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全力推动“两改两转三促进”落地见效
文章字数:913
本报讯 (通讯员 秦 桢)今年以来,柞水县对标全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和“双50”战略,以“两改”为基础、“两转”为重点、“三促进”为目标,全力推动“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落地见效。
狠抓“两改”打基础。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和土坯(石板)房改造,全年计划改造户厕5812座,目前已开工5446座、已竣工5050座;新(改)建公厕100座,其中农村公厕59座、旅游公厕41座,第一批新建的14座农村公厕和2座旅游公厕均已启动建设。今年确定对全县953户群众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石板房)的实施改造提升,目前已启动危改、美丽宜居和抗震类改造535户,已竣工达到入住条件405户。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按照村、人、环境“三位一体”的思路,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实施道路硬化38.8公里、升级改造农村电网25.7公里、新建5G通信基站49座,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
紧盯“两转”促转型。推进产业转型,持续做大做强“小木耳、大产业”,不断壮大“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完成春耳种植5000万袋、中药材1.8万亩、茶园2390亩,养猪8.18万头、冷水鱼100万尾,切实补齐基础产业链薄弱短板。推进业态转型。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老庵寺村等8个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观光型农业转型。成立9个镇级新业态发展公司,实施“终南宿集·共享村庄”“百里星行·金井绿道”等项目,拓宽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围绕“三促进”提质效。促进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突出道路、河道、庭院、村庄“四大区域”整治,抓住“改、拆、建、管”四个重点,全面推进30个村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推进36个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实施庭院美化1486户,不断促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出台《柞水县支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以农村宅改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52个,“薄弱村”全部清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积极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累计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90多家。围绕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加,不断强化监测帮扶,扎实落实稳岗就业措施,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提升群众收入水平。
狠抓“两改”打基础。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和土坯(石板)房改造,全年计划改造户厕5812座,目前已开工5446座、已竣工5050座;新(改)建公厕100座,其中农村公厕59座、旅游公厕41座,第一批新建的14座农村公厕和2座旅游公厕均已启动建设。今年确定对全县953户群众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石板房)的实施改造提升,目前已启动危改、美丽宜居和抗震类改造535户,已竣工达到入住条件405户。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按照村、人、环境“三位一体”的思路,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实施道路硬化38.8公里、升级改造农村电网25.7公里、新建5G通信基站49座,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
紧盯“两转”促转型。推进产业转型,持续做大做强“小木耳、大产业”,不断壮大“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完成春耳种植5000万袋、中药材1.8万亩、茶园2390亩,养猪8.18万头、冷水鱼100万尾,切实补齐基础产业链薄弱短板。推进业态转型。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老庵寺村等8个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观光型农业转型。成立9个镇级新业态发展公司,实施“终南宿集·共享村庄”“百里星行·金井绿道”等项目,拓宽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围绕“三促进”提质效。促进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突出道路、河道、庭院、村庄“四大区域”整治,抓住“改、拆、建、管”四个重点,全面推进30个村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加快推进36个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实施庭院美化1486户,不断促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出台《柞水县支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以农村宅改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52个,“薄弱村”全部清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积极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累计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90多家。围绕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加,不断强化监测帮扶,扎实落实稳岗就业措施,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提升群众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