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的桃木情怀
文章字数:727

临近端午节,在商州区文化广场,卖香囊的摊位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香包令人眼花缭乱。在一长排的摊位中,一位做桃木饰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路过的人都会驻足观看。
在她面前的架子上,挂满了各种桃木做的小玩意,葫芦、宝剑、棒槌、花瓶等,大小不一,十分精致。老人名叫田金娥,今年68岁,家中世代都是木匠,传到她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我摆摊已经37个年头了,以前是在家做好,在中心广场附近摆,后来换了好几个地方,一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田金娥说。
在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中,除了挂艾草、拴五色丝线、佩戴香囊等,还有佩戴桃木挂件的习俗,这些风俗习惯都含有辟邪驱灾的美好愿望。据了解,民间自古就有桃木辟邪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桃木属温性,镇静祛邪、经常佩戴可以长寿安神。于是,民间就流传佩戴桃木挂件的习俗。
以前摆摊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相信田金娥的这些挂件出自她这个妇人之手,后来,她把制作工具搬到了路边,现场制作,吸引路人纷纷驻足。据田金娥介绍,制作工具是多年前哥哥给她造的,在一个木头搭建的架子前端,一个从压面机上缷下的飞轮,连接着一根金属管,金属管中间装着一个从自行车上拆来的齿轮和链条,脚下两只踏板上下踩踏,链条转动带动金属管另一头的卡扣,桃木棍就被牢牢地固定在其中。
在过路群众围观中,田金娥手里拿了一把专门找铁匠打制的钢刀,窄长且扁,随着桃木的转动,刀刃将桃木刻出各种花样。不多时,一根食指长短的古代兵器形状的桃木剑就初见雏形,而全部完成需要近一小时。除了端午节,每到春节期间,田金娥会在二龙山附近摆摊,一年两次,平时就在家务农。虽然挣钱不多,但田金娥还是不愿放下这门手艺,她还积极争取申请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做就一直摆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也是件好事。”田金娥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