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承压调结构 蓄力再发展
本报通讯员 益晓云 唐 琰
文章字数:1959
  今年以来,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以培育“3+N”产业集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季度工业经济承压运行。
   承压运行
  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61.53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回落9.7%,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制造业下降明显,采矿业同比下降5.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
  三大支柱产业“两降一升”,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其中,现代材料同比下降4%,现代医药同比下降8.4%,绿色食品增长11.6%。
  半数以上行业运行良好,31个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好。
  57种产品中有32种产品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中成药0.85万吨,同比增长4.5%;水泥83.2万吨,同比增长16.1%;精锌5.1万吨,同比增长10.6%。
   转化率低
  据分析,一季度全市重点企业增长乏力。从全市监测的50户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看,产值同比增长的31个,同比下降的19个,与去年同期比,产值减少24.43亿元。当月产值下降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商州的比亚迪,洛南的鑫元科工贸、环亚源,山阳的金川封幸,柞水的金正矿业、大西沟矿业。
  依托资源禀赋,我市的矿产类企业数量比较多,是工业的支柱行业,但是一季度产值收缩。全市与“矿”有关的规上工业企业137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40.5%。一季度全市矿山类企业产值同比下降了10.2%,洛南环亚源、鑫元科工贸,大西沟铁矿等企业下降明显。
  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影响较大:一是产量增速与产值增速不同步,如由于锌、硫酸市场价格分别下跌28.1%、86.6%,陕西锌业的锌产量同比增长10.6%,但是产值同比增长仅2.6%;硫酸产量同比增长8.8%,产值下降7%。水泥价格下降11.8%,导致镇安的尧柏秀山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9.8%,但是产值同比下降2.9%。二是价格下跌导致企业减产,如黄金价格下跌,洛南鑫元科工贸产量下降93.4%,山阳纵横矿业产量下降41.1%。三是价格下跌导致企业销售不畅,山阳的天之润中药饮片价格下跌,今年的产销率77.9%,比去年同期下降8.4个百分点;商南的众合森工纤维板价格下降,今年的产销率73.5%,比去年同期下降34.5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工业投资不足,转化率低。2022年工业投资与技改投资均呈不同程度收紧,工业投资同比增速从2022年2月的34.6%降至2023年3月的-3.3%,技改投资增速也逐月回落。
  由于部分按计划指标生产企业年产量相对固定,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是对产值和增加值的核算影响较大。例如,商洛发电厂、镇安顶峰矿业、陕西锌业、商洛比亚迪等企业。
  受需求不足影响,四分之一的企业产品销售出现隐患,全市在库企业338家,退库留基企业17家,一季度停产企业20家,实际报数企业301家,其中有75家企业的产销率小于90%,并且这75家企业中利润率小于20%的企业有71家,主要集中在矿产、建材、医药等行业,这些企业后期发展动能不足。
   激发活力
  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建议各级各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强化服务,护航重点企业稳步发展。应主动靠前服务,及时有效开展企业纾难解困行动和“送政策、送服务、送帮扶”三送系列活动,倾听企业发展诉求,一企一策研究解决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全面服务保障,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生产动力和发展活力,点燃市场竞争活力,用心用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应紧盯目标、“五化”转型、加快升级,围绕支柱行业提质发展。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强力落实《矿业“五化”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推动矿山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开展矿山数字化建设示范,引导涉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依托头部企业迅速发展。巩固头部企业的市场主导能力,支持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拓展市场,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主导能力。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头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应开拓创新、科技引领、提质增效,推动特色企业高位发展。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宣传引导力度,落实各项科技惠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嫁接高新技术成果,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进一步持续调整、优化结构,着眼未来,着力打造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打造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