冬,赵福荣和南京的茶叶专家借鉴东部地区茶叶种植新理念,把秋栽改为春栽,充分利用夏秋生长争取茶苗壮苗过冬。
冬季来临,南京的专家又来了,在他们指导下,茶农给茶苗覆盖上保温棚,就这样,令人担心“茶树会被冻死”的现象没有发生,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近几年,中台村还研究出了将枯草覆盖到茶苗上,或是将废弃的木耳菌包打碎了覆盖在茶苗上,有效保证了茶苗安全过冬。
第四道难题:制茶技术
2022年春天,茶园迎来了第一次采摘。
看着嫩黄的芽叶,大家高兴极了,但由于疫情影响,制茶时约好的南京专家却过不来,周边县里的制茶师傅也来不了。
范培勇只能自己上手,南京专家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结果一连三天都失败了,浪费了近100公斤的鲜叶。
“当时,我心里都在滴血呀!”回想起来,范培勇仍心疼不已。
今年春天,中台村茶园4人早早就到南京学习制茶工艺,还请来了高级制茶师卜维梁住在茶山上现场指导。千里援建茶园中台村引种茶苗成功,实现了柞水茶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是苏陕协作结出的硕果。
苏陕协作,选准项目是核心。早在2018年,在南京市高淳区的支持下,经过邀请专家论证,实际考察、土质化验,确立了中台村发展茶叶产业的目标。
2019年,由高淳区提供茶苗,在该村张氏沟栽植茶苗20多亩进行试验性种植。经过两年精心管理,大多数茶苗长势良好,经过多次尝试制茶,制出来的茶叶茶味香浓,受到专家称赞。
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是关键,驻柞水工作组整合高淳区7个镇(街道)24个集体经济强村结对帮扶资金210万元,采取“1+24”飞地建园模式,连续3年将630万元资金集中投入中台村茶园项目。4年来,茶园建设被列为苏陕协作重点支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有效保障了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为茶园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茶园灌溉设施等难题。
茶叶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高淳区驻杏坪镇工作组积极引导中台村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人才培养输送机制,与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建立友好协作关系,特聘南京挂职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福荣定期、定点授课讲解,指导帮助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计划,成立柞水倍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成功创建“终南皓月”品牌;聘请南京市高淳区青山茶场党委委员、高级制茶师卜维梁传授制茶工艺。2022年,云蒙山茶厂产茶叶500多公斤,收入40多万元。
2022年6月,借助苏陕协作平台,中台村与高淳区和平村建立“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协作关系。作为江苏省茶叶学会负责人,王润贤带领江苏专家团队一到柞水就深入田间地头,先后考察了杏坪镇云蒙山茶园、柴庄茶园,对早期茶园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实地查看茶园土壤、基础设施建设、茶苗长势等情况,详细询问茶苗施肥、除草、管理等情况,为中台村茶叶产业发展“把脉”,为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春季,在高淳区驻柞水县杏坪镇挂职副镇长李玉涛的牵线下,中台村4人到南京学习制茶工艺,掌握了制茶的关键技术。目前,茶厂制茶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技术认定。
在苏陕协作平台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下,目前,中台村在石家山、张氏沟、吴家湾、左家坡、八台坡等5个片区示范种植了7个优质茶树品种2390多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70平方米,修建产业路3.6公里。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台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级高山有机茶园认证,进一步加强茶园科管,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拓宽茶叶销路。”李玉涛说。
荒山变成青山
中台村是柞水县信访局帮扶的重点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经过4年的精心培育,中台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已增长到2390亩。
在和暖的春风中,阵阵茶香沁润心头,连片的白茶、龙井、金萱等茶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已经采了十几天春茶,每天挣100元,采到4月底,估计能挣3000多元钱!”中台村村民熊晓琴穿梭在茶园里,片片青翠的嫩芽随着她娴熟的动作,轻快地落入茶篓,不一会儿,竹篓里就铺满了新采的嫩芽。
茶园里,成片的茶树吐露嫩绿新芽,随处可见采茶人忙碌的身影。
范培勇介绍,为尽快采摘优质嫩芽,从3月28日开始,村上组织附近村民50多人采摘。在家门口务工,村民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从开采茶叶到4月11日的10多天时间里,预计发放茶农工资10多万元。
村民范耀伟是众多采茶工中的一员,除了在茶园务工拿工资,土地流转的租金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家里18亩地都流转给村上了,每年有几千元的租金,再加上我和老伴在茶园务工的工资,比往年种粮食挣得多多了!”
“现在茶园基地中有1100多亩地是流转土地,茶园建设之初,村民们不太愿意出租自己的地,害怕我们赔钱出不起土地租金。”范培勇回忆说,“现在好了,茶园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也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都主动把土地流转给我们。村里年龄大、要照顾家庭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居多,在茶园务工除了采摘茶叶之外,还有浇水、施肥、除草、修枝等,每年可以在基地务工5个月左右,能挣4000元以上,最多的能挣1万多元。”
茶叶在中台村落地生根,不仅填补了柞水无茶的历史空白,更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通过“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台
村将156户495人联结到茶产业链上,带动了周边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收入实现了翻番,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增加了收入。2022年,中台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成为杏坪镇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
“这两年在茶园务工挣了点钱,我翻修了院墙门头。居住环境变好了,每天的心情都是畅快的。”村民范显成高兴地说,近几年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本闲置在家的劳动力都主动来茶园干起了活,生活有了新盼头。
如今的中台村,村道平坦宽阔,道路两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用上了净水器,还通了网络。随着茶园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更强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京市高淳区援商技术人员、高级制茶师卜维梁现场教授制茶技艺。 (本报记者 方 立 摄)
村民采摘的鲜茶
中台村茶园
4月13日一大早,范培勇又带人上山采茶了。只见他用拇指和食指快速地将一片片嫩黄的芽叶摘下来放进竹篓,并不时抬头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葱郁茶园,脸上挂满笑容。
“谁说柞水种不成茶,我们种出来了,这已经是第二年采摘了!”范培勇高兴地说,现在茶园面积达到2390亩了。
4年过去了,柞水茶叶引种成功,把茶叶种植向北推进了近100公里,实现了南茶北移的新突破。
破解四道难题
范培勇是杏坪镇中台村人。2018年以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看到村上没有像样的主导产业,心里着急,一直在寻找。
当看到村里大部分人都搬到了云蒙山下,空出来了好多山地时,范培勇来了主意——种茶。
第一道难题:大家反对,认为柞水种不成茶。
与柞水接壤的山阳、镇安有茶园,但柞水没有,不是没人试过。早在2012年,同镇的天堂村村民就尝试过规模种植茶树,其他乡镇也有人不断尝试,但由于柞水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茶苗难以过冬,始终没成功。
但看到村里零星的茶树,范培勇没有放弃。2018年11月,范培勇在浙江茶园学习后,坚定了种茶的决心,于是他引进12万株龙井43茶苗,试种了60亩。当年,由于冬寒、冬旱和来年春旱,加上技术管理不成熟,第一批茶苗成活率仅为60%。
当时,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也在柞水寻找合适地方准备发展茶产业,看到中台村村干部的积极性后,挂职干部赵福荣就在茶山上住了下来。
2019年,范培勇、赵福荣在中台村张氏沟、石家山两地开辟茶叶种植示范园。几年来,他们起早贪黑,精心管护,先后试种了10多种茶树,最终找到耐寒耐旱的龙井43、白叶一号、金萱、安吉白茶等4个品种,茶园渐成规模。
第二道难题:缺水。由于山高路远,茶园灌溉成了大问题。
范培勇、赵福荣和其他村干部跑遍全村及周边沟峪,一个多月才找到山间的一条小溪。可引水上山需要钱,赵福荣积极争取,找到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协调,拿到了帮扶资金。后来,考虑到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他们又在山脚下打了两口机井,请专家设计了一套浇灌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
现在走到茶园,随处都能看见铺设的管道以及滴灌、喷灌设施。
“光引水,就花了160多万元。”范培勇感慨地说。
第三道难题:茶苗过冬。
现在的茶园看着郁郁葱葱,但它是艰辛付出铸就的。
到了栽茶苗的时候,村上从南京拉来茶苗,赵福荣以及从南京来的茶叶专家每天守在山上,手把手给范培勇和村民教技术。
“这山上条件艰苦,但专家硬是住了三四个月,等我们掌握了栽植、施肥、修剪等每一道工序后,专家才离开。”范培勇说。
为了确保茶苗过冬,赵福荣和南京的茶叶专家借鉴东部地区茶叶种植新理念,把秋栽改为春栽,充分利用夏秋生长争取茶苗壮苗过冬。
冬季来临,南京的专家又来了,在他们指导下,茶农给茶苗覆盖上保温棚,就这样,令人担心“茶树会被冻死”的现象没有发生,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近几年,中台村还研究出了将枯草覆盖到茶苗上,或是将废弃的木耳菌包打碎了覆盖在茶苗上,有效保证了茶苗安全过冬。
第四道难题:制茶技术
2022年春天,茶园迎来了第一次采摘。
看着嫩黄的芽叶,大家高兴极了,但由于疫情影响,制茶时约好的南京专家却过不来,周边县里的制茶师傅也来不了。
范培勇只能自己上手,南京专家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结果一连三天都失败了,浪费了近100公斤的鲜叶。
“当时,我心里都在滴血呀!”回想起来,范培勇仍心疼不已。
今年春天,中台村茶园4人早早就到南京学习制茶工艺,还请来了高级制茶师卜维梁住在茶山上现场指导。千里援建茶园中台村引种茶苗成功,实现了柞水茶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是苏陕协作结出的硕果。
苏陕协作,选准项目是核心。早在2018年,在南京市高淳区的支持下,经过邀请专家论证,实际考察、土质化验,确立了中台村发展茶叶产业的目标。
2019年,由高淳区提供茶苗,在该村张氏沟栽植茶苗20多亩进行试验性种植。经过两年精心管理,大多数茶苗长势良好,经过多次尝试制茶,制出来的茶叶茶味香浓,受到专家称赞。
村集体发展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是关键,驻柞水工作组整合高淳区7个镇(街道)24个集体经济强村结对帮扶资金210万元,采取“1+24”飞地建园模式,连续3年将630万元资金集中投入中台村茶园项目。4年来,茶园建设被列为苏陕协作重点支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有效保障了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为茶园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茶园灌溉设施等难题。
茶叶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高淳区驻杏坪镇工作组积极引导中台村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人才培养输送机制,与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建立友好协作关系,特聘南京挂职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福荣定期、定点授课讲解,指导帮助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计划,成立柞水倍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成功创建“终南皓月”品牌;聘请南京市高淳区青山茶场党委委员、高级制茶师卜维梁传授制茶工艺。2022年,云蒙山茶厂产茶叶500多公斤,收入40多万元。
2022年6月,借助苏陕协作平台,中台村与高淳区和平村建立“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协作关系。作为江苏省茶叶学会负责人,王润贤带领江苏专家团队一到柞水就深入田间地头,先后考察了杏坪镇云蒙山茶园、柴庄茶园,对早期茶园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实地查看茶园土壤、基础设施建设、茶苗长势等情况,详细询问茶苗施肥、除草、管理等情况,为中台村茶叶产业发展“把脉”,为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春季,在高淳区驻柞水县杏坪镇挂职副镇长李玉涛的牵线下,中台村4人到南京学习制茶工艺,掌握了制茶的关键技术。目前,茶厂制茶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技术认定。
在苏陕协作平台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下,目前,中台村在石家山、张氏沟、吴家湾、左家坡、八台坡等5个片区示范种植了7个优质茶树品种2390多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70平方米,修建产业路3.6公里。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台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级高山有机茶园认证,进一步加强茶园科管,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拓宽茶叶销路。”李玉涛说。
荒山变成青山
中台村是柞水县信访局帮扶的重点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经过4年的精心培育,中台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已增长到2390亩。
在和暖的春风中,阵阵茶香沁润心头,连片的白茶、龙井、金萱等茶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已经采了十几天春茶,每天挣100元,采到4月底,估计能挣3000多元钱!”中台村村民熊晓琴穿梭在茶园里,片片青翠的嫩芽随着她娴熟的动作,轻快地落入茶篓,不一会儿,竹篓里就铺满了新采的嫩芽。
茶园里,成片的茶树吐露嫩绿新芽,随处可见采茶人忙碌的身影。
范培勇介绍,为尽快采摘优质嫩芽,从3月28日开始,村上组织附近村民50多人采摘。在家门口务工,村民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从开采茶叶到4月11日的10多天时间里,预计发放茶农工资10多万元。
村民范耀伟是众多采茶工中的一员,除了在茶园务工拿工资,土地流转的租金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家里18亩地都流转给村上了,每年有几千元的租金,再加上我和老伴在茶园务工的工资,比往年种粮食挣得多多了!”
“现在茶园基地中有1100多亩地是流转土地,茶园建设之初,村民们不太愿意出租自己的地,害怕我们赔钱出不起土地租金。”范培勇回忆说,“现在好了,茶园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也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都主动把土地流转给我们。村里年龄大、要照顾家庭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居多,在茶园务工除了采摘茶叶之外,还有浇水、施肥、除草、修枝等,每年可以在基地务工5个月左右,能挣4000元以上,最多的能挣1万多元。”
茶叶在中台村落地生根,不仅填补了柞水无茶的历史空白,更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通过“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台
村将156户495人联结到茶产业链上,带动了周边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收入实现了翻番,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增加了收入。2022年,中台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成为杏坪镇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
“这两年在茶园务工挣了点钱,我翻修了院墙门头。居住环境变好了,每天的心情都是畅快的。”村民范显成高兴地说,近几年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本闲置在家的劳动力都主动来茶园干起了活,生活有了新盼头。
如今的中台村,村道平坦宽阔,道路两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用上了净水器,还通了网络。随着茶园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更强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