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张淑珍 不为繁华易初心 只择茶事终一生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本报通讯员 张永罡
文章字数:1977
  昔日,秦岭深处,商山之南的商南县并不产茶。如今,茶产业却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60年前,第一次为商南的荒山种下茶树的人叫张淑珍,现在已年过八旬。这茶树一种就是半个多世纪。
  “我要跟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众能在茶叶生产中更快提高经济效益,更快富起来,享受幸福生活。”7月6日,回忆往昔,张淑珍的眼里闪着光。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
  1961年,也是这样的夏天,张淑珍和恋人焦永才从秦岭北麓乘坐一辆拖拉机,经蓝关、穿秦岭,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整整颠簸了一天半来到商洛。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它。”这样的信念,让焦永才和张淑珍选择了商南。
  “当时我们都有机会留在西安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我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也作了同样的选择。”张淑珍说,他们的婚礼也是在商南办的。
  张淑珍被派到商南县农林综合站工作,第一项任务便是下乡搞林业普查。当时的农村困难到什么程度?“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张淑珍说,“怎么才能解决温饱呢?商南土地少,如果我们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就好了。”
  于是,工作站分了一亩地让张淑珍引种试验。然而,第一次从安康移栽的200株茶苗无一株成活。从1962年到1964年,她反复栽种,茶苗反复枯死。
  一次次破灭的,还有种茶的希望。
  “都是照书移栽,咋就活不了呢?”张淑珍感到困惑。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种试试。”焦永才建议。
  张淑珍托人买了5公斤茶籽,一颗颗播在苗圃。她白天去地里转,怕鸟啄走茶籽;晚上又去盖稻草,怕茶籽被冻着……几十天后,一棵棵幼苗萌发了。
  “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我的眼泪瞬间就出来了。”这一幕至今仍让张淑珍激动。
  “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
  经过几年试验,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青了。“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教科书,她成功制出了茶叶。
  “那是我第一次制茶,喝起来味道苦涩得很,但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张淑珍笑了。
  商南出茶叶了!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年,好好的茶树苗突然出现大面积枯萎、死亡,存活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在一片质疑声中,张淑珍从不同茶园分别挖了土,将枯死茶苗和成活茶苗根部的土进行分装,然后翻越秦岭来到西安,请大学老师化验。
  几天后,结果显示,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酸碱度问题。茶树是嫌钙植物,如果土壤中石灰质含量过大,就无法成活。
  商南县同意了张淑珍新提出的“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一改过去连山连坡大面积种植的路子,宜茶则茶、宜林则林。
  1979年,张淑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天,她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张淑珍发誓将一生奉献给商南茶。
  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开始青草味总是很浓,口感不是很好。”张淑珍说,“后来我们发现茶叶口感好不好关键在杀青,一方面要控制好锅温,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
  张淑珍反复尝试,终于研制出韵味悠长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并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获得“陆羽杯”大奖。
  1980年,张淑珍担任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五年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和茶叶站20多名职工自愿丢掉铁饭碗,大胆走向市场,和农民一起种茶、制茶、寻找销路。
   “把务茶心得传授下去”
  茶树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张淑珍却倒下了。
  1989年10月,张淑珍被查出患了癌症。“一下子惊呆了,简直无法接受。”她说。
  手术后,大量化疗药物带来不适,张淑珍的心里想的却还是茶叶。
  有一天,茶叶站副站长刘保柱带着同事去看张淑珍,刚走进病房,她就起身问道:“茶籽发了吗?地块选好了没?”看着眼前因为化疗,头发、眉毛都掉光的老站长还在关心茶叶,刘保柱眼眶湿润了。
  几年后,风霜再次降临——1994年,焦永才被查出肝癌晚期。
  “我走后,就把我埋在你种的茶园旁吧。你这一辈子把种茶这一件事做好就行。”焦永才临终前留下的这句话支持张淑珍走到了今天。
  在张淑珍的推动下,商南陆续研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商南也因茶而闻名,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
  经张淑珍提议,商南首个“茶叶节”应运而生。商南还推出了“旅游茶叶节”,商南茶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随后,一条积淀着茶文化的茶艺街也在商南县城建好了。
  2016年,79岁的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但对商南茶的研究却没有停止。次年,张淑珍筹备成立商南茶叶研究所。
  如今,在人们的搀扶下,张淑珍时常在商南的茶场、茶叶公司走动,为茶农传经送宝,为茶企把脉问诊。“就想把务茶心得传授下去,惠及后人。”张淑珍说。
  昔日的荒山早已满山茶绿。目前,商南县建成茶园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到12亿元。
  不为繁华易初心,只择茶事终一生。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继续用每一个脚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