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建+网格”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
本报记者 米子扬
文章字数:2412
  “大网格”连着各社区和街道,“小网格”通着家家户户。如今在山阳县,基层治理网格化已经成为常态。去年以来,山阳县紧扣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区”示范县目标任务,着眼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和破解制约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工作平台,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
  党建引领 织密基层“小网格”
  为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建强网格员队伍,山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相关配套文件,逐项明确责任举措,强化协同作战。
  在山阳县城关街道丰西新城社区信隆小区里,两侧绿化带内的公卫管护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防止在工作中出现漏户漏人的现象,我们把小区内8栋楼划分为32个网格,配备32名专兼职网格员和8名楼长,同时将网格区域外的公物管护和治安巡逻又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设置有这个责任公示牌,方便群众随时与我们联络。”信隆片区负责人杨德来介绍说。“小区没有划分网格之前,路灯坏了没人修,树木茂盛了没人剪,还有人经常随地大小便,现在有了网格员和楼长,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信隆小区居民陈先生说。
  “‘大网格’要‘稳’住了,‘小网格’要‘活’起来。让网格员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人,才能使网格化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山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邹宇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融入网格化治理,用党建夯实网格力量。按照城区每50户、农村每30户划分一个网格,全县18个镇(街道)244个村(社区)共划分5151个网格,其中县城主城区12个社区划分为66个片区1006个网格,66个片区分别组建工作专班,实行每个片区1名县级领导联系、1至2个部门包抓、1名街办科级干部包联、1名社区干部驻片区工作“四个一”包抓机制,坚持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心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统一制作“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基层社会治理目标标识,不断织密织牢县、镇(街道)、村(社区)、组、片(网格)五级治理网络,确保“问题在网格中发现、事情在网格中解决”。
  筑牢堡垒 把党员聚在“责任田”
  “第一时间掌握民情,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精准服务”,这是山阳县卜吉河社区和平小区党支部书记陈学涛的日常工作。每天早上,陈学涛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小区,在检查小区卫生的同时,他还会劝导相关住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情况和诉求并及时反馈和解决。像陈学涛这样的党员网格员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最基层,是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
  山阳县将主城区12个社区党总支统一调整为党委,66个片区成立党总支,把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楼栋,共成立网格党支部127个、楼栋党小组197个,配备党员楼栋长186名,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五级组织体系。同时,推行联席会议日、党委议事日、支部活动日、党员服务日“四个工作日”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协调联动、攻坚克难作用,累计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2400多个,收集群众诉求2500多条,社区直接办理解决2300多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200多件。
  为全面摸排网格住户和单位信息,各包抓部门以片区为单位成立摸排工作组,扎实开展“敲门行动”,对应建立住户、党员、干部职工(退役军人)、特殊人群“四个台账”,以及片区商铺、门店、企业、学校、医院等基本信息台账,每季度更新一次。
  为选聘负责称职的网格员,山阳县聚焦“需求在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按照“谁选聘、谁管理、谁使用”原则,制定网格员选聘管理办法,严把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身体年龄等“五个关口”,优先从各片区党员、义工、热心群众中选配网格员5151名,组织开展网格员岗前培训、业务培训160多场次,评选最美片长(网格员)75名,推动开展宣传、解答惠民政策1100多次。
  健全制度 确保治理长效化
  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难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摩擦,在山阳县各个社区的“居民说事厅”里,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将矛盾化解,说事厅已成为居民解决烦心事的窗口。近日,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高一社区薛某因地界纠纷与邻居产生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经网格员及时上报,社区及时召开居民说事会,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参加,采取“你来说,大家听,集体评”方式,最终两家握手言和、冰释前嫌。
  “‘居民说事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双方当事人在这个平台上感觉到被重视,让矛盾双方理性看待问题、放下情绪成见、回归问题本质,更有利于促成问题解决。改变了以前‘靠拳头说话、谁闹谁有理’的陋习和弊端,群众开始懂法、信法、用法,到‘居民说事厅’讲理说理。”十里铺街道政法委员毛西说。现在,“有事到社区说、说了能够解决问题”逐渐成为居民群众的普遍共识。
  据了解,山阳县已在全县244个村(社区)推行村(居)民说事制度,设立说事厅,及时收集民声、听取民意、分类登记、协调解决,牵涉面大、较为复杂的难事,由村(社区)党组织召集“两委”成员、党员、居民代表、当事人参加,充分发扬民主,采取民主协商形式商议办理。对村(社区)一时不能解决的,及时汇总上报镇(街道),镇(街道)每周四周例会综合研判,集中解决。
  近年来,山阳以“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区”示范县创建为契机,落实落细基层社会治理“365”工作法,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保障网格治理长效化。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三不”为目标,以风险防范化解、平安稳定“3+N”、每周四例会研讨、遇事解事、居民说事、网格化管理“六项制度”为抓手,形成了以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推动县镇村组网格五级基层治理闭环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山阳县通过建立健全“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办理网格事务,及时受理、上报民意诉求,及时发现、报告问题隐患,及时反馈办理结果,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准度,让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居民素质得到提高、社区环境更加优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