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带领乡亲奔富路
本报记者 宋雨萌 通讯员 苏甜甜
文章字数:1816
在蔬菜大棚内,王荣扶起被压弯的青椒苗。

  6月29日,雨后的丹凤县竹林关镇南院村,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古路河两岸青山重叠,庄稼苍翠欲滴、长势喜人,接连成片的蔬菜大棚引人注目……村庄处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近年来,南院村积极用好人才,大力发展产业,打造秦岭山水乡村,将昔日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本地能人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乡村能人的引领。“王荣是90后,虽然年轻,本事可不小哩,村里很多人都在他那儿务工。他建蔬菜大棚、办酒厂、带领村民套种大豆玉米,还在贾山坡上流转土地准备林下养鸡,再过几天鸡苗就回来啦。”提起村里致富带头人王荣,南院村党总支书记王永亮赞不绝口。
   建设家庭农场 带动村民增收
  记者见到王荣时,他正在蔬菜大棚内查看青椒长势,大棚内温度很高,青椒苗枝繁叶茂,个头饱满的青椒挂在枝头。王荣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看着青椒露出满意的笑容。五六名村民正忙着摘青椒、西红柿,一袋袋新鲜蔬菜整装待发,即将被送到镇上、县上的超市。
  王荣生于1991年,高中文化,多年前随父赴新疆创业。2016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他和父亲决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们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源无污染,利于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而且我和父亲都很思念家乡,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回来发展大棚蔬菜,建设家庭农场,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王荣说。
  据了解,为壮大集体经济,南院村在蔬菜大棚入股45万元,每年可分红2.7万元。目前,王荣的家庭农场已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钢管骨架双模设施蔬菜拱棚21个(占地30亩)、日光温室6座、智能连拱温室1座。家庭农场种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西兰花、芹菜等10个优良品种蔬菜,各类蔬菜相继上市,不仅丰富了地方蔬菜供应,取得了一定收益,还让部分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近,棚里的菜基本上都成熟了,青椒一天能收1000公斤,豆角可收1500公斤,每天都有十几个工人在大棚帮忙摘菜、运菜,就是平时在蔬菜大棚务工的也有9人。”王荣说。正在采摘青椒的陈双存告诉记者,她今年54岁,家就在河对岸,走几分钟就能到,她的丈夫身体不太好,干不了活,还需人照顾,她在这里务工,一月能挣2800元,还可以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
  套种玉米大豆 引领村民种植
  “去年以来,我们村全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王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永亮告诉记者。
  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以来,南院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动农户套种玉米大豆。起初,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对天气把握不准确,玉米丰收了,但大豆的产量却不太理想,一些村民对套种缺乏信心。为增强群众信心,竹林关镇免费为辖区群众提供玉米和大豆种子,丹凤县农业农村局1亩地补贴190元,还提供技术支持,全力推广带状复合种植。此外,南院村联系了种植大户王荣,让其流转200多亩土地进行示范套种。村委会还为王荣协调了收割机和人力,让村民在地里种植、除草、施肥、收割,带动70多户村民务工增收。
  推动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是破解资源约束、促进大豆玉米相向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大豆产能的现实选择。“套种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冬天种麦子,夏天收完麦子紧接着种玉米和大豆。王荣是种植能手,只要他套种得好,大家看样学样,都会来套种的,推广这项技术还得靠他发挥带头作用。”王永亮说。
  发展生态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王荣的酒厂就在他家隔壁,还未走近,阵阵酒香扑鼻而来。据王荣介绍,他的酒是以竹林关镇的鲜桃花、高粱、水稻、小麦、玉米作为原材料,辅以纯净、优质的山泉水精心酿造而成,入口绵柔,甘甜醇厚,芳香浓郁,落口爽净,口齿留香,回味悠长。在酒厂常年务工的有8人。王荣的产业为邻里乡亲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王荣的脚步不止于此。去年9月,他在东楼村贾山坡流转了370亩土地,准备林下养鸡,最近从山东购买了5万只鸡苗,有九斤黄鸡、乌鸡等,即将到达养殖点。他还聘请了兽医、技术员以及6名村民专职养鸡。“现在一年的工资支出大概是60万元,等林下养鸡成熟了,还可以为蔬菜基地提供充足的生物有机肥。”王荣告诉记者。
  王荣的初衷,是想创立一家集蔬菜种植、花卉培育、畜禽养殖、包装销售、生态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保鲜储藏、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循环利用畜禽粪污,保护环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绿水青山中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现在,他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