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达仁镇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本报通讯员 邹大鹏
文章字数:1044

  “刨除给采茶工的手工费,今天一天就挣了近1000元,发展产业还是很有‘钱’途嘞!”镇安县达仁镇农光村脱贫户彭尚全心里乐开了花。
  近年来,镇安县达仁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颜值”“价值”两手抓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地处秦岭腹地的镇安县达仁镇,层峦叠嶂、碧波蜿蜒,境内盛产茶叶、蚕茧、板栗、魔芋等农副产品和杜仲、猪苓、白及等野生中药材,森林覆盖率高达87%,是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
  “守住绿色底线,才能谈绿色发展。”镇安县达仁镇党委书记马泽博说,“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以前老想着开荒多种地,现在是尽可能地给蜜蜂创造一个生态自然的采蜜状态。”双河村马玉祥养了80箱蜂,原生态蜂蜜不仅能卖得上好价钱,还有利于生态保护。
  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背后,是镇安县达仁镇在绿水青山保值增值上的努力。镇安县达仁镇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监管等措施,实现产业化、生态化双向转变,守住了绿色发展底线,让秦岭美景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在镇安县达仁镇丽光村,一排排别具风格的农家小院格外吸睛,飞檐翘角的凉亭坐落在池塘边,在火红灯笼的映衬下,鱼儿自由欢畅地游来游去,村庄处处呈现着业兴人和的新气象。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环境却变得更美了。”丽光村五组阮飞经营着一个休闲农家小院,借着周围秀美的自然风光,他端起了“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
  镇安县达仁镇深入推进产业强镇工程,逐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川道蚕桑坡间栗茶”的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茶叶、蚕桑产业已成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达仁镇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经济发展的含“绿”量、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更加充足。
  达仁镇枫坪村章晋礼有桑园基地15亩,并在村内建设了小蚕共育室,年可共育小蚕300多张。“我这里一年可以联带农户20多户,农户通过在小蚕共育室务工、协助科管桑园,每年人均可增收4000多元。”章晋礼说。
  达仁镇按照“政府引导、主体带动、互助帮扶、共同受益”的思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三种模式,通过自主经营、产业托管和入股合营等三个增收渠道,将群众牢牢捆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群众增收有项目、致富有门路。
  目前,达仁镇已流转土地1005亩,签订入股协议928户,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7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24个,联带群众1255户4389人,产业强镇更具影响力,群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