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把职业当作一种信仰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526
  4月24日上午10时左右,一名50多岁的妇女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市中医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刘章峰,“刘大夫,你帮我看看,我这是咋了?坐着还好,站起来就头晕、恶心,脚踩下去轻飘飘的。”患者焦急地问。
  “这种症状出现多久了?腿困不困?有没有贫血或者呕吐这些情况?”刘章峰蹲下身子,边问边拿叩击锤轻轻敲打患者的膝盖。
  据了解,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救治的主要是患有神经重症、脑出血、脑梗死、头痛、眩晕、帕金森、癫痫、失眠等病症的患者,年接诊量5000多人。经详细了解,刘章峰初步判断患者出现眩晕的最大可能是深感觉障碍或前庭功能障碍,嘱咐其通过眼震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查进一步确诊病因。
  门诊室外排起了小长龙。送走这名患者,刘章峰来不及喝口水,又开始了下一个接诊。
  午饭时间,刘章峰和往常一样,叫了份盒饭随便对付一下。作为神经内科的“明星医生”,找刘章峰看病的人格外多,“经常睡到半夜被一个急诊电话惊醒,一抢救就是一夜。”有一次,刘章峰和同是医生的妻子半夜都被叫走,丢下熟睡中的2岁孩子在家,等返回时,孩子孤零零坐在床上哭得撕心裂肺,那场景至今让他感到揪心。
  每天早出晚归,像陀螺一样旋转,刘章峰却乐此不疲。据他回忆,母亲年轻时身体不好,成天看医生,他因此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某种亲切感。后来,他考上了延安大学临床医学系,也成了一名医生。
  由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神经系统又是人体最精细、最复杂的系统,刘章峰选择将神经内科作为主攻方向。“想成为一名好的内科医生,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身体各个器官和神经的关联性,这就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外出培训时,刘章峰听说了耳石症复位法,他在临床上也遇到了因患耳石症导致眩晕的情况,正急于寻找解决办法,便搜集了大量资料自学,在商洛率先开展眩晕的规范化综合诊治。一次,一个被眩晕折磨得几近崩溃的病人找到刘章峰,“病人出现眩晕后,一直当颈椎病治疗却不见好。”经检查,刘章峰运用耳石症复位法给病人转了几下,几分钟就治好了困扰他数月的病症。
  刘章峰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上也大胆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接诊过一个因慢性硬膜下血肿引起偏瘫的70岁老人,“8时动完手术,10时老人的手就能抬起来了。”刘章峰说,面对此类情况,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做开颅手术,但相对来讲创伤大且花费高。在综合研判后,他们采用了最利于病人的治疗方式。
  类似的病例不在少数。一次,有个92岁的老人因颅内血肿造成昏迷,在宁夏某医院救治时,因其年龄太大,医生不敢轻易动手术。几经辗转,家属把老人送回了商洛,“当时,老人还处于晕迷状态,而我也只有70%的手术把握,但情况紧急,容不得犹豫。”幸运的是,手术十分成功,老人在术后3天就苏醒了,一周后能下床行走,堪称生命奇迹。
  很多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与刘章峰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有病人每年端午都会送来一盆刚出锅冒着热气的粽子,这一送就是10年;黑龙口镇有一个教师,每次来城里都要给刘章峰捎上几块豆腐,雷打不动。刘章峰动容地说。
  然而,当看到病人因错过救治时间失去宝贵的生命,刘章峰曾流过眼泪,也曾彷徨无助。直到岁月的积淀让他真正读懂了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他有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些特殊病人的情况:林涧村母女俩,女儿患有尿毒症,母亲患有脑梗、伴随眩晕,家庭十分困难;三岔河镇一家三口烤炭火取暖,吸入过量一氧化碳,母亲中毒去世,父亲重度致残……“等以后有机会了,我想争取一些资金,每年去看望一下这些困难人群。人一生总要做一些事,不图名不图利,只为信仰二字。”
  “杏林典范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救死扶伤”“对病人春天般温馨 对工作盛夏般热烈”……神经内二科住院部的墙上,几十面烫金的锦旗一字排开,成为病房外一道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