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达子梁上的风物人情
刘少鸿
文章字数:2311
  达子梁位于洛南县北部,距县城60多里,属石坡镇地域。达子梁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当年曾有金兵在此屯兵,后来未撤走,就于此定居下来了。梁上村落,屋顶、墙壁、堤坝、村道等,皆为原生态的青石板,古朴沧桑、魅力独特。虽然现在已少有人在梁上生活了,但村子风貌依然。
  达子梁再度热起来,与一些文化人的渲染炒作不无关系。一批山水画家沉醉其间写生展览,驴友队伍的纷至沓来,文史人的史料挖掘考证,媒体人的报道宣传,给这个几近废弃的小村落冠之以“原始民居的活化石”,成乡村旅游的香饽饽。
  我与达子梁虽不能说渊源很深,但30多年来,却一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对那里的风物人情还是深有感知的。
  达子梁南坡下去是金鞍沟,北坡下来是李河。李河以前是一个乡。1989年,地区实行部门包乡,我和科协的老贺一块在李河乡驻乡工作一年。刚到乡上是过完年不久,我们与乡上包村干部一块,到达子梁和金鞍沟两个村子去走访。我们从乡政府院子后边爬坡上山,山梁上残雪尚留,但沙土路并不湿滑,村子巷道间的石板路面七弯八拐,错落起伏,甚觉新鲜。那看起来四面透风的一丛丛石板房子,孤寂凄冷地簇立于干梁上,看着就觉寒气袭人。梁上比较集中的是刘家、张家两处村落。村支书叫张同生,曾当过小乡的乡长。我们去的时候,张同生正在吃饭。我进到屋里一看,不由感到有点心酸。一个在干部群众中威望很高的村支书,家里竟是那么的简陋寒酸。乡上干部说,张同生是村支书中工作是比较硬扎的,这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也见识到了。春末夏初,修复从李河口到乡政府那段水毁公路,由各村组织劳力分段完成。张同生带着达子梁上的村民下来,工程进度质量都是领先的。
  从李河上达子梁,半山上有个村子叫李山。夏天,李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汉跑到乡上来找工作组,笑呵呵地说他刚找了个老伴,请我们去喝喜酒。我和老贺就去了。他家是个独庄子,屋里很简陋,但老汉很乐观。他搬了3个小凳子到院子,拿了一瓶啤酒,3只喝白酒用的粗瓷杯子,和啤酒瓶口差不多大小,酒倒进去都困难。老汉说,这酒好,喝着不辣,还便宜。我们3人坐在敞亮的小院中,聊着天,慢慢地品着那瓶啤酒,也品味着山乡群众平淡幸福的生活滋味。后来我写过一篇小品文,题目是:一瓶啤酒香满坡。
  梁上的人们就是这么淳朴可爱。
  那时候,乡上的生活条件艰苦。乡干部一大早起来,各自到所联系的村上去,走村访户,督促生产。下午回来,买瓶几块钱的白酒,也不要什么下酒菜,就在院子围成一圈蹲下,划拳干喝。乡党委书记姓车,年纪比较大了。有一回,车书记的老伴到乡上来看老汉,干部们吼叫着要书记请客。车书记买了瓶酒,拌了两盘老婆带来的干萝卜丝、腌白菜,院子角的小菜园子摘了几个西红柿炒鸡蛋,还炒了一盘土豆丝,总共凑了4个菜。大伙围在车书记的一间宿舍里,闹洞房似的,热热闹闹地喝到半夜。
  乡上的干部职工不少人的老婆孩子都是农村户口,家里负担比较重,人们把这些干部称为“一头沉”。农忙时,乡上干部把各村的生产事项安排好,自己也要回家去帮忙夏收秋收。那年三夏大忙最紧张的几天,乡上干部都请假回家帮忙去了。老贺也是“一头沉”,回家割麦去了。那一周,乡上就我一人坚守岗位,主要工作就是一大早准时替广播站广播员打开广播,然后自己在伙房做饭吃。
  那一年我刚30岁。我虽然也是农家出身,但真正对乡镇干部的工作情景、对偏远高寒山区贫困状况的深刻体验与感知,是从那一年扎扎实实的驻乡中得到的。此后的30多年间,那里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情景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30多年之后,再上达子梁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河乡撤销后,达子梁归属于金鞍村。金鞍沟有位朋友叫陈甲民,原来在乡镇工作,退休后大部分时间就住在家里。他的农家小院本身就是一大景观。他家房子背靠达子梁稳固石壁,面对金鞍沟长流活水,院外地里是珍贵盆景花木园圃,大院之内花木盆景、奇石异卉、假山鱼池、洁美如玉的大型原石几案石墩,令人神清气爽。室内,书案齐备,字画满壁,真是雅致异常。在这么一个幽僻静谧的地方,有这么一座高雅的院落,真乃神仙境也!甲民又是个好交朋友的豪爽之人,隔三岔五的,洛南书画界朋友常来此雅聚,市上和外地的文人雅士也不时慕名来访。我就是在洛南书画界友人的引荐下与其认识,成为朋友的。
  这之后,我和商州这边的文墨朋友一块上过几次达子梁。都是从陈甲民家房后抄近道上去,走的是山林间羊肠小道,不急不缓,上到梁上,正好半个小时。现在的达子梁上,村里人都移民搬迁下山去了,村里基本是空的。只有两三处院落,能看到几只鸡和两头牛,但也不像是人家长期居住生活的样子。再次进入张同生家那个院子,透过上锁的门缝看着空荡荡的室内,心里泛起一重极其复杂的情愫来!
  山上的民居,集中连片的不多。张家这一片,最集中的是阳坡较平坦处的十多家,再就是依据地势,三五家一簇,两三户相挨。向东进几家院子前的空地上,有一座大碾子。我们就依着碾子,石板房为背景拍照。院里有碾子,也有磨子。一位老者说,在农村,碾子和磨子安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石头碾子一般放在院子的西面,你看下边那盘磨子,就是远离大门,放在树下。另一老者笑道,这都啥年代了,还讲那老规矩!长者说,既然来看老景观,那就得了解老风俗呀!
  那次在达子梁上,遇到一拨将自行车骑上岭头的奇人。一行八九人,有男有女,年龄最大的60岁。这拨人马,我们还在陈甲民院里时,他们曾打问过上山的路,甲民说你们把自行车存放在我院子里,步行上梁吧。他们说他们的团队名叫“骑行爬山嗨”,就是专门骑车爬山的,再高再陡的山,只要有人行小路,他们就能骑上去。商洛的不少地方,他们都骑行上山去过。
  达子梁的村民都移居山下去了,老石头村子遗迹依然挺立梁上,留下了历史的见证。今昔两重天,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与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